从就业角度看项目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合理性
张庆峰+王宁+范根平+孙继旋
摘 要: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将课程内容项目化、任务化的方式,通过学生或团体合作完成教学内容的方式,突出学生的兴趣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根据麦可思2017年就业蓝皮书,高校美术专业近三年连续为红牌专业,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等都低,并且更换工作频率较高,2017年蓝皮书指出美术学专业红牌尤为突出。影响高校美术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反思,通过高校美术专业的就业现状,客观地从教学方面分析现阶段高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项目教学方法应重点推行的合理性分析,实现现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
关键词:高校美术;就业;项目教学
一、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从社会就业岗位应用性质上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纯艺术类专业和实用性艺术专业。纯艺术类专业方向主要以美术学(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为主,社会人才需求量较少,对口职业包括职业艺术家、美术教师、文化部门美术工作者、艺术画廊或美术培训等;实用性专业主要以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动画、环境设计等)为主,社会人才需求较大,职业方向选择较广泛,但是工资较低,工作流动性较大。
近五年麦可思研究统计红牌专业如表所示。
根据近几年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美术类专业就业情况连续普遍较差,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美术学专业尤为突出,连续五年为红牌专业。实用性美术专业虽然毕业半年内就业率高,但是签约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工资较低、劳动强度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低。纯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对口岗位较少(艺术高考扩招,供过于求)、学生就业方式追求自由化、学生专业自我转化能力较差(这也是纯艺术专业的一大特点)。
造成美术类就业现状的原因包括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各方面,但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学方法效率低,学生就业指导单一化、形式化,没有把平时的就业指导融入到教学中,单靠短短的几节就业指导课程来完成,学生根本就对本专业的就业市场不了解,甚至教师也是模糊不清,教师只负责单一的专业技能传授。学生的就业意识以及专业实践和转化能力较差,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所学知识同社会人才的技能需求不对应等。
二、当下我国高校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国内院校在美术教学人才培养结构上大致都设定为:一年级艺术基础,二年级艺术理论或教育理论,三年级专业提升与实践,深入学习专业方向领域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尝试专业实践,四年级专业实习、准备毕业创作及毕业论文。从课程目录来看,确实为学生制定了循序渐进、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规划。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未完美实现。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缺乏艺术理论的引导和探究,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无门”,兴趣不浓。对于专业实践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放养式”管理,实习考核也仅仅提交实习报告,无严格的指标审核。大四毕业创作与撰写论文同就业实习时间冲突,学生忙于就业无心做创作,教师也客观理解学生就业工作,放低要求,忽视毕业设计与论文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性。
从整体分析,通过问卷调查70%以上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没有清楚认知,专业学习没有入门,兴趣低落。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仅仅单一传授专业知识,缺乏专业能力和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全方面进行引导,导致美术类学生就业意识差、专业实践能力低等。
三、项目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理论基础包含建构主义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和布鲁诺的发现学习等。基于项目教学是一种突出学生兴趣,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训练两大方向设定项目,在精心设计的任务、活动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探究,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最终建构自我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教学引导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深度理解、概念转变和知识迁移,体现出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和应用性的能力培养。基于项目的教学的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实践形式因学校、学科和学生而异。从复杂的、实施多样评价的长期学习项目到划分成具体单元的短期项目均可,项目的难度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调整。基于项目的学习旨在把学生融入有实践性的项目过程中,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多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看重学习的结果。
基于项目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并获取知识与技能。相对于传统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特点:
其一,兴趣性的项目选择。基于项目的教学,在项目设置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的基础,参考专业理论实践延伸和社会实际需求,设定真实具体的项目或问题,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动性选择探究项目。
其二,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灵活运用。项目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整理,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某一问题从各学科知识中选择式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选择性,利于学生系统性、专业的人才培养。
其三,突出团队合作。项目的完成一般需要团队的共同完成,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互相支持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意识。
其四,实质性地解决问题。项目化的教学突出学生优势和转化专业知识社会实用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质问题,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参与社会实践。
其五,学习途径多样整合。学生在项目的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问题需求,运用各种认知工具整理、获取和归纳信息,来辅助研究。学生会主动将学习资源有效整合,实现真正的“学会学习”。
四、就业问题背景下项目教学方法实施的必要性
通过对高校美术类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社会专门针对美术类学生专业对口岗位较少,并且人才需求饱和;实用性美术类专业就业率高但签约率低;就业期望值高,重薪金轻发展;岗位流动性较大,就业地域偏向大城市;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不匹配,就业方式追求自由化等。综合分析就业困难主要原因包括:美术类学生缺乏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厚;就业观念单一,仅仅盯住对口工作岗位;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追求自由化职业;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增加就业课程的多样性;缺乏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就业教育的认识。
当下大学的育人目标特别强调人才的创造力和知识应用的能力,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以满足社会人才的对口需求。冯民生教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思考》中提出注重对学生专业技巧培养的传统教学观念必须向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注重人格发展的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也应当由注重对学生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灌输转而向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1]
美术类学生的创造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解决就业困难的根本途径。项目化教学中兴趣性的项目选择、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灵活运用、突出团队合作性、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学习途径多样整合等,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研究与实践,从平时的学习中了解专业,研究专业,培养自我社会需求能力等,才能在社会实习阶段发挥自我所长,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會,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当然项目化教学相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在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根据理论研究性项目和社会实用性项目进行细致的分解,并结合学生兴趣与个性进行备课,看似教学过程全部交给学生,但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引导需要教师做出相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努力。对于学生是否都能参与,是否有能力完成项目计划,需要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这也是对高校美术教师新的考验。
注释:
[1]冯民生.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4):137.
参考文献:
[1]李海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引导性”教学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
[3]朱娜.美术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D].西南大学,2012.
[4]张聪.地方师范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2.
[5]金涵逊.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学习方法研究——以六自由度机器人开发项目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