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链接:让拓展阅读走向高效
杜娥
摘要:在大语文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以本为本”的误区,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背景,本文从“精选链接内容,引导多元化文本解读;选准链接时机,助推智慧化文本解读;优化链接形式,引导体验化文本解读”等方面对促进高效拓展阅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 超文本链接
拓展阅读教学是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文本内容是基本,超文本链接内容作补充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本内容,还能在课堂上完成拓展学习。用丰富多彩的链接内容和链接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故事情境中去,使其更专注地学习,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要用多样的形式将相关内容信息进行超文本链接,有效推进拓展阅读工作的开展。
一、精选链接内容,引导多元化文本解读
多元化解读文本,即多角度、多层次赏析文本,是新课改中的关键部分。补充的链接内容选得恰当,对于学生读懂、读透文本很有帮助。教学中,教师要精选超文本链接内容,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文本解读。
(一)基于文本内涵,链接原著内容
传统教学课堂链接的课外资料比较单一,大多都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事实上,可以作为补充的课外资料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相关图片,也可以借助于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认知。
例如,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过程中,对文本内容学生理解了严监生临死前竖起两根指头的含义即为吝啬。这个故事选自《儒林外史》,而《儒林外史》是一部塑造人物形象非常成功的著名作品,其中很多描写人物特征的表达方式以及色彩的对比描绘方法都值得借鉴。这时,教师补充其中《范进中举》的相关视频,学生可以生动直观地看到范进中举后疯癫的表现,同时产生疑问:范进为何会有如此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会有什么后果呢?一连串的疑问与思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基于文本难点,链接生活场景
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是关注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切入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可忽略真实的生活体验的辅助作用,应在反复的剖析和揣摩文本中深化思想、升华情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搭石》一课的过程中,采用情景演示的方法,帮助一些可能从未见过搭石的城里学生熟悉文本描述对象。教师在课堂上动手制作搭石,带着学生走一遍,边走边感受。学生会发现过搭石的时候一般速度比较快,有的学生很快能给出原因:“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进而学生就能明白文中说的“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了。教师还可以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走,并提出疑问:两人一起走,走在后面的人能否超过前面的人?体验过的学生便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搭石的空间有限,两人无法同时落脚。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会明白这就是文本中提到的“不能抢路”的原因。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行行地依次通过,体会“协调有序”的含义。教师通过简单搭建还原文本情境,讓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同时也拓展认知,丰富生活体验。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而非仅仅是掌握语言和使用语言。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便是这个道理。语文学习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选准链接时机,助推智慧化文本解读
古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找到合适的机会,链接恰当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一)在课前链接,激发阅读期待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提到,教师应当合理且充分地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等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使其获得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高效的阅读。阅读期待,如字面含义,即在正式阅读之前引导读者,使读者出于某些原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或其他情感,进而有较浓的阅读渴望。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之前链接相关内容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氛围中,获得更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给予树》一课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内容,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可以补充背景知识:西方的圣诞节类似于中国人的春节,是孩子们狂欢的节日。接着过渡到课文本身:那么大家有哪些欢度圣诞节的仪式和活动呢?先了解基本背景再切入到课文,使学生有了基本的认知,不会感到茫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更高的学习效率。
(二)在课中链接,深化阅读体验感悟
教师在语文阅读课上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重点片段时,立足教材内容,适当补充课外知识点,链接其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眼界,将课外内容渗透入课堂中来,也可以通过拓展阅读部分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会。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的过程中,先紧扣文本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这是一篇节选自季羡林著作《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文中提到两位母亲,分别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季老对两位母亲崇高的尊敬和赤忱的热爱。课文主要采用叙述的方式,也有部分日记片段的描写,这种写作方式学生之前接触的不多。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想要真正地站在作者角度、真切地感受作者沉重的感情颇有难度。这时学生需要紧紧扣住文本内容,细细品读,联想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的信息,反复揣摩作者情感。课文在第二段集中体现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不禁联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作者因何会对她的离去如此心痛、如此思念?但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从其他课外内容中去寻找信息。教师此时可以插入介绍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这是季老另一部为人所称道的著作。其中有篇文章题为《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其通过很多对于手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辛劳为儿女的慈母形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母子之间双向的爱护。再回到课文中来,便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对母亲有如此深沉的情感。
三、优化链接形式,引导体验化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选择链接内容和链接形式时,可以根据所讲课文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不同的文本被学生接受和掌握的速度和程度是不一样的,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选取最合适的链接方式,或单一或多元,可以收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场景,较快地带领学生进入贴近真实情况的文本情境中去,使其设身处地,站在作者同一视角去看课文中的故事,体味情感层面的共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伯牙鼓琴》一课的过程中,辅以音频《高山流水》,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惺惺相惜的故事,高山、流水是伯牙用曲子描绘的情景,也是体现两人风骨的意象。学生在伴着音乐朗读课文时也会思考:子期在听这些乐曲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除去高山和流水之外,又有哪些景色常在乐曲声中体现呢?学生有仿若身临其境之感,对文本情境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说“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学生对以“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用音频辅助教学的方式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辅以一些现代常见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获得更直观生动的感受,丰富学生的表象认知,同时播放视频和动画等,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其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情境,使之学习更加专注高效。
综上所述,链接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具体还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能力、文本特点等,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紧紧扣住教材课文特点,向教学目标靠近,用合适的方法链接恰当的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菊梅.善学优导,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J].小学教学参考,2016(15):5960.
[2]卢萍.阅读教学中信息链接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8(04):3942.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