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是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十分必要,应该如何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呢?本文明确提出拓展延伸是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的观点,然后从明确拓展延伸的目的、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及拓展延伸的基本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拓展延伸 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十分必要,开放式的课堂可以打破原有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封闭性和唯一性,为形成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补充“源头活水”,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满足学生求知和求新的期待心理,实现“积累”的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其中一点的表述是:“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是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拓展延伸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手段和目的
在教学中,有些人为拓展而拓展,把手段当作目的,或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或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或为了迎合部分学生的低俗口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撇开文本而堆砌了大量的材料,甚至是与文本没有多大关系的材料。其实,拓展延伸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个手段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和思考广度,引导学生朝纵深方向思考问题,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未知领域的目的。讲授《鸿门宴》时,会涉及到对项羽的评价,对于高中生来说,由此可以联系司马迁、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等人对项羽不同的评价,但联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只是通过联系来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认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我们应尽量找到不同的评价角度,这样才会有创新。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堂教学都必须循序渐进,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一样。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教师设置的拓展延伸问题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问题由易到难,从而使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去探究。基于此,教师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对中学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对中学语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确定拓展点,使拓展延伸呈现由易到难的有序状态。
三、提高整合能力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采用的是选文式的教材,实行单元教学。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语文知识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到需要形成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要教的东西很多,可以拓展延伸的内容也很丰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搞好拓展延伸,提高拓展延伸的可操作性,教师首先应该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知识、能力、情感网络,有一幅“蓝图”,然后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思考“拓展什么”,明确拓展点,并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媒体和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整合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尊重文本内容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强调拓展延伸而架空教材或放弃文本,为拓展而拓展,结果是出现拓展延伸的泛化,出现“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这是极端错误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载体,那么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尊重教材,以课本为蓝本,以课文为依据,无论是纵向延伸还是横向拓展,无论是现象分析还是原因探究,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主观情感,无论是写作特点还是语言特色,所有的拓展延伸都必须尊重教材,从文本出发。
虽然说课文只是个例子,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尊重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因为无论哪一套教材,它都自成体系,无论哪一个单元,它都有其教学的重点,抛开文本其实就是否定文本,消解文本的价值。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根据编者的意图,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文的具体学习来落实三维目标,教师通过分析例子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通过分析例子来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以此达到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其人文素养的目的,最后才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才能既做到尊重文本又与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确定拓展的方向
从教材出发,可以拓展的内容很多,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单元教学的重点,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识水平,认真斟酌,确定拓展的方向。
首先是横向拓展。因为课时有限,选入课本的文章不可能太多,而选入课本的相同题目、相同题材或相同写作手法的作品更是不多,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联系相同题目、相同题材或相同写作手法的文章。讲授老舍《我的母亲》,可联系到朱德的《母亲的回忆》;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联系到中国古代众多的被贬文人的诗篇;讲授柳永的《雨霖铃》,可联系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它们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一种是缠绵悱恻,难分难舍,一种是情绪爽朗;讲授舒婷的《双桅船》,可联系到朦胧诗派另一位代表人物顾城的朦胧诗,等等。有时候,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苏东坡的词有豪放的特点,也有婉约的特点,李清照诗词的特点为婉约,但也有其刚性的一面。对此,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点进行同一个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拓展,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一个作家。
其次是纵向拓展。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因为受环境的影响,其风格会有所不同,如李清照,其前期作品显得婉约清新,而后期作品因为国破家亡,显得凄清悲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前后期的作品。另外,凡事都会有因果,所以,拓展延伸也可以从因果关系考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增强其看问题的深刻性,在讲授《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等作品时,就不能只看到悲剧现象,还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去,联系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探究产生这个爱情悲剧的原因。
再次是拓展延伸到现实社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中“阅读鉴赏”的其中一条是这样表述的:“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语文课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有必要由课内拓展延伸到现实社会,通过古今社会的对比,用现代观念来审视古代优秀作品。如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归隐思想之后,由此拓展延伸出去,给学生提出问题:陶渊明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是否有现实意义?在讲授《鸿门宴》时,可引导学生去评价项伯这个人物,并提出:现代社会中的人应如何处理情与理的关系?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是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的手段,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梁建国,广东省韶关市北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