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外贸的“高光时刻”

    乔虹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外贸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一系列稳外贸举措陆续落地,缓解外贸企业担忧,助推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2年1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1.5%。以美元计价,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外贸表现强韧。

    外贸的“高光时刻”,源于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红利效应”,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现、外贸韧性与实力的凸显。

    2022年能否延续2021年外贸的“高光时刻”?我认为由于中国经济产业链韧性比较强,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比较强,2022年中国出口仍将具有韧性,但增速可能边际放缓。再加上2021年外贸进出口的高基数,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疫情是把“双刃剑”

    全球贸易经历了2020年大幅回落,在2020年低基数效应、需求强劲复苏、各国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2021年全球贸易实现了强劲复苏。尤其是中国外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亮眼,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这驾“马车”最给力。

    全球商品贸易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疫情。中国率先控制疫情,有序复工复产,为生产和出口提供了良好环境。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元,这一年的外贸增量达到了1.4万亿元,经历了一个“高光时刻”,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2020年到2021年,支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以下几大类产品。

    第一,电子类产品。电子类产品里面以PC机和平板电脑为主,这个方面从疫情开始的2020年二季度就进入一个小高峰,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又出现第二波高峰,一直到2021年上半年,都维持着较强的增长态势。尤其是2020年第一季度基数非常低,2021年第一季度就显得增长非常高,呈现出一个非常夺目的“高光时刻”。这类产品出口旺盛主要是由于疫情之下居民在家工作的需求,很多人需要购买计算机以及相关的电子产品,甚至需要重新设计一套办公系统。

    第二,人们在家待久了,开始想把自己家里的环境进行美化,这些需求基本涉及中国出口的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家具、灯具等。在2020年第二季度越来越凸显,这方面的出口增长创了历年新高,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2021年第三季度,这类商品的需求持续坚挺的时间挺长。

    第三,主要是与抗疫需求相关,比如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设备。这些需求在2020年持续了一年,尤其后三个季度最为强劲,2021年增长依然不错,但是没有像2020年一开始每个家庭都囤积时候的力度那幺大。这类产品出口的需求比前面两类产品表现得稍微弱一点。

    所以,上述三类产品是中国过去两年出口的最主要的驱动力,为保证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带来有力支撑。可见,疫情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企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疫情虽然摧毁了某些商品的贸易,但同时促使了其他商品的贸易。

    “高光时刻”能否持续?

    亮眼数据背后,并非没有隐忧。纵观2021年的外贸数据,从季度看,第一、二、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

    订单高涨的背后,运力不足、运费高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货出不去,有单没利润,成为当下不少外贸企业心头担忧。特别是部分地区疫情和电力供应紧张等情况,也对出口形成了一定制约。

    外贸的“高光时刻”能持续多久?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加速,外部需求增大,将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拉动作用;但另一方面,防疫物资出口量剧增等“一次性因素”也会逐步消退。正反因素相互影响,外贸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

    2022年,外贸运行的确面临一定的压力:第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第二,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第三,叠加2021年外贸基数较高等因素,2021年出口的“高光时刻”在2022年延续看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奥密克戎最后判定并不是一个非常具有破坏力的病毒,不会使得欧美国家大规模封城,导致大家居家上班、无法上学的状态,如果开放可以正常化,外需对中国出口的支撑力依旧持续,边际贡献可能会呈现下降。

    此外,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不再那幺明显。2021年,很多业界人士表示,出口不会好太久,因为其他国家随着疫情好转都追上来了,没想到又来了德尔塔病毒这一波疫情,尤其是东南亚受损比较严重,和我们制造业出口竞争的优势仍然拉得比较开。但是从2021年年底到现在来看,很多新兴市场承接复工复产的动能正在冲上来,比如越南,对于很多国际品牌来说,越南成了中国制造之后的第一生产基地。越南2021年第四季度出口超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的出口拉动,远超原来的预期。现在,东南亚国家经济逐渐恢复,欧美的订单开始增加。当然这还需要看奥密克戎病毒的影响情况,如果奥密克戎病毒不会导致全球性的大规模停工停产,我觉得中国相对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可能不会那幺明显。

    供应链维稳功不可没

    疫情之下,供应链承压。到现在为止,这两年全球供应链的变动可能既是一个结构性的,也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动趋势。这种供应链扰动,企业家也可能不好判断,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很多企业本来计划从中国东南沿海搬迁到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时候,想的是中国国内劳动力太贵,到那边便宜一些,而且政策更优惠,土地也便宜,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肯定有充分的搬迁原因。过去两年可以看到,东南亚在地理位置上更明显的优势是向欧美出口,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在短期之内加速了制造业转移的速度。企业以为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结构性的趋势,但是疫情打乱了这样的计划。疫情一来,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疫情的防控情况,以及疫情之下对于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产品的调派,都缺乏大的群聚效应。而且,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人口的数量有限,虽然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大量生产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够实现价值变现。本地市场严重不足,东西都指望外销,运输能力成为很大的掣肘,这就形成了短期的致命性打击。

    2021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东南亚以及主要的新兴市场几乎无一幸免,出现大规模的停工停产,整个经济经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很多供应链短期受到冲击,使一些决定搬迁或者已经搬迁的企业不得不再重新考虑。

    我们的研究显示,这在未来或许是一个常态。如果说在疫情之下,运输受到影响,人流、物流都有限制的话,未来可能出现供应链更加明显地向大规模的市场周围聚集的趋势。比如,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很多的供应链就走不掉,它需要在这个地方生产,供本地消费。因此,我觉得中国基本上不用担心供应链转移出国,因为中国市场这幺大,在目前全球人流、物流都进出不易的时候,不可能有企业愿意放弃这幺大的市场,搬到其他地方去。

    中国有制造业的基础,维持供应链在国内是最合适的一个环境,因为没有那幺多的地缘政治冲击。不然,即便企业搬迁到柬埔寨、老挝、越南,也无法保证政策一直稳定、外贸顺畅,无法做到产品想什幺时候运就什幺时候运。

    以上的分析,是在疫情假设下的一个基本情况。如果疫情在未来能够出现明显的好转,人流和物流得到充分恢复,从分布的业态角度来看,企业的制造业布局就会有更多的自由度。但即使流通更畅,我觉得在中美贸易摩擦这种环境下,全球化的环境相对以前来说更加恶化,因此,也不会有那幺多企业单纯为了考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考虑其他综合因素。企业会综合考虑一些因素,均衡选择。

    展望未来,我们依然有理由充满信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外贸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外贸附加值及出口产品水平不断提升,一系列稳外贸举措陆续落地,缓解外贸企业担忧,助推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美银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3625500218592

相关文章!
  • 开发商为什么催着交维修基金

    开发商代收的维修基金是交给房产局的,开发商催着交肯定不正常,毕竟这个维修基金也可以个人交付的,期房首付交维修基金不正常,并不需要

  • 数字化成为外贸企业的“生命线”

    禾禾如何应对当下境遇,提升抗风险能力并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摆在每个外贸企业面前的最大命题。面对此困境,数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

  • 交了维修基金就等于收房吗 必

    维修基金一般在交房前就会办理,如果没有在交房单上签字,就不算收房,签字了就算收房,而且收房前一定要注意有没有问题,确认没问题了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