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交流策略对国际化提升成效分析

    马晓爽

    【摘 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采取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策略以提升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本文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国际课程周”相关工作为例,分析这项活动对国际化提升的具体成效。

    【关键词】 国际化 国际课程周 国际交流营 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而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现已取得长足发展和辉煌成就,但目前依然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国内各高校采取一系列国际交流策略:有的依托地理优势,侧重教师学生派出;有的依托学科优势,注重学术科研国际合作;有的依托政策优惠,积极引进留学生。四川大学采取多种国际交流策略的综合模式,在师生派出、外教引进、留学生招收、国际会议申办、国际合作协议签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际课程周”作为一项颇具特色的国际交流活动,囊括多种国际交流策略,为学校国际化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二、“国际课程周”介绍

    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开始于2012年,是学校为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开展的国际交流举措,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国际思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国际课程周”在每年夏季小学期举办,为期两周,包含以下内容:1)邀请世界一流大学或机构高水平学者来校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课程。2)邀请国外一流高校留学生来校,与川大学生一起开展国际交流营活动。近年来,各学院邀请外籍专家及留学生的人数不仅逐年增多,有更多世界排名前列大学的师生加入,充分说明这一活动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各学院也根据其学科特点,不断优化策略,制定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工作方案,最大程度提升学院的国际化水平。本文将以化学学院近三年“国际课程周”为例,列举学院具体举措,分析其对学院国际化的促进作用。

    三、化学学院“国际课程周”具体举措

    化学学院切实落实学校文件精神,成立由外事秘书、教学秘书及学生辅导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在学院领导班子的指导下,依托学院教师国际背景及资源,充分筹备每年的“国际课程周”相关工作。

    (一)在外籍教师邀请方面,学院做出多方面考虑:1)尽量选择就职于排名靠前的知名国(境)外高校、或在化学相关领域中成果突出的外教。2)由于开设课程主要面对化学类专业大二同学,学院充分考虑同学的专业水平及需求,对外教的课程申请进行遴选,确保开设课程让同学最大程度受益。3)为确保课堂学术气氛的纯粹性,学院通过前期沟通,严格避免外教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传教等影响学生意识形态的行为。

    (二)在外籍教师管理方面,学院配合学校安排,落实以下具体事项:1)前期通过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外教落实住宿、签证、保险、交通等事项,回答外教提出的问题,打消其对陌生环境的担忧,让其在到达之前就大体了解本地的环境和文化。2)为每位外教配备一名专业相关的研究生作为助教,协助外籍教师准备课程材料、促进课堂师生交流、协助安排考试及成绩登录等工作,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化学领域外籍专家申请参加“国际课程周”授课,一方面说明“国际课程周”各项工作愈加完善,更体现“国际课程周”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近三年来学院授课的外籍教师16人,开设课程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领域。

    (三)在国际交流营方面,学院整合多种资源,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和本科生的积极性,确保交流营活动学术性与趣味性并存,切实让学生在收获化学知识的同时拥有真正的“国际化”体验。水质调查活动是化学学院传统的学生实践活动,作为主线贯穿整个国际交流营,这不仅体现了鲜明的化学学科特色,还将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融入其中。学院对参加交流营的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组成员都有中外学生,最大程度促进同学们的跨文化交流。在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营活动让中外学生通过水样采集、存储、再到实验室水样分析及实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专业步骤中深入分析成都几条河道的水质问题,并从中学习分析化学的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此外,中外学生还一起选修部分课程,共同参加课堂讨论、合作完成小报告;一起参加学院学术性社团活动,在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中掌握实验操作;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增进交流。通过国际交流营活动,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锻炼,为出国交流和深造打下基础。学院会充分总结每年“国际交流营”经验,收集留学生反馈,以对下一年的活动作出优化调整。目前,学院已收到多方积极反馈,合作高校乐意选送更多优秀留学生来参加交流营。

    四、“国际课程周”提升国际化的成效

    “国际课程周”作为一项综合性国际化策略,对学校及学院的国际化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促进师资国际交流:学院邀请外籍教师来校为本科生授课的同时,也为学院教师与国际知名专家在各自研究领域交流提供机会,促进师资国际化水平提升,搭建起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为教师出国交流及海外师资引进提供了条件。

    (二)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每年“国际课程周”期间,全校开设全英文课程多达200余门次,既包括专业课程,也包括通识课程。充裕的选择范围让同学不出校门就能体验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感受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形式,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术英语水平,为今后出国深造给予更理性的引导。

    (三)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为主的国际交流营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聚在一起,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学会理解并尊重对方文化。为期两周的交流营让同学们得以将书本上的英语知识运用于实践,在与国外同龄人的交流中了解世界各地风貌、建立友谊。

    (四) 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为国际合作提供多方位支持:“国际课程周”作为四川大学的品牌活动,是向世界展示川大风采的窗口。随着近几年参加“国际课程周”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四川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通过“国际课程周”增进对川大各个学科的了解,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各学科科研、學术、学生等方面的交流,促进更多合作协议的签订。

    (五) 提升管理人员国际交流水平: “国际课程周”工作要求外事、教学及学生等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协作,这一过程促使相关工作人员提升英语交流能力、加强文化敏感度。“国际课程周”的开展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使其在跨文化工作环境中调整其固有工作模式,向世界展现“双一流”高校国际化的专业管理及服务水平。

    五、结语

    全面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是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的必然要求。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是全方位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为各学科学术国际交流、学生国际联合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学院将继续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渠道,进一步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陆小兵, 王文军, 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 (1).

    [2] 董伟伟, 朱树伟.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科教论坛, 2019.

    [3] 【大公网】川大“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开幕. [2019-06-15]. http://www.scu.edu.cn/info/1202/2917.htm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西藏日喀则举行撤地设市挂牌仪

    12月18日上午,西藏日喀则撤地设市挂牌仪式在中心广场举行。这标志着日喀则市四大班子及其所属部门正式依法履职,撤地设市工作圆满完成。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