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戴佳玲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当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以来,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纵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就其开展的途径而言,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途径之一,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途径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领导层面:缺乏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但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部分领导仍缺乏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首先,学校领导对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教育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育人,首先要育心。只有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育心的目的。但在传统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校领导往往更关注教学层面,即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成长和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其次,学校领导对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少相应要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知、情、意三个领域。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因而学科渗透方式下的学科教学目标也包括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教育目标两方面内容。但学校领导设定的学科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学科教学进展是具体的,而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没有相应的要求。

    再次,部分学校领导并不鼓励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力度。众所周知,实现有效的教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行为参与、认真思考问题的认知参与以及表现为乐趣、成功、焦虑等各种情感的参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高层次的思维发展。因而,学科教师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完成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但目前的学校乃至社会的评价针对的只是知识和技能,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给出合理的评价标准,甚至忽略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在此评价体制的指引下,学校领导看重的只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鼓励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力度。

    2.教学计划设置有偏差

    学校领导设置学科教学计划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偏重学科教学计划,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二是学科教学计划的设置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过程,其目的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科教学工作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不是将各学科渗透的计划简单地汇总,而是有目的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内容分解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学校领导对各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必须有导向性、统筹性的安排,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这要求学校领导分析学科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灵活找到两方面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并按照整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及存在的具体问题,细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成各学科渗透的具体计划。而目前一些学校领导在制订教学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这一点也很容易被忽视。

    (二)学科教师层面:欠缺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当前我国不少学校都缺少专职心理教师,尤其是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是不能满足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要求。可以说,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匮乏、教育力量薄弱的现状。但学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问题。

    1.缺乏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首先,学科教师对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尽职尽责就可以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事,与学科教师关系不大。这种教学观念导致学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涉及、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最终的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上都存在偏差,也直接制约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

    其次,学科教师缺少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片面的认识,即以知识获得的多少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故教师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后对学生的评价中也没有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内容。概言之,由于学科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能将自己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导致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2.缺少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需要学科教师有相关知识、技能、方法来支撑的教学实践活动。因而,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教学策略。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有较高的要求。学科教师必须重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提高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实现两个“转变”

    1.教学目的观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表现为学校教学目的设定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教学实践往往只重视对人的知识、智力、道德等单一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人格的整体发展。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得无足轻重。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认识,许多潜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靠自己去克服。加之学生的心理、人格发展是内隐的、缓慢的、非功利的过程,这造成部分教师对在教学中开展心理辅导不积极、不大胆、不愿意。现代教学论和实践已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对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的观,树立现代教学目的观,才能切实地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第二个转变表现为对学科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的转变。学科渗透式心理教育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处理上有欠缺,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匮乏,学科渗透也难以得到实现。学校需要构建学科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学校领导应以参与式为主导,以更新观念为主要目标,以掌握学科渗透式心理教育的方法为次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科教师的教育能力。

    2.教学效益观的转变

    首先,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效益观是以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整体发展和提升。这种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效益观在我国中小学校里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教学必须转变这种效益观,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其次,改变对教师教学保障机制以及实效性的评价。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隐性的教学途径,在对常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培养机制以及最终依据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考评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评价,以保障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在学科教师的交流机制中,应加入如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内容、方法、效果等的交流,才能使学科渗透的方法被更广泛地分享和推广。针对考评机制,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按照不同层次给予不同评价,才能有效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到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学科教师实现两个“提高”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心理健康保健工作者,其本身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成败的关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创造性的培养为目的。所以,教学应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展个性。二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修养及技能。各科教师必须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感,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不要只习惯于进行思想、道德、能力方面的评价,而应更多地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考察,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学科教师本身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言行要具有示范性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认知风格、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具备健康积极的心理,能有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合乎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人类智慧的集中表现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价值是内隐的,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乐趣。在开展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不要陷入为渗透而渗透的误区,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方法。教学应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的教学,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不同的渗透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第二高级中学,苏州,215121)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全面督导实

    叶青摘 要: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课改不仅要重视规模和硬件,而且要注重内涵,提高教育的质量,这就需要全面加强教育督导,建立健全

  •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化运用的整

    朱佩发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始不断的尝试从新的角度出发,将信息化的内容积极运用,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