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发展
杨桄
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及旅游商品发展情况进行简要概述,浅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凉山州彝族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提供参考。
自人类诞生之日,就想尽各种方法果腹。而当人类掌握取火方式以后,人类的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明源于饮食,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吃”位于旅游六大要素之首,如今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吃”方面的学问,要求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多样化。凉山彝族自治州抵触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中,彝族人民积累和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饮食文化,为今天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在旅游业大发展的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将彝族饮食文化与旅游整合开发使其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变得尤为重要。纵观彝族饮食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可持续性的饮食资源主要有:肉食文化资源、酒文化资源、苦荞文化资源、饮食工艺品文化资源。
一、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一)肉食文化资源
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在待客的礼仪规格上要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允许以及客人的身份来定,一般情况用鸡款待宾客,如遇贵客需宰杀猪或宰羊,杀牛的情况不是太多见,在过去主要是土司等一些有权势的人家享受的。如今在凉山大家所熟知的彝族美食主要是鸡肉类和猪肉类,就鸡肉类来看比较出名的有喜德的“阉鸡”与美姑的“岩鹰鸡”。这两种纯农产品喂养的土鸡在市场上卖价高至28元或29元一斤。这类土鸡多生长繁殖于1800-2800米的气候寒冷多变的地区,肉质上乘、口感好、胆固醇含量较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以及一定的药用价值,是款待亲朋好友的绝佳美食。主人家会将鸡头敬给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还要通过看鸡舌根骨来占卜来年运势。川、滇、黔、桂地区的彝族人民一般都有杀猪食的习惯,特别是在凉山地区彝族家庭,但凡家里来了贵宾都要宰杀30-40斤左右的乳猪宴请宾客。将屠宰后的猪放于地上,盖上草堆燃烧,将猪毛烧光直至将猪皮烧至发黑时,用刀将猪皮刮干净。接下来就将其切块放入锅中煮熟,待猪肉熟透了以后捞出放入簸箕之类的容器中再洒以盐、花椒、辣椒面以及彝族人民特有的香料“木姜子”等作料,搅拌均匀后装入具有彝族特色的漆器当中,在凉山州汉语称拳头为“坨子”,故称作“坨坨肉”,彝语叫做“乌佘佘角”意味猪肉坨坨。独具民族特色,可谓是色香味俱全。所选用的猪都是彝族老乡自家放养的山猪,其主食多以高寒植物,肉质鲜嫩醇香。冕宁地区的彝族人在杀了过年猪之后还要腌制火腿,将炒过的盐均匀地搓揉猪腿,挂起阴干,火腿便做成了。正宗冕宁火腿,色红透明,精多肥少,没有臭味,盐味刚好合适,不会太咸。冕宁火腿已经注册商标,远销省内外。
(二)酒文化资源
彝族人民好酒,向来有“有酒既是宴”的习惯。但彝族人民绝非嗜酒成性,彝家最看不起喝醉酒的人,认为喝酒要有酒德,彝家有“酒喝一杯值黄金,酒喝两杯值白银,酒喝三杯狗不如。”的说法。彝家最正统的酒文化是“转转酒”,不拘泥形式,不分生人熟客,常围坐一圈,端起酒杯,依次畅饮,这也是彝族人民联络感情的一个方式。凉山彝族人民酿制的“秆秆酒”尤为出名,此酒用荞麦、高粱、小麦、玉米等粮食精心酿制而成,极具营养、香气浓郁、口感极佳。喝的时候往装酒的坛子里插上几根锦竹或者麦秆,大家共饮一坛酒给人以亲密、友好、热情、豪放的感觉。但是如今除了周围乡村里传统人家里还要酿制秆秆酒以外,城里除了举办一些特别活动以外已不容易见到秆秆酒。在凉山能叫的响的酒类有“火把液”、“越西包谷白酒”、“海棠白酒”,这些酒在选材、酿制过程都很有考究,有的产量也不会太多,所以价格就很高。彝家待客绝没有强迫喝酒之礼,如不能喝酒,抿一口既是。
(三)苦荞文化资源
苦荞在彝族人民的生活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彝族人民大多居住的地区都是高寒山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也主要是荞麦、玉米、燕麦、土豆。苦荞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间,富含生物黄铜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被称为“五谷之王”。对降血糖、降血脂、抑制糖尿病病发具有很好的疗效。凉山州也是苦荞的起源地之一,是四川省荞麦的集中产区。目前已经开发出苦荞茶、苦荞麦营养粉、荞麦醋、荞麦酱油、黑苦荞营养白酒等诸多苦荞系列产品。现有5家进行苦荞食品加工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安徽、陕西、杭州等地。
(四)饮食工艺品文化资源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餐桌上也要有与佳肴相匹配的餐具。凉山彝族的漆器(餐具)是最能代表凉山彝族的传统餐具。彝族先民们朦胧的审美意识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深深刻在漆器上面,从开始的素漆到彩色漆的演进,反应出彝族从原始、落后迈向文明的缩影。彝族漆器(餐具)的种类繁多,且造型各异,参错成趣,让人赏心悦目。各种精致的饭碗、筷子、木勺、木盘、木钵、酒杯,酒壶宁琅满目。木勺彝语叫“依迟”,俗称“马勺子”,用来舀汤和饭用,勺心呈椭圆状,勺柄细长,器身绘有彝族传统色彩。木盘有高、低脚之分,木钵器身呈圆形,腹鼓,用来成饭菜用。酒杯选材有木质、银质、角质等,造型各异,有鹰爪杯、牛角杯、木酒杯等;酒壶更是造型奇特,形状有圆有扁,甚至还有鸽子形状的。凉山彝族漆器已经成为外地游客来到凉山必买的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凉山彝族人民的一个符号,成为一种文化被广泛接受。
二、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化发展不足,科技含量低
目前凉山州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生产企业规模尚小,产品单一。譬如苦荞类的食品大多都是苦荞茶、苦荞粉一类的初级产品,尚没有企业对苦荞进行深加工;许多仍是作坊式的手工开发,企业规模小,难以进行市场化经营以及承担一定的风险。诸如彝族漆器制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体加起来一共有6家,分布较分散。缺乏标准化管理,大多漆器制品工艺水平不高,漆器纹饰图案不规则,质地粗糙,因而缺乏艺术性和收藏性。
(二)市场经营管理不规范
州内彝族餐饮企业规模都较小,都是属于个体经营的家族管理模式。各式各样,各种档次的彝族餐馆比比皆是,却没有一家连锁店的形式。家族式管理导致缺乏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市场上彝族餐价格层次不齐,有的相差较大。吃一顿彝族餐要好几百,档次高的地方差不多上千,而且分量上也是大打折扣。各商家之间为追求暴利而竞相标高价。如此以往,容易造成市场无序经营,宰客现象也避免不了。
(三)缺乏对饮食文化内涵深层开发,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彝族饮食大多都是以享受为主的低层次开发,产品开发商缺乏主题创意。随着游客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游客对于独具一格的彝族传统饮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传统的彝族酒文化也是不了解,所以产生误解。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只能静态化地展示出来,游客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却不得而知。彝族的“秆秆酒”“包谷酒”等品种品质优良,但是由于宣传投入不足,力度不够,造成凉山真正具有特色的饮食商品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大。
(四)饮食文化商品缺乏包装
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可分为自用和他用两大类。人们购买饮食旅游文化商品大多是馈赠亲友的,因此对商品的包装和质量要求甚高,但是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在包装上做的却不尽如人意。彝族漆制餐具虽精巧,然而却止步于包装设计;市场上卖的大多漆器都分散在各个饰品店里出售,没有像样的包装。“包谷酒”、“秆秆酒”也没有像样的包装设计,缺乏旅游商品的经济附加值。
三、凉山彝族饮食旅游文化旅游商品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为饮食旅游注入活力
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在配套型的产品,本身不具备强大的市场吸引力,没有内涵的东西是经不住考验的。彝族饮食当中蕴涵的传统彝族文化是相当丰富的,这些就是竞争的资本,除了餐厅装饰上体现彝族特色外,经营者与彝族音乐人协调,可以经营主题餐吧,除了在这里宴请宾朋外,还可以举办各类民族文化研究活动,作为文人雅士交流文化的场所。让民族文化演艺和饮食文化有机结合,把传说、典故等内涵深厚的文化动态地展示出来,让游客耳目一新,领略纯正彝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提升管理经营理念,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政府应当考虑加大对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的投入力度。不能单纯将其作为增加收入的项目来开发,要把它真正当做一个产业来做。可以组建诸如“饮食文化旅游协会”此类的机构,定期组织管理层人员去接受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设置相应的评分机制。科学分析旅游市场、做好市场营销计划,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注重产品的包装设计、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创新市场
虽然人们购买商品要看重商品的质量,然而就算是美味佳肴也需要一点小菜点缀方能锦上添花。精美的包装能够引起购物者的注意,激发其购买动机。从旅游心理学上来说,精美的包装不仅提高商品身价,而且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获得自我表现的满足。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特别是像漆器类的在开发时要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商品及与之相适应的包装效果。在体现商品特殊性同时也满足消费者自我表现的心态。另外在宣传力度上,应该加大对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广告宣传投入力度,“五粮春”等酒品都借助广告投入,通过拍摄唯美的电视广告歌曲,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知名度,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彝族的“秆秆酒”、“包谷酒”亦或是“黑苦荞营养白酒”可以借鉴其经验,做有自己特色的广告,或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做宣传,还可以在电影上植入宣传。把广告做到位,达到家喻户晓的目的,提高其知名度,这样宣传彝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做好老市场的销售工作,继续开拓新的市场,各企业要积极参与市场营销,参加各类博览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拓展销售渠道。
(四)鼓励技术创新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的或危害较小并有利于资源再生的彝族特色、绿色饮食产品,为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整体消费水平做出贡献。政府在这一块也应积极参与建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可持续发展软实力。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