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导”
李玉梅
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学习是为了不教”。加拿大的教学教育家江沼伦在《教育的心理学》中,也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真是“君子所见略同。”作为教学过程的-种哲学性思考,他们却着力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导语
过去,人们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后来对教学的理解前进一步,认识到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必须通过有计划的训练使知识转化能力,于是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原则,现代教育特别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把教学仅仅定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而使他们最终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性格上、意志上,直至整个人格上都有真正独立的人。
在这一点上,语文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语文学科以选义为主的教材体系,使语文教材比起其他学科教材来,具有更深的可读性和可感知性,特别便于学生“奋其智力,自致其知。”当然,语文学科具有这样的优越性,并不意味这可以消极或者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能够读懂教材,只是教师施“导”的基础,并不等于学生已达到了可以摆脱教师而独立的境界,对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导”始终(尤其在开始阶段)是他们实现认识,和发展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叶志说得好:“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体会,教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能力自然会提高。”(《谈教学的要点》)根据叶老的意见,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学生粗略看懂文章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指点”,使其“开窍”,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看书的能力。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点”厂,经常有这样学习结果,不仅是看书、读书能力的提高,而且学生的独立意识,求知兴趣、克服困难及意志等心理素质也必然得到同步的发展。
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这种优势,“循循善导”,导必有果,为学生今后,也许是-辈子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在“导”字上下功夫。
首先,用“导语”引路。
导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教学部分。作为一种补教学方法,导课有它内在的规律性,科学地运用它,可以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每一个起始课上,我都要特别精心地设计—段导语,用以激发学牛学习新课的兴趣,回顾旧知识,“温故而知新”,提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教授新课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为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导语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也就为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文做好了尊卑。
其次,阅读分析,举一反三。
在课文的分析阅读上,我一般根据单元文体的特点,把第一留做例子来分析,以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的阅读形成能力。比如,我在进行第三册第四单元小说教学时,我首先根据单元知识的提示与同学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小说的知识。使他们明确厂小说的写作目的就是在情节的发展中,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中,刻画出典型人物,通过典型人物反映一定社会本质,表现小说的主题。于是,在第一课《祝福》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他们留心小说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所反映出的人物命运,和祥林嫂的“三哭”、“三笑”反映出的心理活动。这样自然就了解了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再把这一人物放在《祝福》这一典型环境中,也就能很顺利地分析出小说的主题和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意义。
在这一分析中,学生不仅做了一次名作赏析,而且也把握了分析小说的关键是典型人物,而入手则是人物描写,情节发展和典型环境。这样一来,学生对相单元其他课文的分析思路也就豁然开朗了。
再次,化繁为简,总结规律。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群中抓住关键,提纲挈领,把握知识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最熟悉的一个问题莫过于修辞了,而修辞中人们提得最多的莫过于“比喻”了,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学生对每个比喻句是不可能都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恰当的使用呢?也未必,根据这种情况,在高一学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帮助他们多积累一些感情材料,到高二一开始,我就把这些例子归成类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总结山规律。在比喻句中,根据喻词使用的不同,让学生鉴定出明喻、喑喻、借喻各自的特点。再借代的比较中,区别出比喻的特点。最后根据词义的临时性和固定性,区别出比喻修辞和语义上的比喻义。这样一归纳,比较,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比喻这种修辞的特点了。
最后,在作文教学中,以“导”激情,以“情”催笔。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用“导”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扩大选材视野,铺设行文台阶。
写作与学生的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勰说:“情往似赠,兴来如鉴”(文心雕龙)作者只有对某个事物有了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才会及时而着力地描写它,歌颂它。作文题一般就是筛洁明确,集中概括的,往往难以产生娓娓动人之效。这就要注意“导”的方法。如果我们在布置作文时,把如何立意,如何布局,如何选材,如何表达等等,将一系列的写作具体而又周到的告诉给学生,也渐渐会使学生落入“带着镣铐跳舞”的意境。
而如果教师能设计出恰如其分的导入语,就可心使学习兴致大增,思路大开,写出富有情趣,撩人情怀的文章来。
我是深得“导”字之益的,虽然在这一点上我做得并不够完美。但有了良好的认识就是一个好的起点,所以不避浅陋,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写出来,以就教于同行。
最后,让我们-起来温故一下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句活:“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为此目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繁荣我们的教育事业,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合格的人才,让我们都在“导”字上多下一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