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色

曹晓晶
摘要:《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舞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风"舞蹈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我国古代舞蹈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了仙女美妙的形象,创造出仙界的意境,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创作上它釆取了广泛吸收、以我为主的方法,它的音乐既吸收了传统清商乐,又吸收了来自婆罗门(印度)的音乐;既创造出美好感人的艺术效果,又渲染了神秘的仙境气氛。《霓裳羽衣曲》之所以独具魅力,正是由于它立足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基,加上广取博采,大胆创新,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浅析 《霓裳羽衣曲》 艺术特色
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是器乐曲、歌曲、舞蹈三者组合而成的大型乐舞套曲。唐代大曲很多,崔令钦《教坊记》所列46大曲,内容十分丰富。就舞蹈而论,其中最著名、最精美的应数《霓裳羽衣曲》(以下简称《霓裳》)。《霓裳》属于“大曲”,又是“法曲”。“法曲”的主要特点是曲调与所用乐器更近似汉族传统乐曲一—“清商乐”,情调更为幽雅一些。喜好音乐,又擅长作曲的唐玄宗,特别酷爱“法曲”。同时唐玄宗十分崇尚道教,他所喜爱的“法曲”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与道教的登仙思想有关,所以这一时期的“法曲“也被称为“道调法曲”。唐代法曲中以《霓裳》最为著名,也最具代表性。
一、《霓裳羽衣曲》的来历
关于《霓裳》曲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玄宗在三乡驿望女儿山后创作的。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刘禹锡这首诗说的是玄宗远眺女儿山触发灵感,回来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另一种说法是开元九年(721)前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婆罗门曲》,唐玄宗以此曲十二遍为基础(“腔”),再加上一个散序组成的。直到天宝十三载 (754)玄宗颁布太常寺更改乐曲名单,才正式更名为《霓裳羽衣曲》。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明皇被道士叶法善引导游月宫时得来的。郑嵎《津阳门诗》:“上皇夜半月中去。”其自注云:“叶法善引上入月宫,时秋已深,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归。于天半尚闻仙乐,及上归,且记忆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
二、《霓裳羽衣曲》的概况
《霓裳》是一个艺术性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它吸收了中、外民族民间乐舞的成分,但这个作品的创作改编完成于宫中,因此在《霓裳》早期主要在宫廷和少数权贵中间流行。《霓裳》从音乐、舞蹈到服饰,都力图创造出一种玄宗推崇的道家“仙意”,这是根据《霓裳》作为法曲代表的意图而营造的。
《霓裳》舞者要装扮得像道家仙女一样美丽而雅致。据郑嵎《津阳门诗》中记载,宫伎们梳九骑仙髻,穿着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大历年间(766—779),王建所写《霓裳辞十首》有“新换霓裳月色裙”诗句,表明舞者穿的是淡雅的月白色裙子。元和(806—820)年,白居易在宫中所见的《霓裳羽衣》舞者服饰与上稍有不同,舞者下着霓色裙,上身披霞帔,头上戴着步摇冠(一种有垂珠串串,走动起来会随步摇曳的饰品),周身还佩戴了许多珠翠,这种装束似乎更为华丽鲜艳些。裙子为白色、上身着“羽衣”(孔雀翠衣),大概是这个舞的特殊装束。晚唐宣宗时用大队宫女舞《霓裳曲》就穿着“羽服”表演。羽服同样具有道家色彩,含有“羽化而登仙”之意,也可以说《霓裳羽衣曲》是因其舞服而得名的。《霓裳》舞者服装的共同特点就是,要把舞者扮成一个不同凡俗的道家仙女式人物。
在音乐的运用方面,《霓裳》作为法曲代表,唐明皇尽力把那种虚无绩缈、美妙的神仙幻境用乐曲表现出来。《霓裳》虽然描写梦幻中的神仙境界,但也有一定生活体会和现实依据,如“听风听水作霓裳”、“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阴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优美的风水声和美丽的山景,把明皇的意想带到了虚幻的仙境。根据这种体会,明皇写下了《霓裳》的散序部分。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敬献的带有印度色彩的《婆罗门曲》,明皇认为这首乐曲符合自己的创作意图,就把自己所作为散序,以西凉进献乐曲为“腔”体作为《霓裳》的后半段。舞蹈是根据乐曲编排的,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所提示的意境。
《霓裳》舞蹈演出形式并不固定,唐代宫廷几个时期表演的《霓裳》都有所不同。天宝四年(745)册立杨贵妃时奏《霓裳》,和杨贵妃在木兰殿表演的《霓裳》都是独舞形式。郑嵎根据曾在宫中侍候过唐明皇的老宫人而写下《津阳门诗》,在诗中描述了在庆祝明皇生日时,宫中举行规模盛大的艺术表演,宫伎们表演了《霓裳》。诗云:“人惜曲终更羽衣”,作者自注说:“又令宫妓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配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看来是人数众多的大型舞蹈。综上所述,唐明皇在位时,《霓裳》既有独舞形式,也有群舞形式。白居易元和年间(806—820〉在宮中看见的《霓裳》,据他所作《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所述,则是双人舞。诗中描写这一对仙女般美丽的舞者,时而相招聚拢,时而挥袖分开的位置调度。而诗中最后说他已将此舞教给李娟、张态二人,更说明这是双人表演的。这以后更有数百人表演的《霓裳》,如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七月,教坊以十五岁以下的少年舞者三百人合舞《霓裳》。唐宣宗时(847—859),宫中也曾由几百名宫女组成大型队舞表演《霓裳》,舞者手持幡节,身穿羽服,饰以珠翠,飘飘然有如飞翔在云端的鹤鸟。
三、《霓裳羽衣曲》的结构特点
唐大曲的基本结构是“散序”、“中序”、“破”的结合。《霓裳》既是唐代最有名的“法曲”,也是最著名的大曲,因此它的基本结构也是“散序”、“中序”、“破”的结合。
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该诗描述了该乐曲的表演过程, 可窥见唐代大曲的基本形式及结构特点,诗中这样描述乐舞的升始:“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珮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自注: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诗中所说“散序”,即大曲本曲开始前的“散声”。白居易诗“散序六奏未动衣”自注散序说:“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表明散序是作为序曲的一种器乐乐段,歌舞尚未加入。演奏散序,是不击拍的比较自由的散板,各种乐器次第进入,不舞。
乐舞进入“中序”,开始舞蹈:中序擘骀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自注: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自注:四句皆霓裳之舞初态。)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 王母挥袂别飞琼。(许飞琼、萼绿华,皆仙女也。)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自注:《霓裳曲》十二遍而终。)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自注: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中序开始以拍板击拍,因此也叫“拍序”。以歌唱为主,即沈括所说的“引歌”,相当于魏晋大曲的“曲”,或“排遍”。这种有拍乐段,最早从相和歌“执节者歌”的形式产生,具有稳定的节拍,不那么快促,分有歌、有舞或不舞。在散序与排遍之间,常常有一个简短的过渡阶段,散序后通过一段较轻快的音乐,转入众乐合奏的慢板段落“排遍”或“中序”。《霓裳》曲中序开始, 舞蹈比较优雅徐缓,但前后也有一定对比变化,逐渐导向热烈。
《霓裳》曲由中序自然地进入热烈的高潮部分,大曲的第三部分从“入破”、“破”开始,相当于先前的“乱”、“趋”,是乐曲的尾声,也是歌舞的高潮阶段。所谓“曲遍繁声为破”,是一种促拍快奏的乐段。它以舞蹈为主,或歌或不歌,音乐由慢逐渐转快,因而有催拍、促拍、衮遍等称呼。催、促、衮等字都含有加快、快速之意。宋代陈旸《乐书》说得很清楚:“大曲前缓又能叠不舞,至入破,则羯鼓、襄鼓、大鼓与丝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故有催拍、歇拍。”这一部分是大曲最热烈的部分,尤其是从入破进入催拍以后。但入破本身又是《霓裳》全曲中最为优美动听的部分,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诗有云: “金磬玉笙和已久,牙床角枕睡常迟。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时。”说明这首乐曲的表现手法,非常近似后世所说的“紧打慢唱”即伴奏音乐急促而歌唱却悠长婉转。
大曲的尾声,大约相当于王灼《碧鸡漫志》所说的“杀衮”部分,后来戏曲音乐的结尾部分也常称为“煞”或“煞尾”。不过,《霓裳》的结束,与一般大曲不同。白居易诗云:“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自注:“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十二》也说:“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表明《霓裳》结尾,不像其他舞曲那样在“声拍促速”中戛然而止,而是节奏突然减慢,最后长引一声,有如舞鹤收翅,悠然渐消。
白居易的《霓裳歌》,不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霓裳》的乐声舞态,也给我们揭示了《霓裳》的流行情况。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太守,在理政之余,他想起了他酷爱的 《霓裳》,他不满足于仅排练乐曲,还想把舞蹈也排练出来。他写信问好友元稹:“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而元稹“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由此可知《霓裳》在唐代流传并不很普遍。这可能是由于此舞的演出条件要求高,舞者不但外形要美、舞蹈技巧高超、表情要好、要且还要有仙女般典雅的风度气质以及服饰装束都极华丽等原因,使这个舞的传播受到一定限制。
《霓裳》是唐代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仙女美妙的形象,创造出仙界的意境,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创作上它釆取了广泛吸收、以我为主的方法,它的音乐既吸收了传统清商乐,又吸收了来自婆罗门(印度〉的音乐;既创造出美好感人的艺术效果,又渲染了神秘的仙境气氛。舞蹈上既采用了极优美的传统舞姿“小垂手”等,又糅进了西域舞中精彩的旋转动作,并改变其原有矫健豪放的气质,赋予它飘忽不定、回旋婉转之风姿。它由唐代杰出的皇帝音乐家唐明皇作曲、编曲,由水平最高的皇家乐队梨园弟子来演奏,由技艺最高、条件最好的舞蹈家——杨贵妃及其他专业歌舞伎人来表演。因而《霓裳羽衣曲》成了“唐风”舞蹈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我国古代舞蹈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A].[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二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唐]郑嵎.津阳门诗[A].全唐诗(卷五六七)[C].北京:中华书局,1960.
[3]秦序.《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霓裳曲》新考之二[J].中国音乐学,1993,(01).
相关文章!
  • 癫狂的真实

    李姝李茂华当今社会,在这个高速发展、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纪录片《萱堂闲话录》的出现让我们对亲人长辈的身份认定不再来自私密的、

  • 浅谈旅游文本中四字短语的特点

    何文铭++杨永春【摘 要】由于英文与中文截然有异的语言逻辑以及双方迥然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得外国人很难理解将中文直译成英文的旅游文本

  • 怡性弄情工而入逸(节选)

    雒三桂在当今的中国花鸟画坛,马新林是极少数能够坚守传统同时又自出新意的优秀画家之一。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与他长时期坚持不懈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