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策略
司家燕
摘要: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经常有学生抱怨自己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仍然效率低下,成绩徘徊不前。这主要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思考、被动记忆造成的。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备课,设计出能启发學生主动思考的“好问题”;课中适当留白,留出让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课后小组探究,打造主动思考的行动派。
关键词:主动思考 充分备课 课中留白 小组探究
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英语教师课堂问题重设计细节理解题,轻设计能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重在整堂课的灌输与操练,轻在课中留白、给学生留下必要的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英语课堂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点讲解和传授,轻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究与归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试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这道出了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必要性。因此,笔者开展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实践探索。现结合外研版初中教材和《典范英语》教学实例进行具体阐释。
一、课前充分备课,设计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好问题”
目前,英语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True or False”“Questions and Answers”“Blankfilling”“Multiple choices”“Matching”等基于课文内容的细节理解题或是对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的操练性题目。这些题目有正确的答案,属于封闭性的题目,没有给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空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品质。
笔者认为了解学生是我们能设计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好问题”的关键。那么,教师该如何设计能促进学生思考的“好问题”呢?首先,我们得明确“好问题”的内涵。笔者认为:“好问题”应该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能为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好问题”能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能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下面就笔者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的几个教学实例和大家分享:
(一)贴近学生心理实际,为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新知识的畏难情绪,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案例1:在教授外研版英语八下M5U2的语法——现在完成时态、一般过去时态、一般现在时态的综合运用时,笔者设计的问题是,找出文章中含有这三种时态的句子,并利用已学的关于这三种时态的知识解释画线句子中使用的是何种时态,为什么此处要使用这种时态?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同学们听吗?
上述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依据是利用同伴评价的正面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非常在意同伴评价的阶段,为了在同伴面前留下良好的印象,他们会立刻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通过查阅笔记或大脑回忆的方式激活已学的关于这三种时态的知识,力求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让老师和同学为之骄傲。
(二)激活学生已学知识,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
初中生需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完整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知识,以此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案例2:在学习外研社九上M2U2课文Thanksgiving一课时,在研读We have celebrated the festival since the first pioneers from England arrived in America by ship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这句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
① Who were the first pioneers?
② Why did they leave England?
③ How did they know America?
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关于世界史方面的知识储备。
在学习After they landed, their first winter was worse than any English winter.这句时,我又运用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美国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从本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激活了学生已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强化了相关学科知识的印象,也让偏科的学生找到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三)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
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不能仅仅关注语言知识本身;问题的形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择、连线、填空等这些封闭性较强的题型;问题的设置应该兼具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
案例3:在探讨外研版英语七上M5U2 Teahouse的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①Why is Teahouse written in 1957 still popular now?
②Why Lao She was named “the Peoples Artist”?
这样的两个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在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和文学家长久的生命力之所在,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在哪个时代,小人物的命运都与整个大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而且,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并不是教师的生拉硬拽或故意拔高,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切实感悟到的。
二、课中适当留白,腾出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
英语课堂的常态仍然是大多数教师“一言堂”,加之现在普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各种模拟音效与炫目图片的刺激,其实麻木了学生的感官,令他们思考的神经麻痹。学生往往会被动等待下一张幻灯片所展示的问题答案,而不是通过大脑积极地思考出问题的答案。
案例4:在外研版英语九上M1U2和M3U1学习look across和 give up这两个动词短语时,笔者并没有非常勤快地帮学生总结look和give的相关动词短语,而是课中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己通过同伴提醒、查阅笔记、主动思考的方式去总结和概括。教师可以在学生汇报思考结果后,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记住某些生疏短语的意思。
从本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协调者的教师,不必急于完成教案里设计的教学任务,不用忙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大胆地在课堂里留白,留出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真正理解、消化,自己得出结论,哪怕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样的课堂看似耽误时间,其实效果更佳。
三、课后小组探究,打造主动思考的行动派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小组,实现生生互动。学生在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在团队合作中提高个人学习信心,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缓解个人焦虑,并在情感支持中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
笔者从本学期开始引入《典范英语》辅助教学。但是,如何在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辅助教学?笔者从前几年的《奔跑吧,兄弟》节目中获得了一点教学灵感。那就是将班级成员按照互补的原则分成五个小组,包括四个演出小组和一个道具小组。演出小组人数为10人,道具组人数为6人。分成四个小组是因为每一本《典范英语》读物主要由四幕组成,每一小组负责一幕。每组选出一个导演,导演负责剧本的改写、演员的选定及演出排练。原则是人人有角色、有台词。道具组主要负责制作演出的人物头饰及演出道具。
从演出效果来看,学生的确进行了充分的主动思考:他们在演出前,查找单词、弄清意思、熟悉发音、注意语调;在演出时,相互合作、無缝对接、全情投入、大放光彩;在演出后,回顾经典、深化记忆、百家争鸣、思维碰撞。这样的小组探究,扩大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维度,增加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深度。
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适度记忆与模仿学习,但英语学习绝不仅仅意味着学生的死记硬背与被动模仿式的听、说、读、写。我们更应关注培养具有主动思考意识与能力的学习型人才。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探索来创设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习惯,教会学生必要的思考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最后让他们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