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朗读教学 激活语文课堂
陆静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在对课文的感知、课文文本的理解、学生语言的训练和情感的体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051-001
我国古代就以朗读的方式来教学语文。古代思想家荀子教导他的学生通过诵读多思考。通过人体的心理研究显示,在基础语文教学中,朗读更符合儿童的发展。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掌握规范的语言,帮助他们强化记忆,最终实现培养其基本的语文素养。较难理解的字词句更需要教师采取各种形式以读促悟。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才会参与朗读训练中。教师教学中应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原动力。
1.重视范读
教师优美的范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二年级课文《田家四季歌》中教师通过范读儿化音“麦苗儿”和“桑叶儿”让学生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教师把春的喜爱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也能融入到作品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更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体会作品。
2.多形式朗读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朗读兴趣。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葡萄沟》中,教师采用带读、接力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具体的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图片,帮助学生产生朗读兴趣并理解内容。
3.及时评价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及时的评价可进一步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评价同样能帮助学生发展。在朗读环节,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使他们情绪高涨,从而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乐于读书,爱读书。
二、保证朗读训练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通过对文本的“读”,读者和作者之间才可以达到一种平等的对话。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才能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吸取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美,净化心灵。若舍弃了“读”,阅读都会落空。教师授课时往往重写轻读,导致很多学生朗读得不到充分训练,因此语感较差。教师应以读为首要任务,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朗读时,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在文中选取相关语句,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的课堂效率才会提高,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的朗读方法“初读——再读——细读——品读”来进行教学,能有效保证阅读时间。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细读时,对文章重点语段进行反复朗读,理解文本,品味情感。
三、优化朗读练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
语文新课标要求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这个目标。“正确”“流利”是要求学生读课文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加字,不漏字。特别要注意读音正确,还要注意多音字和前后鼻音。读错的地方要重读数遍,直到正确为止。学生朗读有错时,教师不可立即打断纠正,会影响朗读者的信心。
在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朗读还要注意融入感情。“有感情”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塑造人物形象,感受环境特点,体会文本包含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带真情实感进行的朗读,才能充分获取文本信息。语速或快或慢、语音或急或缓、语调或抑或扬等都能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情感。此外,标点符号的提示也包含着不同情感,朗读时需要留意。总之,教师依据不同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训练中,品读语言,感悟情感。
2.重点词句
词句是建构文章最基本的基本单位,文章的主旨及情感通过文本的字、词、句表露出来。因此,反复品读文本语言,才能更好的深入进去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首先是课文中的疑难句子,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加朗读来进行理解。课文的中心句,精简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主旨,这也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还有一些只可意会的句子,例如一些历史相关的内容,单靠教师讲解,难以传情,只有学生边读边想象,才能体会。
3.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课本中各色文章种类丰富,情感基调更是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情感基调,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研读文本。情感基调欢快明朗的词句,可采用生动的表演性语调再现课文内容。情感基调深沉、悲伤的课文,可引导学生用缓慢、低沉、悲壮的语调朗读。描绘大自然壮丽美景的文章,可采用高昂、雄浑又激动的语调朗读,来体现出祖国幅员辽阔,风景迷人。神话寓言传说类的文章,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朗读等等。
4.精选练点
语文课文的内容多种多样,朗读的技巧也各种各样。想要读的好,读出感情并不容易。朗读有很多技巧,但一课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技巧都运用起来,训练起来。我们应根据不同学情,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如重音的落点,停顿的时间,节奏的把握以及语调语音语气等变化。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方法的掌握要依据文本内容而有所侧重,可重点指导语气,也可指导语调变化。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训练点,每次朗读要有所侧重,训练充分,精准落实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小学生在日常朗读中漏字、添字、缺乏抑扬顿挫、唱读、拉腔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没有语感、没有韵味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可避免。虽有教师指导,但学生不可能一次就成,教师还是要反复训练加强巩固。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培养读的兴趣,保证读的练习,优化读的方法,学生一定会越读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