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读性,媒体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胡萍
在2013年第十五届江西报刊新闻奖评选中,《江西日报》“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系列报道获得一等奖。回顾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笔者深深体会到: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采写出鲜活好看的稿件。
这组报道从问题入手,挖掘来自企业一线的故事,并将思想和观点融入其中,为企业解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组报道生动活泼,极具可读性,堪称经济新闻的佳作,为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吸引力、影响力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策划在先,创新形式
2012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严峻复杂,江西经济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企业订单严重不足,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压缩。尽管困难重重,但仍有不少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积极作为,主动应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成为行业发展中的亮点。
为了帮助企业准确地判断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提振信心,《江西日报》经济部结合“走转改”活动,推出专栏“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企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破解成本上升、市场萎缩、融资困难等难题的成功经验。
为做好这组报道,记者坚持策划在先,提前制定了策划方案。经过事先了解,记者决定从江西省困难较大的钢铁、造船、新能源、建材、纺织等行业入手,每个行业选取一家企业进行报道。
经济新闻要出新出彩,必须融影响力和吸引力于一体。这就不仅要看它是否有可读性,还要求稿件有深度和厚度。为此,在策划中,要求稿件不仅要反映一家企业的做法,还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为整个行业解困提供思路和途径。在形式上,确立了以通讯为体裁,突破常规写法,深入挖掘来自一线的生动故事。同时,以记者手记的形式,总结企业的成功经验,揭示行业解困的途径,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接到采写任务后,记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企业。企业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家企业能不能反映整个行业的情况?在应对困难时,是否有独到的做法?新闻背后有没有故事?经过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方大特钢、江西江州造船厂、晶科能源等企业作为报道对象。
在钢铁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方大特钢企业每吨产品实现利润168元;看似“微利”,却在全国钢铁行业中名列前茅。它是如何做到的?
企业快速发展中,招工难是企业遭遇较普遍的“成长烦恼”。沃格光电员工数量在一年内员工增长三倍,其破解招工难题有何秘诀?
纺织行业出口严重萎缩,零利润甚至是亏损。绿冬丝科不仅销售收入翻番,而且利润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0倍,其做法能给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带着这些问题,《江西日报》经济部记者深入企业、车间采访,边思考边挖掘,探寻和剖析企业应对危机之策。
小处着眼,故事入手
2012年5月1日,《江西日报》正式推出“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栏目,在一版刊发首篇《“微利”中,走出钢铁“寒流”——看方大特钢如何降成本增效益》。之后的近一个月时间内,这组系列报道先后在一版或二版显要位置浓墨重彩地推出,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与以往经济新闻不同的是,这组稿件以生动的现场感和故事为主,描写细腻,见人见事,可读性强。
《5艘弃船起死回生的背后》报道了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在船东提出弃船、撤单的情况下,与船东经过一年多的博弈,最终使5条弃船订单起死回生,生产重新走上正轨的故事,反映了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争取更多的市场订单,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做法。
《汉斯缘何舍弃DAKS卖“绿冬”》,从英国商人汉斯舍弃英国知名品牌DAKS,改卖江西的中国名牌“绿冬丝科”这个小故事入手,引人入胜,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年何以增员三倍?——沃格光电破解招工难题“逆市扩张”》,以现场和细节作为稿件的开头:“企业食堂门口碗柜里摆放着的碗,琳琅满目,干净整齐。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公司免费给每个员工提供工作餐,每月都有许多新员工进厂,碗柜都快摆不下了。今年6月份后公司员工人数将达800多名,是一年前的4倍。”细节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
这些细节和故事的得来,可以归结为“脚底板下出新闻。”在采访时,记者深入企业,把脚印留在了车间,留在了一线。在亲临现场的基础上,做到“身入”和“心入”,用心地思考,深入地探寻。
在去江西绿冬丝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采访前,记者已经大致了解到这家企业之所以能够身处困境而不困,最根本的原因是坚持自主创新,走品牌发展之路。采访过程中,企业负责人也从头到尾不断地介绍着他们如何创品牌、调结构、转型发展。但如果找不到好的角度和切入点,稿件容易落入俗套,甚至成为类似为企业做广告的宣传稿。记者边采访边思索,深入车间、展厅,不仅与企业老总,还与生产、营销等部门的负责人、工人广泛接触、聊天,最终挖掘出英国商人汉斯加盟绿冬丝科的故事和“卖一集装箱不如卖一个套件”的故事。
在写作上,这组系列报道也不是单纯的概括和总结,照搬材料。《“微利”中,走出钢铁“寒流”——看方大特钢如何降成本增效益》《一年何以增员三倍?——沃格光电破解招工难题“逆市扩张”》《“仙客来”缘何“客盈门”——看仙客来公司依靠精深加工拓市场》《家族小厂何以成行业“领跑者”——飞宇竹业转型升级之路探析》《万年青的“常青”法宝》《从甘做配角到演好主角——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海外战略探秘》等稿件,标题大多从小处着眼,从问题入手;副标题画龙点睛,体现着新的思考,融可读性与思想性于一身。
改作风,媒体求变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由于可读性、新闻性不强,一直很难吸引受众。《江西日报》“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这组系列报道获得的成功告诉我们,经济新闻大有可为。
这组稿件克服了许多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一是宣传味重,新闻性差。长期以来,某某县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效益大增、农民增产增收等这样的报道成为经济新闻的主流,所谓的经济新闻成了各地工作成绩的汇总。这样的稿件既远离生活,又没有思想,缺少观点,更没有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分析。二是表现方式呆板,可读性差。枯燥的数字、干巴的语言、工作总结式的表现形式,使经济新闻可读性差。在写法上,数据加例子,数据加措施,成为经济新闻的“八股文”模式。很多稿件内容没有新意,换个数字,这个月用了下个月还能用,去年用了今年还能用。
“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获得成功,得益于记者转变新闻观念、转变采访作风。
首先是转变新闻观念。经济报道离不开企业,离开了企业经济报道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长期以来,单个企业难以挤上党报的版面,更有一些行业、人物几乎与新闻绝缘。尤其是对单个企业的宣传,部分媒体片面地认为,写企业就是给他们免费做广告,因此不予采用,久而久之,来自生产经营一线的稿件越来越少。在此次报道中,记者结合“走转改”活动,做了很大的尝试和改变,对单个企业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地宣传,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其次是转变采访作风。长期以来,一些记者满足于跑会场、抄材料,甚至从网上摘稿件,不深入基层,不调查研究,稿件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采写这组稿件的记者,围绕经济热点、难点,改变采访作风,深入行业、企业、车间,倾听企业呼声,反映企业愿望。由于记者真正沉了下去,才采写出“带着露珠”的精品力作,不仅政府关注、读者爱看,而且企业受益。
从“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这组系列报道来看,做到“三个坚持”,是增强经济新闻故事性、可读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是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经济现象,将小事件与宏观经济形势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反映经济现象,小角度体现大主题。采访中,要用敏锐的眼睛,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挖掘出新闻亮点。二是坚持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挖掘来自一线的故事,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三是坚持群众标准,通过报道解决群众或企业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提高经济新闻的实效。
新闻始终是媒体的主业。做好主业,把新闻做好看,是媒体转型升级中应当始终坚持的。改作风,改文风,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主导路径。只有通过改文风,才能让一篇篇稿件成为符合当代读者口味的新闻精品,从而彰显“白纸黑字”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西日报社)
相关文章!
  • 电子书市场是否进入“深水区”?

    【摘要】随着移动阅读应用开发的加快,电子书内容必将从“粗放式”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这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图书出版向纵深发展。起点阅读、天

  • 数字化视野下的小学教辅图书出

    张悦悦 赵 莹<br />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出版业已进入由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小学教辅图书的数字化出版势

  • 谈电影植入广告试听元素的创意

    【摘要】植入广告成功的关键在于规范形式的隐蔽性和效果的非隐蔽性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在如色调、镜头、台词、道具、场景等几乎所有影视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