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初探
李靖
摘 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主要部分,深入分析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争取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甚至是增值,这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而言,任重道远。在本文中,笔者将科学分析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对策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
(一)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利用率
首先,要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性,这是必须的。监管部门要切实提升监管的水平和效率,防止非法占用资产、损坏资产行为的发生;其次,要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资产监管部门,先是要明确资产监管机制,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和资产管理的合理性。第三,要确保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的高效性,切实提升资产管理的高效性;第四,要严格遵守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程序。明确资产管理的种类和规格,保障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第五,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授权机制。
(二)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监管和实物监管同时进行
资产监管最看重的就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特别是有形资产,还要进行实物监管。所以,监管事业单位资产,要使用价值监管和实物监管同时进行的监管措施,采用这一监管措施,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助于建设规范的资产监管体系。
(三)坚持统一监管原则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资产从获取到处置由所属单位全程掌控,假设制度不够完善和高效,很有可能降低国有资产使用率甚至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在监管事业单位资产时,要遵循统一监管原则,明确各单位部门的职责与权力,经财政部门授权后,方可处置、监管事业单位资产。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处置标准不统一
因为政策的变化更新,每个事业单位处置资产的方法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申请资产报废时,报废标准不够统一,每个单位使用的折旧年限和使用年限都不一样,致使同类资产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账面价值,通常来讲,事业单位资产报废要结合单位经费进行,并不是完全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需要情况。
(二)处置效率低
资产管理效率低,是事业单位资产监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资产管理不及时,致使资产和实际价值不相符。因为我国事业单位监管实践中,没有配置标准约束,致使很多事业单位未能及时处置、报废单位的荒废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闲置甚至是浪费。
(三)处置方式少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四种方式:出售、投资、损毁、报废。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审批资产管理方式,这样,资产监管部门的权力发挥不出来,地位非常被动。此外,在监管实践中,经常遇到权益变动状况,但是,处置内容和其他处置方式却差不多,关于资产其他处置方式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账面记录和实际价值相差很大。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分散审批权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财政部门掌握着本级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审批权、监督权,所以,财政部门要全面了解需要处置资产的具体情况,本着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分散处理资产审批权,以切实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率。各财政部门要综合、全面地考虑资产的价值、规格、流动性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结合分析的结果,确定资产管理规范,建议财政部门在保留主审批权的基础上,将小额资产管理审批权下放给下级主管部门。
(二)增加资产管理方式
要积极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构和处置机制,合理使用国有资产,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行性。可以在原来资产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出租、拍卖等资产管理方式,提升资产利用率和流动性,与此同时,健全奖罚机制,督促占用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及时、合理地归置财产,实现资产利用处置规范化。
(三)公开资产管理机制
要做到资产管理机制公开,应该有效利用网络、市场等信息,借助网络优势达成资产交易,确保资产管理权益,让资產管理更透明,同时,积极完善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规范,明确处置标准,规范处置流程。
(四)强化资产管理监管
资产监管制度的作用是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监管过程,要努力实现资产监管创新。收集、整理全国各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并根据资产监管实情和资产变动状况,及时更新数据库,进而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监管的实时监督,并科学反映资产的最新价格等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新玲.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现代国企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