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张峰
摘 要:高职院校的教师有着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教师的特殊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与科研中的焦虑情绪;工作中缺乏安全感、心理失衡;职业倦怠以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目前高职教师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当前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来自社会、高职生源与工作压力以及教师自身,提高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工作环境来实现,教师自身也应自觉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同时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与技术性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高职教育业经历了从被质疑诟病到被广泛认可、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这个充满机遇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学压力的增大,高职教师自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种种心理不适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1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所谓的健康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心理健康不仅仅包含没有心理疾病与社会适应良好,还指能将个人人格的完善与潜能的充分发挥。"[1]在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通常被定义为:"认知功能正常; 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客观;个性结构完善;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表现规范;活动效能吻龄。"[2]
对于高职类教师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标准既吻合一般人的心理健康的定义,又有其群体与职业的特殊性。具体表述如下: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正确的看待、评价自己,对自己与他人不求全责备,也不过分夸耀;对高职类教师角色与任务的认同:热爱本职工作,能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国民教育体系与国家发展的意义,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并体会到满足感。对环境的正确感知:能有效的面对和适应现实状况,并以合乎现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非逃避,个性独立,不卑不亢;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以互惠互利为基础,表现出更多的喜悦、赞美、尊重、信任等积极情绪而非嫉妒、仇恨、厌恶等负面态度;有良好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不将生活中与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或留给家庭,能冷静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并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类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照本宣科,能根据相关的教学任务把教学内容实践化、操作化。
2 当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同时也要拥有优良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转型的出现,再加上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心理会对学生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而高职类教师因其所面对的学生以及自身的特殊性。
(1)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焦虑情绪
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能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的前沿,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但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相对欠缺规范性与稳定性,加之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中的高职教育的新要求了。为了要让学生们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喜闻乐道而非挑剔批判,老师自身非得下一番功夫,不断提升理论或技能知识才能获得学生的满意和信赖。对于高职学校教学骨干力量的中年教师,在面临知识体系陈旧、知识储备不足、学历低的问题时,就会有学习新知识与提升学历与职称的焦虑;对于新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年轻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和实践的锻炼,会因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的不足而焦虑;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承担巨大教学任务和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教科研工作,这势必在时间和精力上发生冲突。再加上许多高职老师还要面临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学历的再提升、职称评定、聘任与淘汰等各种考验,面对着这些问题他们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一些教师就体会到了焦虑不安和烦闷的情绪了,而心理承受力较弱的老师就会因压力过度而产生心理问题。
(2)技能与职称的双层压力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他们必须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当学生的益友,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操作的演示者。因此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与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在相关领域有其特有的专长,社会对高职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在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深造的同时也增加了心理的压力。另外,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构成中有一部分是高校的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先中专等学校转岗的教师,他们是教师构成中的特殊部分。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往往对高职教师本身的定位模糊,加之缺乏教学经验、准备不充分,在这个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心理上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对于转岗的老教师们,学校的"升级"并没有使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得到"提升",想担当重任的愿望与力不从心的事实让他们矛盾不已。日常的教学与实践指导,日渐增加的科研压力、学校考核与聘任制度带来的危机感、职称晋升困难带来的失落感也导致了高职教师大量的体力、脑力和心理能量的消耗。久而久之,心理健康的状况当然会受到影响。
(3)职业倦怠与人际关系不协调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3]据统资料显示,高职教师群体是职业倦怠的好发、高发群体。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感到压力大,责任重,对工作不满意,丧失兴趣,引发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甚至于产生离开教育岗位的想法和情绪。[4]人际适应也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能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与理解,从而对于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能力就强;反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应为缺乏安全感而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体会到焦虑、抑郁、愤懑等负性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甚至疾病,极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如果遇到工作压力大、工作氛围不和谐、管理方式不民主等问题,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冲突就会由此触发。
3 缓解高职教师心理压力的几点建议
首先,对高职学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应更加重视。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加强教师的终生学习与培训,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重视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使得高职院校教师能以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最后,建立合理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增加相关的项目和资金支持,重视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使教师从容面对日益增加的教学压力。可以尝试建立专职班主任与兼职班主任结合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同时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以提升心理舒适度;再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应被列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对教师群体实施心理健康保健,让教师心理障碍问题有解决的地方。
再次,引导教师要正视压力的作用。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带来的一些消极反应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现象而非个体弱点与能力不足的体现,要正视压力的消极意义,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身的挫折耐受力。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代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终生学习观,不断提高知识和实践能力,保证知识传授的时效性和技能传授的实用性,并结合日常的教学与实践积极进行科研工作,缓解教研压力;另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使情绪得到放松,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又能陶冶性情开朗心胸,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EB/OL]. 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
[2] 俞国良, 曾盼盼.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3] 王晓春, 甘怡群. 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5.
[4] 施祖军, 高明. 论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释放[J]. 教育与职业, 2005, 35.
[5] 王峰, 徐东爱.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200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