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内驱力培养研究

徐慧蓉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数学通过数与形的研究,使学生在基础数学方面获得必要的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数学教师的教学愿望与学生的学习愿望之间无法有效对接,而其背后的原因则在于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内驱力的缺失。客观地讲,虽然说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有了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选择,但这种游离于学习主体之外的教学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内心心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以为应当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进一步迈向纵深的情况下,努力从内因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通过研究与总结,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内驱力,离不开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习定向
情境创设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由于对情境创设的理解过于狭隘,常常会出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情形,结果就是情境与所学内容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是在数学知识外面套了一件好看的大褂子而已。因此,笔者坚持认为,数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起到为学生的学习定向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中有这样一个“选学”的内容(虽为选学,但实际教学中笔者常常对自己要求必教,因为这样一则学习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拓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海伦-秦九韶公式。在最初的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数学史的引入来促进学生理解,但后来发现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在之前讲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笔者的意图是什么,听得有些云里雾里。后来笔者改变教学策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解决的情境:给出一个边长没有特定关系的三角形,让学生去思考如何求其面积。当学生的思维遇阻之后,笔者再告诉学生可以通过 来求,学生自然就会纳闷:为什么可以用这个公式求?公式中的p又是什么?有了这样的学习欲望与动机,下面就是教师“卖关子”的时候了:这个公式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可是大有来头的,古希腊几何学家海伦在其著作《度量》中给出了这一公式,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则提出了有名的“秦九韶公式”……
纵观这一教学过程,笔者再次坚定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多媒体、声光电等有时只能吸引眼球,实际上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研究表明,能够起到为学习定向的教学情境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能帮学生建立起强烈的学习意向;三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二、通过数学知识的组织去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很多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学习指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都是只注重自己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这种两张皮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更深层次的问题则在于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呢?笔者以为不需要另起炉灶,关键就在于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努力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产生兴趣。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如果按照常规顺序先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再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定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不会有明显兴趣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就是在建立一个新的数学知识而已。而如果能够对教材(苏教版)上的内容呈现顺序作一个小小的调整,即先呈现矩形铁皮上剪去四个小正方形,以得到一个无盖的方盒的实际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运算,让学生自己去设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并自主得到x2-75x+350=0的式子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认知,因为这一方程的形式与以往并不相同。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呈现另一个例子以提供一个变式。这样学生就会得出相对更为一般的认识,然后在前面一元一次方程等定义下,学生就会认识这种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参与,有自己的努力,就会对自己的努力成果倍加珍惜,从而兴趣非凡。而这一结果,只是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而已。
值得强调的是,笔者并不完全希望数学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魅力去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因为这会引起另一个后果,就是当学生遇到一位魅力并不是十分足的数学老师时,其就会丧失兴趣。这说明基于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兴趣并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这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三、通过学习过程的反思来学会学习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是指向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也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数学知识。这就是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而问题在于,实际教学中同行们仍然下意识地选择“授之以鱼”而不是后者,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教学习惯的原因,总觉得教知识才是自己的主要任务;二是教学评价的原因,考试中往往只考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不考学生的认知能力。加上考试评价中的分数要求,许多时间就被用来重复训练,所以就达不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事实上,要化解这个矛盾,关键仍然在于日常教学中要寻找到让学生学会反思的时机,而这一点并不难。一个数学概念建立之后,一个数学规则学习之后,一个数学问题等到解决之后,如果能够趁热打铁,那学生的反思也就是一两分钟的事。但正是有了这一两分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就不相同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教材上呈现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你能想出下列方程的根吗?(1)x2-36=0;(2)4x2-9=0。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的生疏性,不少学生在通过笔演进行计算,也有不少学生是心算。结果的出现并不复杂,问题在结果出现之后,笔者应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思考题问的是“你能想出”呢?“想出”是什么意思?它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步认识到培养良好的数学直觉的意识,从而就可以促进在以后的问题中利用数学直觉的能力。
事实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坚持从以上三个方面下功夫,学生就会在日复一日的数学学习中生成对数学的持久兴趣,从而真正形成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到了那个时候,数学教学也就常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中)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基于项目教学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唐珊珊 李卫东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热点话题。文章作者基于项目式教学理论,以“力

  •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境教学的

    陈广东【摘 要】在初中教育各学科中,语文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其中的写作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写作不仅是语文成绩的一大内容,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