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家校一体化的沟通与共建研究
李励
摘 要:在小学德育家校一体化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是沟通与共建的主体。文章作者提出,学校和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教育目标,通过换位思考和工作的透明化取得家长的信任与认同,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家长协助、部分参与到主动组织一些德育活动,达到德育家校共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一体化;沟通;共建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9-0085-02
小学是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8月17日, 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确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 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 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仔细解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小学的德育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并让学生对社会有初步认知,逐步培养其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明确了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明确了小学德育工作的中心。而小学德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集中在家庭和学校中,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工作的家校一体化也就成为必要的环节和手段。
一、沟通工作
要想德育工作实现家校一体化,就要先做好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工作。
首先,沟通的核心是建立共同的出发点。家长对教育原理并不熟悉,而且只注重自己孩子的切身利益,所以在沟通的开始就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孩子”,这与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家长明白,学校与教师的最终目的都是教育好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且我们一切工作都是以此为原则和重心,这样才能让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形成合力,进而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学校和教师要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学校与家庭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校和教师不能以上位者的姿态向家长布置任务,发号施令,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家长与学校、教师对立起来,变成对立的关系,误解也就极容易产生。学校和教师应该把自己变身成家长,看看他们关心和挂怀的是什么,然后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家长放心了,才会安心地与学校和教师沟通,配合教师的工作,从而将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变成合作关系。关系改善了,心理和态度才能转变,沟通的渠道才能打开,共建才能成为目标。
最后,沟通时注重工作透明化,让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状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在德育工作家校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班主任。
班主任可以利用每天放学家长接学生的机会,将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状态用简短的几句话交代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比如,面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告诉家长今天学生有进步,课堂上举手发言了;今天学生的午餐吃了多少,蔬菜吃得少,家长要注意纠正;学生上厕所尿湿了裤子,已经给换上了备用的裤子;等等。尽管只是简短的几句交代,却能让家长了解学生今天在学校的状况。家长首先会觉得心安,其次会觉得教师对孩子的情况很了解,最后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和平等的对待。这项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几句话的事,但是它背后却蕴含了班主任极大的工作热情和耐心细致的园丁精神,它要求班主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并像父母般照顾学生,让小学生在陌生的集体里迅速熟悉学校生活,并且慢慢自立成长。而家长在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付出后,也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家人、为孩子好的人,加以信赖和尊重。这种信赖和尊重正是学校和家庭沟通与共建的基石,有了它,后面的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进入二年级以后,学生基本可以自立,并且慢慢学会扫地、擦桌子、收拾书包等劳动技能。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就要转变方式了。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定期向家长展示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担任班级干部管理班级的情况、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以及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录制成视频,或拍成照片,上传到班级家长群中,让家长能够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
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透明了,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也了解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内容,信任感进一步确立,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德育工作的共建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共建工作
良好的沟通可以让家长信赖、尊重学校和教师,接下来就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德育工作的共建中来。
首先,可以让家长协助学校开展一些德育工作。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对孩子的活动展示予以表扬,以此鼓励孩子。在微信群中,家长们对孩子们的表现点赞,往往只用几秒的时间,但是对孩子们的鼓励作用却是巨大的。而且,每个孩子的状态都展现在家长面前,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别的孩子的状况。看到别的孩子表现得这么优秀,家长也会思考:自己家的孩子可以在哪方面加强?进而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特长。所以,这个方式不仅能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还是家长学习的平台,让家长主动协助学校的工作,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工作家校一体化的效果。
再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和教师都会不定时地留一些手工作业,如画手抄报、做纸风车,等等。对于年纪幼小的学生来说,这些手工作业是困难的,不能独立完成,需要家长们的协助。如果不说明这些手工作业的目的,家长们会怨声载道,觉得这是学校给家长留作业,孩子们根本不会做,也学习不到什么,根本就是浪费时间,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就需要班主任的引导与沟通。班主任应该给家长讲明布置手工作业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是逐步练习,慢慢培养起来的。最开始的确需要家长协助,甚至是全部由家长完成,但是家长完成的过程就是孩子观摩和学习的过程,第一次可以让孩子看,第二次就可以给孩子留一些他可以完成的部分,如让他在手抄报中涂色彩,第三次就可以让孩子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逐步地练习,孩子就会慢慢学会画手抄报等技能。而且,家长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陪伴孩子的过程,是亲情交流的好时机。孩子第二天拿着家长帮助完成的作业上交时,会觉得爸爸妈妈画得真好,自己的作业被展出时,会很骄傲,也会更加愿意动手完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班主任如果能将手工作业的目的和意义给家长们解释清楚,使不了解教育原理的家长知道学校和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背后的意义,相信家长们也会乐于协助,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完成对孩子德育的培养。这样课上课下共同引导,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将会得到发展。
其次,可以让家长部分地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德育活动,通过家长和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在和谐共建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还不会打扫教室卫生,教师可以请家长来班级协助,通过教师和家长身体力行的劳动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抹布、扫帚,并且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对班级的情感,认为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如,同年级的学生患白血病急需治疗,贫困的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医药费。班级可以举行一些图书义卖活动,跟家长讲明义卖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家长与学生一起挑选适合义卖的图书,并在义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买卖图书、捐出善款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
最后,可以让家长主动组织一些班级的德育活动,学校和教师参与共建。这样让家长成为德育工作的主体,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的特长和优势,使得德育工作丰富多彩。
比如,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班级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红色之旅,参观一些革命遗址。在活动中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家长在办公室工作,擅长制订行程、联系车辆;有的家长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可以给学生讲革命史课,让学生在参观的同时丰富革命历史知识;有的家长擅长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参加的文体活动;等等,在活动结束的时候,由教师做出活动总结。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获得德育方面的熏陶,又能让家长亲自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调动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亲如一家的感情,同时也能使家长看到德育工作的成效、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进而更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德育不是单方面的,应该是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完成的工作。德育工作也不是枯燥的,它完全可以是温暖的、丰富的、有趣的。只要学校和家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目标,积极配合,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尹艳秋.小学低年级德育目标的特点及其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J].江苏教育,2019(15).
[2]李琳琳.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矛盾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3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项目“吉林省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构建研究 ”(GH180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 励(1974— ),女,吉林长春人,北華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