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大学的前世今生
赵国伟
北平大学这个名字,今人知道的已经很少了。因为北京曾改名为北平,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北平大学就是北京大学。
说起北平大学,首先要说一下北京的大学。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就建立在北京也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后来北京地区又陆续出现了一大批大学。据统计,截止到1927年上半年,北京的国立大学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法政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学校(1925年成立大学部,1928年改称清华大学)共十所。国立专门学校有:艺术专门学校、外交部的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以及类似专门学校性质的财政部办的税务学校、盐务学校和内政部办的警官高等学校共五所。私立大学有:中国大学、朝阳大学、民国大学、平民大学、华北大学、中法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辅仁大学九所。[1]
国立大学和国立专门学校,都是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学校也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民国时期,局势动荡,政局不稳,政府的更迭异常频繁。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8年的16年间,光北洋政府就更换了47届内阁,担任过总统的有5人,担任过内阁总理的有29人,教育部则更换了38个教育总长。不同的总长往往有不同的教育政策,这也导致经常出现各类学校的合并和撤销,被合并和裁撤的学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由政府举办的学校,北平大学就是学校合并的产物。
北京高校的第一次大规模合并发生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北京时,当时的教育部长刘哲为节省经费,同时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于1927年8月4日,将当时北京的国立九校合并,称为京师大学校。这国立九校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法政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对比前文提到的1927年北京高校的名单,可以发现,合并的这九所学校,前八所都属于国立大学。为什么没有将十所国立大学全部合并呢?因为北京交通大学属于铁道部管理,清华学校属于外交部管理,都不归教育部管理,教育部自然无权将他们合并。当时的五所专门学校,只有艺术专门学校归教育部管理。教育部长刘哲将他能管理的全部九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大学,并自兼校长。
京师大学校前后持续了不到一年。随着奉系军阀退出北京,国民革命军进占北京,刘哲等走卒随着作鸟兽散,京师大学校自然也就结束了。随着北伐的成功,蒋介石等人坚持将首都设在南京,北京的首都地位被动摇。1928年6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改“北京”为“北平”,设立北平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其实,在北伐成功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就对京师大学校的命运进行了设计。1927年6月8日的国民政府第70次会议决议,计划将京师大学校改名为中华大学。北伐胜利后,1928年6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决定改组北平国立九校为中华大学,也就是正式将京师大学校变为中华大学。同时,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在北方试行大学区制度,定名为北平大学区。
北平大学的诞生与大学区制度息息相关。1927年,蔡元培、李石曾等国民党元老仿照法国的制度,在南京成立了“大学院”,欲在全国实行大学区制,将全国分为数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大学设校长一人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管理各级各类教育。大学院决定,大学区制先在北平、江苏、浙江、广州试办。
1928年8月16日,为配合北平大学区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撤销中华大学的名称,改为北平大学,李石曾任校长。作为北平大学区的大学,北平大学除了具有学校的职能外,还行使教育行政职能。北平大学区的范围不仅涵盖北平,而且包括河北省、天津市、热河省。北平大学区的高等学校除北平国立九校外,还包括天津的北洋大学、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保定的河北大学。
北平大学区制度在推进的过程中,阻力重重,特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等学校的师生为恢复学校名称和组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学生几次游行甚至捣毁了北平大学的办事处。江苏、广东等地的大学区试验也不太成功。因此,1929年6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废除大学院,改为教育部,大学区制停止执行。这距离1928年6月18日改组北平国立九校,仅有一年的时间。大学区制度停止施行后,北平大学区就不复存在了,同时北平大学也不再具有教育行政职能,河北、天津(热河省本身没有大学)的学校全部从北平大学中分离出来,北平市内的国立九校中,仅有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相继恢复,而其他的国立七校并没有得到恢复,而是以北平大学的名称继续存在。
根据1934年3月《国立北平大学组织大纲》,北平大学当时分为五个学院,分别为:女子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2]这几个学院名义上隶属于北平大学,但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几个学校,办学地点也相对独立。北平大学的组织相对松散,更像是一个学校集合体。在当时的北平,北平大学属于规模比较大的学校,1935年时,在校生的规模已经达三千多人,这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学校。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的大学纷纷迁往大后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迁到昆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则迁到了西安。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迁往陕西城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名气比较大,一方面是西南联大后来出了很多名人,另一方面是西南联大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而西北联合大学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抗日战争期间,伪政权最初在北平开设伪北京大学(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及伪北平大学(有医、农、工三个学院)。后来,伪政权将伪北京大学及伪北平大学合并为伪北京大学(有文、理、法、医、农、工六个学院)。抗战胜利后,伪北京大学被改组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经过甄别审定的学生陆续并入了国立北京大学。
伴随着抗战的胜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学校纷纷回到北平复校,但是北平大学并没有能够复校。北平大学的大部分师生都留在了西北地区,成为后来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农业大学等学校的建校基础。
北平大学的完整存在其实不足十年的时间,十年间学校内部各个学院的纷争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这十年又恰逢局势动荡,战乱不断,北平大学的师生一天安稳日子也没有享受到。但是,北平大学值得研究,因为它是我国最早的院校合并和搬迁的案例,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学珍.北京高等教育史(上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王宝珍,张万仓.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861-1948)[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