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对养老需求与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陆枫 徐一天 李怡璇 黄冯钦 王云凯 蒋守渭
摘要: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的积累日益丰厚,近些年“人口老龄化”“养生”“养老”等关键词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日益丰富必将使得如何实现“健康养生养老”的问题摆在眼前。因此,健康方面的需求迫在眉睫,如何养生,老年人又要以何种生活方式颐养天年,这恰巧是传统中医所涉猎的问题,将特色小镇与中医养生结合,将生态与现代融为一体,改建农村,建立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开拓打造以养生、休闲、健康为主的传统养生文化体验地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相关调研工作。
关键词:养生 养老 特色小镇 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老龄办公布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仍会持续增长。一般认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开始逐渐向经济、医疗、护理、养老等方面转移。传统养老方式已日益跟不上中老年人群的需求,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群体更依赖于具备医疗功效的养老服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寿命由1978年的67岁增长至2017年的75岁,养老这一关注点成了当今社会的又一难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就提前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是非常典型的“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状态。
“医养结合”模式成为当下热点,张山(2016)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态度也开始发生改变,中医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将发挥医疗保健服务的优势,成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发展方向[1]。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中要充分发挥其保健的特色优势,坚持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体需求。养老服务利用中醫药文化的独特作用,增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素养,从而建立一个新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生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中医医疗的功能需要通过新模式的创新实现“医与养”的深度结合。
结合当代中老年群体健康需求的多元化,黄蓓(2017)认为面向中老年人群进行中医药知识规范化传播及健康教育,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试点,探索形成养老新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势在必行[2]。邓沂、马波、汪荣斌(2015)认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以及健康养老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中医养老产业化前景广阔,中医养老产业的发展对策:一是种植养殖中药材,二是研发中医保健品,三是开展养生休闲服务,四是建立养生养老社区,五是开展中医医养服务,六是培养中医养老人才[3]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在五千年的传承中更是独树一帜,它所蕴含的自然之道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加以合理运用即可成“养生之法”。养生于自然的观念亦是深入人心,2016年末,国家发改委推出了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镇建设计划,为满足各类社会需求,若将中医药文化与千镇计划相互联系,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的养生养老小镇未尝没有可能,本文将针对该特色小镇的需求性与可行性进行详细探讨。
1 基本情况概述
1.1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老龄化规模的增大、配套养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421”家庭结构和空巢化比例快速增长。目前,根据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扶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我国已经实现全民覆盖,中老年群体对相关服务的需求开始呈现多层次趋势,多数人群更多地开始关注如何预防疾病,健康生活。
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是针对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养老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模式,集合专家资源、人才资源、毕业生流动资源、土地资源,对具有原生态环境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统筹规划,构建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休闲、民宿、旅游、养生、养老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养生体验地。致力于解决在新中国建设中所遇到的四大难题:
第一,如何在不改变城市建设规划且不触及农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
第二,如何在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迅速的当下,妥善安排老年人健康养老,有一个合理完善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三,如何使中老年人普及学习到健康有效的养生知识,不被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推销保健品诱惑,对自身的身体情况有一个细致的了解?
第四,如何使老年人群在子女工作繁忙时候的闲暇时间不被漫长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所包围,拥有自己的娱乐空间和休闲空间,且在这基础上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1.2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文献检索法为辅的方式展开,并运用统计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在置信度为96%、最大允许绝对误差=5%对初始样本量进行计算,预设无效问卷率约为10%后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为99.3%。
依据区域具体情况,本次调查主要在杭州西湖、上城、富阳三个区发放问卷,根据三区人口比例,确定各区抽取量。受访人群中,男性人数占比46%,女性人数占比54%,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本次调研主要对象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其中最小为40周岁,最大为90周岁。
2 结果分析
2.1中老年群体日常需求状况分析
2.1.1中老年人睡眠时间较为规律,睡眠质量有待提高
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药学院与美国癌症学会联手进行的一项长达六年的实验中,研究机构对100万名30岁—102岁的对象进行了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每天睡眠时间在6—7小时的人员死亡率远远低于其余时间段,这一结果为死亡率和睡眠时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一结论提供了佐证。
调查显示,中老年群体于5—7时起床和20—22时睡眠的情况最为普遍,分别占总体数据的78%和70%,其中,在5—7时中,5—6时的人群占比39.33%,6—7时的人群占比38.67%,在5点前就起床的人群仅占8%,对于这8%的人群总体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部分人群睡眠时间皆在8小时以上,符合健康睡眠时间的标准且睡眠质量感受普遍良好。而在睡觉时间与睡眠质量情况的交叉分析中,我们发现在7点前睡眠的中老人睡眠体验满意度最高,而满意度最低的时间段为8-9时,其中30.91%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睡眠不好,其次为9—10时。而这两个时间段的中老年人分别占总体的36.67%和33.33%。除去晚上休息时间外,仍有60%的中老年人保留着午睡的习惯。基于存在一部分人群睡眠质量尚需改善,对此,调整中老年人生物钟,改善睡眠情况势在必行。
2.1.2不良习惯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普遍
调查中,有23.33%的中老年人表示存在嗜酒的習惯,20.67%的群体存在吸烟的爱好,这二者对于健康生活与养生长寿会造成极大的阻碍,故此,建议不倡导饮酒吸烟。为满足16.66%的人群对于茶品和咖啡的爱好,建议引进产品,满足大众需求,其他仍有51.33%的人群表示并不存在以上各类习惯,但需满足其他物质需求。
2.1.3电视电影、休闲旅游等活动深受中老年群体喜爱
在兴趣爱好的行为活动调查中发现,喜爱电视电影的中老年人群高达58%,看电视电影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有利于脑部记忆,能够增进并强化对外界的认知,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已超过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3%。存在着26%的中老年人群喜爱休闲旅游,若放在全国人口基数上则可扩大至5980万人,旅游市场的广阔使得“半夏”小镇往旅游业发展成为了可能。
2.2中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养老需求分析
2.2.1中老年群体对于养生知识的了解较为片面
许许多多的中医养生知识经过口耳相传被代代传承,在这其中,我们搜集了最为常见的几种谚语,其中“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是调查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占比总数的53.33%,其次为枸杞红枣补血,仅有52.67%,虽过半数但相比较而言,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盲区,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中老年人对于养生养老知识的了解,并没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般关注,对于药补等养生方式的宣传仍然需要身体力行。
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知识的宣传主要依靠于民间传闻和电视广告等。有53.33%的人群表示通过亲朋好友了解这些知识,其次为电视和民间传闻,分别占比48%和40.67%,通过传单了解的人口为0%,不难看出,对于电视和亲属,人民依旧抱有极大的信任度,而传单宣传方式已逐渐不为人们所接受,故而对于养生知识的传播,可参考本次调查结果,但仍需慢慢求索。
2.2.2当前慢性病人群规模逐渐扩大
调查中,34%的受访人员皆表示存在这类病灶,在国内相关调查中,慢性病发病的概率与人口年龄已成正比,发病的人数逐年增加的态势愈演愈烈,调查显示,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于此而言,患者对于如何预防疾病复发,如何规范调整每日餐饮与作息的兴趣将会增大,由于中医治本的特殊性与疾病的缓慢性,患者可在了解疾病并与之做斗争的同时梳理自身脉络气相,养胃健脾,舒经活血,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提升健康生活的水平。在传统养生的指导下,提高自身治疗依从性,最终能够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问题。
2.2.3中医诊疗已颇为中老年人群喜爱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境内医院已达99万家,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6.67%的患者在生病时会前往医院就诊,选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地占据66.67%,中医已不再是21世纪初岌岌可危的情形,现今,人们已逐渐接受中医这一古老的医学形式。
对于被调查人群而言,中药、拔火罐、食疗与针灸这四种方式是他们体验最多的中医技术,最低的针灸推拿占比28%,最高的中药则有48%。从未体验过中医养生形式的人群为20%,与选择西医治疗的人数基本吻合,中药是中医的方剂类,素有“诸药以草为本”之说,在中医史上占据极大的地位,而拔火罐与针灸又和方剂类不同,是中医安身立命之源头,此二者在国内进行大范围高强度的推广或许即可为中医增加大量受众。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半夏”小镇将提供药草的种植与栽培,并为每一位愿意了解中药的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与帮助。
3 小镇推广可行性分析
3.1特色小镇发展情况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彰显产业特色、凸显人文底蕴,是融合文化、产业、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早在改革开放初,浙江一些农村经济中心的集镇率先蓬勃发展。而现今,我国城镇化率现已达到56.1%,多数省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建设的后期阶段,其中浙江省的城镇化率已达65.8%。特色小镇是城乡间沟通的桥梁,现已成为经济发展、区域转型的重要路径。随着“特色小镇”这一关键词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起,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构建特色小镇的号召,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3.2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必要性分析
3.2.1养老环境的寻求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也逐年提升。社会老年群体巨大,城市养老受排斥问题层出不穷。现有城市内部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中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普通的城市养老面临交通拥堵、环境恶劣等问题,乡村养老又同样存在交通不便、医疗基础差的欠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应对庞大服务需求的必要思考问题。
在生态养老被推崇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急需要一个生态环境优良,人文环境优质,并且具有亲切感的“家”。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具有复合化的属性,能够满足中老年群体“家+生态+健康+服务+集体”的多重情感诉求和功能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老年人群喜欢居住在鸟语花香田园式和休闲旅游式的环境中,分别占比49.33%和42%。此类房屋与民宿住宅相切合。我们认为,民宿是集合城市管理和乡村文化的有机体。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结合民宿的落地,对于落实农村经济及产业发展是一条新路径,必将是未来农村改革的着力点。
3.2.2发展与传承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健康提供理论性指导。一直以来,人们获取养生知识多是被动的,但随着生活环境上恶化、亚健康状态出现,使得人们对养生知识更加迫切,“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被重视,中医养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更加豐富、多元化、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加以宣传推广。
中医养生文化依托特色小镇为载体,可充分利用小镇推广的迅速性及群众的广泛性,传播中医知识,进一步满足人们需求,改变不良习惯,增强自我健康的管理。从而促进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充分发挥中医养生特色及优势。
3.3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公众参与意愿度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45.33%的中老年群体了解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其中他们听闻或体验过的小镇具体类型以文化类小镇为主,占比52.94%。由此可见,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的推广,具备一定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的参与意愿度及影响因素,大多为以下几个因素。
3.3.1获得及时的看护和医疗援助
这是参与其中的首因,调查者占比59.6%。随着后代在外学习、工作等,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许多人感到独立生活不易,会产生入住养老机构的想法,以便能及时获得看护和援助。
3.3.2减轻后代等家庭成员的照顾负担
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使得众多家庭面临“421”结构,加剧了后代包袱。一旦老年人需要长期居家被照看时,许多家庭会面临放弃工作的难题。为减轻后代的负担,许多年迈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3.3.3摆脱孤单
一些空巢老人在调研中表示,毗邻而居,可以促进交流沟通,获得生活信心。同时,许多老人也希望可以和老朋友们一同居住在附近,能够相互照顾。
3.3.4享受自身生活
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身体健康的中老年群体表示,入住特色小镇是为了体验与享受生活。良好的生态、高品质的小镇、舒适的生活、健康的节奏、丰富的人文活动、和谐的群体关系,都是满足其深层次需求的要素。
4 展望
新型养老模式的出现将逐步满足中老年群体健康生活的需求,生理健康尤其是衰老带来生理机能的衰退而引起的问题,可通过及时的医疗看护得到一定的满足。此外,在接受程度上,伴居式养老使中老年人群更易获得内心的相对满足,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心理排斥现象,利于保障中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新型养老模式尊重中老年人群的主体地位,并能满足其归属感和爱的需求。
以“半夏”小镇为例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有利于中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推进优质中医药资源的整合,相比而言,生活在其中的中老年群体在单纯消费中医药资源的经济上,压力有所降低;而相较于昂贵的传统医护养老模式,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物“半夏”小镇也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健康管理需求。
“十三五”大环境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及全国特色小镇建设事业逐步迈向成熟,如何有效解决老龄化并做好建设医护养老为一体的养老场所是政府及社会需要思索的问题。建设基于中医药文化养生“半夏”小镇的项目是大势所趋,符合现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据以上调查研究发现,中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服务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具有需求度高、接受度高的特点,故我们认为该项目具有极高的建设性。根据中老年人群的需求调查,建设以其需求为中心的核心建筑体系,延伸开发满足其更深层次需求的次级建筑,逐步形成“同心圆”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山.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医养老模式成热点[N].上海证券报,2016- 9- 27(011).
[2] 黄蓓.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17- 11-24 (001).
[3] 邓沂,马波,汪荣斌.老龄化背景下安徽省中医养老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8- 11.
摘要: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的积累日益丰厚,近些年“人口老龄化”“养生”“养老”等关键词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日益丰富必将使得如何实现“健康养生养老”的问题摆在眼前。因此,健康方面的需求迫在眉睫,如何养生,老年人又要以何种生活方式颐养天年,这恰巧是传统中医所涉猎的问题,将特色小镇与中医养生结合,将生态与现代融为一体,改建农村,建立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开拓打造以养生、休闲、健康为主的传统养生文化体验地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相关调研工作。
关键词:养生 养老 特色小镇 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老龄办公布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仍会持续增长。一般认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开始逐渐向经济、医疗、护理、养老等方面转移。传统养老方式已日益跟不上中老年人群的需求,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群体更依赖于具备医疗功效的养老服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寿命由1978年的67岁增长至2017年的75岁,养老这一关注点成了当今社会的又一难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就提前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是非常典型的“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状态。
“医养结合”模式成为当下热点,张山(2016)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态度也开始发生改变,中医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将发挥医疗保健服务的优势,成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发展方向[1]。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中要充分发挥其保健的特色优势,坚持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体需求。养老服务利用中醫药文化的独特作用,增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素养,从而建立一个新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生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中医医疗的功能需要通过新模式的创新实现“医与养”的深度结合。
结合当代中老年群体健康需求的多元化,黄蓓(2017)认为面向中老年人群进行中医药知识规范化传播及健康教育,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试点,探索形成养老新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势在必行[2]。邓沂、马波、汪荣斌(2015)认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以及健康养老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中医养老产业化前景广阔,中医养老产业的发展对策:一是种植养殖中药材,二是研发中医保健品,三是开展养生休闲服务,四是建立养生养老社区,五是开展中医医养服务,六是培养中医养老人才[3]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在五千年的传承中更是独树一帜,它所蕴含的自然之道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加以合理运用即可成“养生之法”。养生于自然的观念亦是深入人心,2016年末,国家发改委推出了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镇建设计划,为满足各类社会需求,若将中医药文化与千镇计划相互联系,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的养生养老小镇未尝没有可能,本文将针对该特色小镇的需求性与可行性进行详细探讨。
1 基本情况概述
1.1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老龄化规模的增大、配套养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421”家庭结构和空巢化比例快速增长。目前,根据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扶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我国已经实现全民覆盖,中老年群体对相关服务的需求开始呈现多层次趋势,多数人群更多地开始关注如何预防疾病,健康生活。
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是针对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养老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模式,集合专家资源、人才资源、毕业生流动资源、土地资源,对具有原生态环境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统筹规划,构建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休闲、民宿、旅游、养生、养老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养生体验地。致力于解决在新中国建设中所遇到的四大难题:
第一,如何在不改变城市建设规划且不触及农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
第二,如何在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迅速的当下,妥善安排老年人健康养老,有一个合理完善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三,如何使中老年人普及学习到健康有效的养生知识,不被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推销保健品诱惑,对自身的身体情况有一个细致的了解?
第四,如何使老年人群在子女工作繁忙时候的闲暇时间不被漫长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所包围,拥有自己的娱乐空间和休闲空间,且在这基础上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1.2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文献检索法为辅的方式展开,并运用统计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在置信度为96%、最大允许绝对误差=5%对初始样本量进行计算,预设无效问卷率约为10%后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为99.3%。
依据区域具体情况,本次调查主要在杭州西湖、上城、富阳三个区发放问卷,根据三区人口比例,确定各区抽取量。受访人群中,男性人数占比46%,女性人数占比54%,男女比例基本持平。本次调研主要对象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其中最小为40周岁,最大为90周岁。
2 结果分析
2.1中老年群体日常需求状况分析
2.1.1中老年人睡眠时间较为规律,睡眠质量有待提高
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药学院与美国癌症学会联手进行的一项长达六年的实验中,研究机构对100万名30岁—102岁的对象进行了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每天睡眠时间在6—7小时的人员死亡率远远低于其余时间段,这一结果为死亡率和睡眠时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一结论提供了佐证。
调查显示,中老年群体于5—7时起床和20—22时睡眠的情况最为普遍,分别占总体数据的78%和70%,其中,在5—7时中,5—6时的人群占比39.33%,6—7时的人群占比38.67%,在5点前就起床的人群仅占8%,对于这8%的人群总体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部分人群睡眠时间皆在8小时以上,符合健康睡眠时间的标准且睡眠质量感受普遍良好。而在睡觉时间与睡眠质量情况的交叉分析中,我们发现在7点前睡眠的中老人睡眠体验满意度最高,而满意度最低的时间段为8-9时,其中30.91%的中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睡眠不好,其次为9—10时。而这两个时间段的中老年人分别占总体的36.67%和33.33%。除去晚上休息时间外,仍有60%的中老年人保留着午睡的习惯。基于存在一部分人群睡眠质量尚需改善,对此,调整中老年人生物钟,改善睡眠情况势在必行。
2.1.2不良习惯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普遍
调查中,有23.33%的中老年人表示存在嗜酒的習惯,20.67%的群体存在吸烟的爱好,这二者对于健康生活与养生长寿会造成极大的阻碍,故此,建议不倡导饮酒吸烟。为满足16.66%的人群对于茶品和咖啡的爱好,建议引进产品,满足大众需求,其他仍有51.33%的人群表示并不存在以上各类习惯,但需满足其他物质需求。
2.1.3电视电影、休闲旅游等活动深受中老年群体喜爱
在兴趣爱好的行为活动调查中发现,喜爱电视电影的中老年人群高达58%,看电视电影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有利于脑部记忆,能够增进并强化对外界的认知,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已超过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3%。存在着26%的中老年人群喜爱休闲旅游,若放在全国人口基数上则可扩大至5980万人,旅游市场的广阔使得“半夏”小镇往旅游业发展成为了可能。
2.2中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养老需求分析
2.2.1中老年群体对于养生知识的了解较为片面
许许多多的中医养生知识经过口耳相传被代代传承,在这其中,我们搜集了最为常见的几种谚语,其中“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是调查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占比总数的53.33%,其次为枸杞红枣补血,仅有52.67%,虽过半数但相比较而言,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盲区,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中老年人对于养生养老知识的了解,并没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般关注,对于药补等养生方式的宣传仍然需要身体力行。
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知识的宣传主要依靠于民间传闻和电视广告等。有53.33%的人群表示通过亲朋好友了解这些知识,其次为电视和民间传闻,分别占比48%和40.67%,通过传单了解的人口为0%,不难看出,对于电视和亲属,人民依旧抱有极大的信任度,而传单宣传方式已逐渐不为人们所接受,故而对于养生知识的传播,可参考本次调查结果,但仍需慢慢求索。
2.2.2当前慢性病人群规模逐渐扩大
调查中,34%的受访人员皆表示存在这类病灶,在国内相关调查中,慢性病发病的概率与人口年龄已成正比,发病的人数逐年增加的态势愈演愈烈,调查显示,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于此而言,患者对于如何预防疾病复发,如何规范调整每日餐饮与作息的兴趣将会增大,由于中医治本的特殊性与疾病的缓慢性,患者可在了解疾病并与之做斗争的同时梳理自身脉络气相,养胃健脾,舒经活血,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提升健康生活的水平。在传统养生的指导下,提高自身治疗依从性,最终能够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问题。
2.2.3中医诊疗已颇为中老年人群喜爱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境内医院已达99万家,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6.67%的患者在生病时会前往医院就诊,选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地占据66.67%,中医已不再是21世纪初岌岌可危的情形,现今,人们已逐渐接受中医这一古老的医学形式。
对于被调查人群而言,中药、拔火罐、食疗与针灸这四种方式是他们体验最多的中医技术,最低的针灸推拿占比28%,最高的中药则有48%。从未体验过中医养生形式的人群为20%,与选择西医治疗的人数基本吻合,中药是中医的方剂类,素有“诸药以草为本”之说,在中医史上占据极大的地位,而拔火罐与针灸又和方剂类不同,是中医安身立命之源头,此二者在国内进行大范围高强度的推广或许即可为中医增加大量受众。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半夏”小镇将提供药草的种植与栽培,并为每一位愿意了解中药的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与帮助。
3 小镇推广可行性分析
3.1特色小镇发展情况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彰显产业特色、凸显人文底蕴,是融合文化、产业、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早在改革开放初,浙江一些农村经济中心的集镇率先蓬勃发展。而现今,我国城镇化率现已达到56.1%,多数省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建设的后期阶段,其中浙江省的城镇化率已达65.8%。特色小镇是城乡间沟通的桥梁,现已成为经济发展、区域转型的重要路径。随着“特色小镇”这一关键词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起,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构建特色小镇的号召,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3.2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必要性分析
3.2.1养老环境的寻求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也逐年提升。社会老年群体巨大,城市养老受排斥问题层出不穷。现有城市内部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中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普通的城市养老面临交通拥堵、环境恶劣等问题,乡村养老又同样存在交通不便、医疗基础差的欠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应对庞大服务需求的必要思考问题。
在生态养老被推崇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急需要一个生态环境优良,人文环境优质,并且具有亲切感的“家”。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具有复合化的属性,能够满足中老年群体“家+生态+健康+服务+集体”的多重情感诉求和功能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老年人群喜欢居住在鸟语花香田园式和休闲旅游式的环境中,分别占比49.33%和42%。此类房屋与民宿住宅相切合。我们认为,民宿是集合城市管理和乡村文化的有机体。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结合民宿的落地,对于落实农村经济及产业发展是一条新路径,必将是未来农村改革的着力点。
3.2.2发展与传承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健康提供理论性指导。一直以来,人们获取养生知识多是被动的,但随着生活环境上恶化、亚健康状态出现,使得人们对养生知识更加迫切,“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被重视,中医养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更加豐富、多元化、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加以宣传推广。
中医养生文化依托特色小镇为载体,可充分利用小镇推广的迅速性及群众的广泛性,传播中医知识,进一步满足人们需求,改变不良习惯,增强自我健康的管理。从而促进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充分发挥中医养生特色及优势。
3.3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公众参与意愿度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45.33%的中老年群体了解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其中他们听闻或体验过的小镇具体类型以文化类小镇为主,占比52.94%。由此可见,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的推广,具备一定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中医养生文化特色小镇的参与意愿度及影响因素,大多为以下几个因素。
3.3.1获得及时的看护和医疗援助
这是参与其中的首因,调查者占比59.6%。随着后代在外学习、工作等,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许多人感到独立生活不易,会产生入住养老机构的想法,以便能及时获得看护和援助。
3.3.2减轻后代等家庭成员的照顾负担
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使得众多家庭面临“421”结构,加剧了后代包袱。一旦老年人需要长期居家被照看时,许多家庭会面临放弃工作的难题。为减轻后代的负担,许多年迈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3.3.3摆脱孤单
一些空巢老人在调研中表示,毗邻而居,可以促进交流沟通,获得生活信心。同时,许多老人也希望可以和老朋友们一同居住在附近,能够相互照顾。
3.3.4享受自身生活
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身体健康的中老年群体表示,入住特色小镇是为了体验与享受生活。良好的生态、高品质的小镇、舒适的生活、健康的节奏、丰富的人文活动、和谐的群体关系,都是满足其深层次需求的要素。
4 展望
新型养老模式的出现将逐步满足中老年群体健康生活的需求,生理健康尤其是衰老带来生理机能的衰退而引起的问题,可通过及时的医疗看护得到一定的满足。此外,在接受程度上,伴居式养老使中老年人群更易获得内心的相对满足,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心理排斥现象,利于保障中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新型养老模式尊重中老年人群的主体地位,并能满足其归属感和爱的需求。
以“半夏”小镇为例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有利于中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推进优质中医药资源的整合,相比而言,生活在其中的中老年群体在单纯消费中医药资源的经济上,压力有所降低;而相较于昂贵的传统医护养老模式,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物“半夏”小镇也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健康管理需求。
“十三五”大环境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及全国特色小镇建设事业逐步迈向成熟,如何有效解决老龄化并做好建设医护养老为一体的养老场所是政府及社会需要思索的问题。建设基于中医药文化养生“半夏”小镇的项目是大势所趋,符合现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据以上调查研究发现,中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服务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具有需求度高、接受度高的特点,故我们认为该项目具有极高的建设性。根据中老年人群的需求调查,建设以其需求为中心的核心建筑体系,延伸开发满足其更深层次需求的次级建筑,逐步形成“同心圆”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山.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医养老模式成热点[N].上海证券报,2016- 9- 27(011).
[2] 黄蓓.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17- 11-24 (001).
[3] 邓沂,马波,汪荣斌.老龄化背景下安徽省中医养老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