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源
向致寰 王羿
摘要:象纹样是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本文从大象在傣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等的重要地位的角度阐释了象纹样的来源,并列举了傣锦中代表性的象纹样,解释了它所蕴含的意义。所以象纹样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文化,是傣家人民祈求生活安康的美好象征。
关键诃:象纹样 傣锦 信仰 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5-0047-02
引言
傣族来源于古代“百越”,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流域。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聚居着近一半的傣族人口。其余散居于耿马、孟连、景谷等四十多个县、市。傣族主要分为傣泐型(水傣)、傣那型(旱傣)、傣雅型(花腰傣)、傣喇型和傣朗姆型(黑傣)。傣泐型主要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为主,还包括孟连、澜沧、江城及瑞丽等地的部分傣族。
傣族的先民古越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傣族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相适应地的学会了纺织。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越人的传统纺织技术。傣族妇女一般利用农闲时节及夜晚从事纺织等手工生产。傣族女孩一般十多岁就要开始学习织布绣花。织布的材料一般使用丝或当地所种的木棉或棉花。所织的布料精细柔软。傣锦一般分为棉织锦和丝织锦,俗称“娑罗布”。早在明代当地土司就把它作为贡品上贡,深受贵族的喜爱。可见傣锦的织造技术在当时已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
西双版纳的傣锦一般两个用途:一是用于床单、褥垫、枕套、筒帕、筒裙等生活用品。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代表和特色的傣锦也被广泛用于沙发垫、披肩、工艺装饰品等。二是用于寺庙的经幡。现代生活用傣锦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机器化生产的影响下有的已经是机器织造。但是寺庙的经幡作为傣族拜祭佛祖后敬献给佛寺的祭祀用品,悬挂于佛寺正殿作为装饰,必须是纯手工织锦,方可显得珍贵而虔诚。
西双版纳的傣锦大多在白色或浅色底布上织出各种图案。西双版纳是著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聪明勤劳的傣族就地取材,将图案提取成几何纹样,融入自己对生活丰富的理解,在布上织出了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如八角花、蕨菜纹、南瓜藤、贝叶、槟榔等。动物纹样最常见的有大象,孔雀,马、龙、小小等。有的也取材生活,织出佛寺、寶塔、村寨等图案,具有浓郁的生活风味,精美绝伦,让人眼花缭乱。傣锦图案结构严谨,多为二方连续图案,规整地排列成带状纹样。传统配色多使用深红色和黑色,有的也使用其他颜色穿插其中,呈段落式排列,富有节奏感,图案生动活泼并且井然有序。
一、象纹样来源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锦纹样丰富多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象纹。大象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至今,在西双版纳神秘原始的密林里还能看到野象穿梭于林间的身影。大象自古以来与傣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他们田间野地辛勤的好帮手,也是他们战场厮杀的勇猛战士。自从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以后,大象更是被上升到了神圣的地位。傣族人民爱象,敬象,崇拜象。善良的傣族人民把视之吉物的大象织进这方寸之间,以表达他们浓浓的敬爱和崇拜之情。
(一)大象的实用性
傣族驯化动物的能力由来已久。早在隋唐年间就有养象耕田的记载了,唐代樊绰在《云南志》中提到过傣族“土俗养象以耕田……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傣族文化史47)。说明在唐代傣族广泛已懂得利用大象进行农耕活动。所谓的象耕其实是让大象踩踏混有杂草的田地,使田地泥泞不堪,以适合播种稻谷。大象也时常被用于运输货物和作为交通工具。可以说,大象在傣族的农耕稻作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
大象不但在田间劳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战场上也表现出不俗的功绩。傣族民间故事《悍掌的传说》中叙述了大象战队的勇猛经历。古时候有一次打仗,大理南诏王遇到敌人进攻,损失惨重,急忙向傣族求助。傣族王子作为南诏王的好友,答应支援,马上组织了一支精锐的象队帮助南诏王抗击敌人。象队驻扎在一条河边的草地上,士兵在竹林中牧象操练。象群的吼叫声引得村民纷纷观看,只见旗帜随风招展,象群气势浩大,从此就把军队驻扎的此地叫作悍掌。即“象队驻扎的地方”。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中描述过原来很多地方都饲养着大象,打仗时便采用象战。“战象齐聚如森林,象牙密如秧田的篱笆”。大象参与作战减少了军队的伤亡损失,在傣族的战争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力大无比、勇猛善战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受到赞扬。
(二)象图腾崇拜
早期,自然对于任何民族来说存在着很多的未知与神秘。傣族先民也不例外。傣族与自然关系密切,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敬仰使得他们通过幻想来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他们崇拜天、地、山林、植物等,而且认为一切物种都有灵性,特别是一些庞大的物种更易引起傣族的崇拜,并人为赋予它们某些神秘的力量,以此发展出傣族的图腾崇拜。
傣族主要有乌图腾、象图腾、龙图腾和牛图腾崇拜。可想而知,大象在傣族人民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象图腾崇拜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位老姑娘吃了溅有神象尿液的菜叶后孕有一女。这位象姑娘长大后得知身世便找寻神象父亲。神象得知此事后因为疼惜女儿,便送给女儿一对里面装满人类一切所需的象牙。象姑娘回到家乡后与路上偶遇的年轻猎人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傣族的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讲到英叭神造好了天地之后,他又造了一只神象用于固定浮动的天和地。接着,英叭神又造了一个象首人身的神来划分四季和分开白天黑夜。从此,人们才能有规律地生产、生活。这两个传说中大象被认为是创世的大功臣,象图腾的故事说明,傣族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女性,女性的祖先与图腾物感应才能繁衍后代。大象的形象在傣族眼里更是显得高大和神圣。
(三)大象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信仰的佛教主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佛教的传入为大象的身份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大象在很多宗教中都有重要地位,白象在印度被认为是十分吉祥的动物,在佛教中寓意更为深刻。印度教有象头神犍尼萨,而在小乘佛教中,释迦摩尼的母亲是梦见了白象才生下佛祖的。(来源网络)佛教中以象之最大者喻佛,称“象王”。据说象和马驮着经书而来,所以象也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媒介。佛教传入傣族之始,也曾遭到傣族原始宗教的抵制。但后来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渐渐成为傣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中国佛教名山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的形象是身骑六牙白象,手拈如意荷花,寓意“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由此可见,大象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吉祥圆满的代表。“象”取音“祥”意义深刻,是民间艺术喜爱表现的题材。傣族人民将神象转化为象织锦、象脚鼓、象舞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大象被认为会带来幸福、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所以在一些傣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颂象、祭象的传统习俗。
(四)大象在傣历中的地位
早在汉代,傣族就学习并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形成一套体系的傣历。后来汉族的十二生肖传入傣族后又被傣历吸收利用。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将汉族十二生肖中的猪改为象,改龙为大蛇,其余相同。大象作为属相从古至今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傣族人民,成为了时间,更成为了傣族人民的一种生命象征,傣族不仅把大象爱进了生活里,爱进了信仰里,更爱进了生命里。
二、大象在织锦中的表现形式
(一)单独象纹样
傣锦中也多有出现这样以单个大象形象出现的图案。但这样的图案使用范圍不广,一般在织锦面积较小时使用,很少大面积出现。傣族佛寺中的其中一种织锦佛幡织有傣族十二生图案,图案呈纵向排列,每个生肖为单独纹样(如图1、2),象排在马之后。除此之外单独运用的象纹样一般是与几何纹样组合出现,但是象纹和几何纹纵向分版块排列。一般单独出现的象纹样身体较为圆润敦厚,与下面提到的组合纹样有所区别。
(二)双象驮宝塔房
这是西双版纳地区傣锦的典型纹样。大象纹样鲜明而突出,背上所驮宝塔房和人物端庄安稳。点、线、面搭配相得益彰。虚实分明,突出主体。图案有规律的变化,错落有秩,节奏感强烈。佛塔作为等级秩序和权威庄严的象征,有护佑生灵的寓意,是佛教在傣锦中的直观反映,小象于大象身下,有大象保护小象之意,配合大象蕴含的神圣吉祥的内涵一起有护佑吉祥之意(如图3)。
(三)象驮孔雀
孔雀与大象的组合在寺庙的经幡中也时常见到。孔雀在织锦中被简化抽象为几何体。将孔雀美丽的尾部突出和夸张,巧妙地运用了块面和直线的组合。西双版纳是闻名的孔雀之乡。孔雀在傣家人心里象征着和平,善良与美好。孔雀与大象组合也表达出了傣族人民对和平吉祥美好的祈福和愿望(如图4)。
(四)象驮宝塔和人与生活场景组合
这类织锦图案一般是大象背上驮一佛寺,佛寺中立一人。就如上面所提到的佛寺在织锦中带有护佑的意义。人在佛寺中得到神圣护佑的力量,寓意吉祥安康。象驮佛寺图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竹楼和傣家姑娘图案的组合,表明佛保佑着勤劳的傣族人民,成为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呈现出一片幸福吉祥,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五)象驮植物
傣锦中的植物纹样其实是对现实自然中的植物的模仿和再创作,也是人们对于自然事物的主观反映。几乎每幅傣族织锦都有植物纹样的身影,不但表露出早期采集时代的痕迹,而且充分反映了傣族自然崇拜的观念。植物在傣族心中同样是有灵魂的存在。植物纹样通常陪衬在主体纹样中使用,与象纹搭配表达出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如图5)。
西双版纳傣锦纹样基本延续传统,创新纹样较少。大多都是佛教图案。经过一些织锦传承人的努力学习,扩展眼界,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加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象,也设计出一些生活化的花卉和人物图案。但是,象纹样还是基本继承传统风格,鲜少创新。尽管受到新奇现代的事物冲击,传统象纹样还是依然保持它古朴原始的风格。傣锦与傣族人民生活密不可分。它承载着傣族人民从古至今的深厚民族情感和神圣崇高的宗教信仰。积淀了多少代傣家儿女对于吉祥幸福安康的祈福和祝愿。大象不只是生活在神秘遥远的山林里,更是活在傣家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