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节目的艺术审美表达
时新苗
摘要:随着电视和新媒体近几年的飞速发展,电视专题节目想要在激烈竞争中稳定和扩充收视人群,就必须在保持节目的新闻性和社教作用的同时增强艺术审美表达,让观众的收视成为享受。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 审美表达 画面剪辑 冲击力 时代特征
电视专题节目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当下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或人们生活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部优秀、有画面冲击力的专题片包含着电视工作者对节目的审美追求以及对电视艺术的把握。电视专题片不要求时效性,它讲究的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但是,电视专题节目也要符合艺术的审美表达,要符合受众的审美体验。从电视专题片的构成来看,它包括前期的画面拍摄、文稿的创作,后期的画面剪辑,音响配乐、解说旁白,是由编导、摄影,主持、编辑人员共同创作完成。这些前期后期的工作都对艺术审美表达有一定的要求,工作之间要求相互配合,力求和谐统一,富有艺术的美感,才能增强电视专题整体的可视性,从而获得节目上的成功。那么,电视专题片如何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审美的表达?本文从节目制作的几个环节作一些说明,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镜头拍摄与画面剪辑的审美表达
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其视觉语言具有冲击力,这无疑决定了画面视觉的审美表达在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在節目的剪辑过程中,每个单独的镜头是不能独立反映专题节目的意义的,为了能表达清晰的画面思想,我们必须将一个个相关的镜头画面剪辑合成在一起。好的剪辑效果会让整部片子呈现出不一样的冲击力、张力和感染力,甚至会让人情不自禁而潸然泪下。如果剪辑方法不到位,审美表达投入不够,声画不对位,该剪的不剪不该剪的反而剪了,将导致画面语言的混乱,令观众无所适从。因此,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编辑中,我们应该选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镜头,表现事物的特有的个性,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剪辑的风格、节奏、结构、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把握。例如,笔者在2015年制作反映景德镇大件陶瓷生产技艺的音乐片《大器》中,就是通过实景拍摄,为观众展现了大件陶瓷从揉泥、拉坯到烧制成功的整个烧造过程。自古以来,景德镇瓷工们就把大件陶瓷的生产作为自己制瓷技艺的一个高峰挑战,它在制作过程中具有成型难、烧成难两大特点。而用纪实拍摄的形式,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陶瓷大件作品的烧成实属不易。《大器》在剪辑风格上,摄制人员是非常注重它的整体性。因为大件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具有挑战性,而它的成瓷工序也是在工人不断的运作创作中完成。为了让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片中在剪辑时用了许多特写和快速移动的镜头,配合强有力的音乐节奏将陶瓷的拉坯成型到烧制成功一系列镜头剪辑在一起,较好保持了专题片的整体流畅性和节奏感。另外在剪辑特效表现手法上笔者较多采用跳切的方法,不采用任保画面附加技巧来结构整个专题片,让镜头画面直接切出、切入,这样不仅可以加快节目的节奏感,还能让画面看起来更有视觉冲击力。
优秀的画面剪辑方法都是根据专题片的内容、情节、风格、样式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处理,而高超的艺术技能、准确的蒙太奇语言、新颖的创作审美思路会为专题作品增色,吸引观众眼球,从而获得成功。
电视专题片配乐的审美表达
电视专题的配乐是节目的重要元素之一,一部好的专题作品必定有非常优秀的音响与背景音乐。配乐在专题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的作用,它可以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创作者表现意图、审美情趣,不仅能为专题片添色,成为影片中的亮点,使节目在叙述上能起到烘托、重复、对比、象征等等作用,甚至能为专题片营造出意想不到的美妙氛围,使电视专题片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在《大器》开篇,摄制人员将真实的河流的水声、水碓富有节奏的“嘭嘭”声和揉泥拍打之声连接在一起,让观众在自然交响声中进入到片中去感受那秀美小镇的千年文明和制瓷工艺的神奇。
在给电视专题节目配乐时,应注意情绪和气氛的一致性。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现场声、访谈和解说词都很重要,主次搭配要合理,切忌出现声音互相影响、干扰。同时专题片中的配乐还应具有概括力和感染力,能深化主题内容。配乐是作品整体的一部分,是被“吞并”的艺术,不能自成体系,不能过强过满,应服从整体,这是配乐的基本原则。景德镇台制作的专题片《回望故乡之路 朱乐耕陶艺展》,节目通过创作者的口述表达其整个艺术展览创作的思路,内容比较单一,如果只是简单地同期声配画面,显然节目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片中摄制人员为画面配上了明快、动感的音乐,在与现场采访同期声互为补充配合下,较好地烘托出了画面的时代感。电视专题的配乐是抽象的艺术,它的形象虽然不是具体的,但在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是为创造特殊的氛围和环境服务的,它是配合画面的解说存在,是节目制作的审美表达。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的审美表达
一部电视专题片在拍摄、剪辑画面完成后只能称之为毛片,就像是谱了曲却未开唱的音乐。如何让电题片鲜活生动,可通过解说和配乐。它是节目创作者的情感外延,通过影片的解说真实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感情首先解说词要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引起观众的兴趣,必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如专题片《窑工往事》片头的解说词:“在景德镇窑工对很多人来说即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他们的职业,陌生的是它们内心世界和千年来这个职业里发生故事,接下来我们来听胡家旺讲述窑工故事。”这段开场白中作者的语言朴实,娓娓道来,让观众感到亲切。其次,解说词要写得口语化、生活化,要选择一些富有感情的语气词,让观众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容易听懂接受。最后,解说词的形象化的特点更容易打动观众。有位学者这样说过:“解说词什么时候写得像带有情绪的人物和激动的剧情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什么时候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如此,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在审美表达上有追求,那必定会和鲜活的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中有一句话“如果把这些土石方堆成高宽各一米墙,有八万多公里长,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周多”,这里写的是葛洲坝大江截流,语言形象生动。
电视专题片情感协调、情绪节奏的审美表达
在整个专题节目的布局中要讲究情感的协调平衡,中国人讲究平衡与和谐。从观众的心理出发,影片的制作与剪辑应注重内容分配均衡,节奏恰当,情节富有吸引力,跌宕起伏。在情感协调审美表达的过程中,作者会有许多的不舍,觉得每一个情节都非常不错,但是为了不影响整个节目的情感协调与平衡必须要有所取舍,一定要有删减,留下最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还要注意情绪节奏的表达,因为电视专题片中的所有语言节奏都是依托情绪节奏而展开,它主导着整个电视片运动的快慢。情绪节奏因事物状态不同而不同,因人物内心状态的不同而产生起伏,因创作者节目需要的刻意表现而有不同的节奏效果。在创作过程中,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应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张驰有度,快慢适宜,富有变化,方能使节目的节奏和谐统一,形成活力四溢的一个整体。
俗话说:“千人千面”,不同的人就不同的脸庞、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阅历与学识就造就不同的审美的情感,审美是一个人的素质、风格、道德、创新的综合表现。当不同的人将审美情感表达在电视作品中,运用不同的剪辑、音乐、节奏的组合会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这样看来创作者的审美表达能力对于整个专题片的制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景德镇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曾 鸣
参考文献:1.张 迪:《小议后期剪辑》,《新闻窗》,2011(2)。
2.杨铁成:《电视节目后期的剪辑技巧》,《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3.冯哲辉:《简论电视专题节目的艺术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
摘要:随着电视和新媒体近几年的飞速发展,电视专题节目想要在激烈竞争中稳定和扩充收视人群,就必须在保持节目的新闻性和社教作用的同时增强艺术审美表达,让观众的收视成为享受。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 审美表达 画面剪辑 冲击力 时代特征
电视专题节目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当下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或人们生活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部优秀、有画面冲击力的专题片包含着电视工作者对节目的审美追求以及对电视艺术的把握。电视专题片不要求时效性,它讲究的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但是,电视专题节目也要符合艺术的审美表达,要符合受众的审美体验。从电视专题片的构成来看,它包括前期的画面拍摄、文稿的创作,后期的画面剪辑,音响配乐、解说旁白,是由编导、摄影,主持、编辑人员共同创作完成。这些前期后期的工作都对艺术审美表达有一定的要求,工作之间要求相互配合,力求和谐统一,富有艺术的美感,才能增强电视专题整体的可视性,从而获得节目上的成功。那么,电视专题片如何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审美的表达?本文从节目制作的几个环节作一些说明,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镜头拍摄与画面剪辑的审美表达
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其视觉语言具有冲击力,这无疑决定了画面视觉的审美表达在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在節目的剪辑过程中,每个单独的镜头是不能独立反映专题节目的意义的,为了能表达清晰的画面思想,我们必须将一个个相关的镜头画面剪辑合成在一起。好的剪辑效果会让整部片子呈现出不一样的冲击力、张力和感染力,甚至会让人情不自禁而潸然泪下。如果剪辑方法不到位,审美表达投入不够,声画不对位,该剪的不剪不该剪的反而剪了,将导致画面语言的混乱,令观众无所适从。因此,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编辑中,我们应该选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镜头,表现事物的特有的个性,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剪辑的风格、节奏、结构、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把握。例如,笔者在2015年制作反映景德镇大件陶瓷生产技艺的音乐片《大器》中,就是通过实景拍摄,为观众展现了大件陶瓷从揉泥、拉坯到烧制成功的整个烧造过程。自古以来,景德镇瓷工们就把大件陶瓷的生产作为自己制瓷技艺的一个高峰挑战,它在制作过程中具有成型难、烧成难两大特点。而用纪实拍摄的形式,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陶瓷大件作品的烧成实属不易。《大器》在剪辑风格上,摄制人员是非常注重它的整体性。因为大件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具有挑战性,而它的成瓷工序也是在工人不断的运作创作中完成。为了让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片中在剪辑时用了许多特写和快速移动的镜头,配合强有力的音乐节奏将陶瓷的拉坯成型到烧制成功一系列镜头剪辑在一起,较好保持了专题片的整体流畅性和节奏感。另外在剪辑特效表现手法上笔者较多采用跳切的方法,不采用任保画面附加技巧来结构整个专题片,让镜头画面直接切出、切入,这样不仅可以加快节目的节奏感,还能让画面看起来更有视觉冲击力。
优秀的画面剪辑方法都是根据专题片的内容、情节、风格、样式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处理,而高超的艺术技能、准确的蒙太奇语言、新颖的创作审美思路会为专题作品增色,吸引观众眼球,从而获得成功。
电视专题片配乐的审美表达
电视专题的配乐是节目的重要元素之一,一部好的专题作品必定有非常优秀的音响与背景音乐。配乐在专题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的作用,它可以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创作者表现意图、审美情趣,不仅能为专题片添色,成为影片中的亮点,使节目在叙述上能起到烘托、重复、对比、象征等等作用,甚至能为专题片营造出意想不到的美妙氛围,使电视专题片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在《大器》开篇,摄制人员将真实的河流的水声、水碓富有节奏的“嘭嘭”声和揉泥拍打之声连接在一起,让观众在自然交响声中进入到片中去感受那秀美小镇的千年文明和制瓷工艺的神奇。
在给电视专题节目配乐时,应注意情绪和气氛的一致性。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现场声、访谈和解说词都很重要,主次搭配要合理,切忌出现声音互相影响、干扰。同时专题片中的配乐还应具有概括力和感染力,能深化主题内容。配乐是作品整体的一部分,是被“吞并”的艺术,不能自成体系,不能过强过满,应服从整体,这是配乐的基本原则。景德镇台制作的专题片《回望故乡之路 朱乐耕陶艺展》,节目通过创作者的口述表达其整个艺术展览创作的思路,内容比较单一,如果只是简单地同期声配画面,显然节目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片中摄制人员为画面配上了明快、动感的音乐,在与现场采访同期声互为补充配合下,较好地烘托出了画面的时代感。电视专题的配乐是抽象的艺术,它的形象虽然不是具体的,但在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是为创造特殊的氛围和环境服务的,它是配合画面的解说存在,是节目制作的审美表达。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的审美表达
一部电视专题片在拍摄、剪辑画面完成后只能称之为毛片,就像是谱了曲却未开唱的音乐。如何让电题片鲜活生动,可通过解说和配乐。它是节目创作者的情感外延,通过影片的解说真实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感情首先解说词要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引起观众的兴趣,必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如专题片《窑工往事》片头的解说词:“在景德镇窑工对很多人来说即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他们的职业,陌生的是它们内心世界和千年来这个职业里发生故事,接下来我们来听胡家旺讲述窑工故事。”这段开场白中作者的语言朴实,娓娓道来,让观众感到亲切。其次,解说词要写得口语化、生活化,要选择一些富有感情的语气词,让观众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容易听懂接受。最后,解说词的形象化的特点更容易打动观众。有位学者这样说过:“解说词什么时候写得像带有情绪的人物和激动的剧情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什么时候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如此,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在审美表达上有追求,那必定会和鲜活的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中有一句话“如果把这些土石方堆成高宽各一米墙,有八万多公里长,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周多”,这里写的是葛洲坝大江截流,语言形象生动。
电视专题片情感协调、情绪节奏的审美表达
在整个专题节目的布局中要讲究情感的协调平衡,中国人讲究平衡与和谐。从观众的心理出发,影片的制作与剪辑应注重内容分配均衡,节奏恰当,情节富有吸引力,跌宕起伏。在情感协调审美表达的过程中,作者会有许多的不舍,觉得每一个情节都非常不错,但是为了不影响整个节目的情感协调与平衡必须要有所取舍,一定要有删减,留下最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还要注意情绪节奏的表达,因为电视专题片中的所有语言节奏都是依托情绪节奏而展开,它主导着整个电视片运动的快慢。情绪节奏因事物状态不同而不同,因人物内心状态的不同而产生起伏,因创作者节目需要的刻意表现而有不同的节奏效果。在创作过程中,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应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张驰有度,快慢适宜,富有变化,方能使节目的节奏和谐统一,形成活力四溢的一个整体。
俗话说:“千人千面”,不同的人就不同的脸庞、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阅历与学识就造就不同的审美的情感,审美是一个人的素质、风格、道德、创新的综合表现。当不同的人将审美情感表达在电视作品中,运用不同的剪辑、音乐、节奏的组合会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这样看来创作者的审美表达能力对于整个专题片的制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景德镇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曾 鸣
参考文献:1.张 迪:《小议后期剪辑》,《新闻窗》,2011(2)。
2.杨铁成:《电视节目后期的剪辑技巧》,《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3.冯哲辉:《简论电视专题节目的艺术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