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美渗透,提升数学素养
马丙龙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数学视为“思维的体操”,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性的提升,而忽视了数学的审美功能.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美,久而久之便对数学失去兴趣.数学不仅具有视觉美,还具有理性美;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不仅要体现于问题表面,更要融入鲜活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美的内涵.如果教师以定义、范例、应用的模式展开数学教学,很容易掩盖数学理论的创造之美,抹杀数学公式的推导之美.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运用谜语、故事等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美妙,获得审美的体验,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从美学情境体悟数学美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审美的情境,给学生带来直观的体验,让他们获得美的启迪,从而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发现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美的外在环境,如卫生整洁、色调柔和、亮度合理等;还要构建美的“内在”环境,如师生之间和谐、民主的关系等.教师要结合所学知识,为学生构建美的情境,使其能融入课堂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轴对称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喜欢照镜子吗?你与镜中的你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发学生产生探究轴对称性质的欲望.教师也可以以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折纸,并计算所折纸的厚度,让学生猜一猜折30次时会有多高.当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可以说出答案:纸的高度超过了珠峰的高度.这个答案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从美的教学中体悟数学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美去感染学生.组织有序、简明扼要、自然流畅的语言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和谐的定理、严谨的推理、创新的构思能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且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层次、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妈妈想吃1个苹果、2个橘子,爸爸想吃2个苹果,2个橘子,小明想吃3个橘子,你会怎样与水果店摊主说?教师要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教师可以呈现一些代数式:-6ab,3ab2,-3x2,-8ab,2x2,-12ab2,让学生从这些代数式中找朋友.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母及指数入手,使其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同类项的概念,让学生为买的水果“合并同类项”,引导学生概括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只加减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教师在设计例题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不要搞题海战术,不要盲目加重学生的负担,而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从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美
数学具有简洁美,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数学具有和谐美,教师可以展示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规律;数学具有对称美,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剪纸、脸谱、昆虫、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体悟数学之美,如建筑工人用线锤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木工师傅用角尺去画平行线,我们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旗杆的高度,利用黄金分割的知识去买合适高度的高跟鞋……
四、在史学熏陶中体会数学美
教师要引入数学史来渗透数学美,为美的展示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数学史可以呈现知识的内部脉络,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知識的形成过程,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学习无理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介绍希伯斯的发现推动了几何学、逻辑学的发展,孕育了微积分思想的萌芽.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其中的数学美.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去测量金字塔高度及轮船与海岸的距离;欧帕里诺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去开掘直线穿山隧道;公元前2世纪《周髀算经》中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去测量太阳的直径等应用.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美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美化处理,让数学知识变得启智,富有趣味,且易于让学生接受,从而让学生发现、体会数学之美,提升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