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类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李颖
摘 要: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一个难点,并且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平衡计分卡与关键绩效指标两种思想到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体系中来,以克服上述问题。由于各高校的功能定位与战略发展目标不一,所以本文仅从技术的角度来阐述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
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思政学科队伍的核心问题[1]。而加强思政类师资队伍建设,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革我国目前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方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突出对教学育人业绩的评价。
一、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特征
绩效评价方法首先缘起于西方企业管理领域,后来逐步引入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但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等特征,使得它与私人产品在绩效评价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据近些年来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研究表明,作为其中典型代表的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除了具有与企业绩效评价相似的特征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多因性。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的高低不止受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影响,而是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函数式就列出了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四种主要因素,包括:技能、激励、环境与机会。其中技能与激励属于教师的主观影响因素,环境与机会属于客观影响因素。
(二)多维性。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评价要结合高校的功能来给予评价。即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要综合考量其基本素质、科学研究及社会责任。尽管各种不同类型的院校功能有所差别,在考核维度和权重上也会有所侧重,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不是一个单一维度可以概括的,必须设计多个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分别进行评价。
(三)动态性。与企业员工绩效相似,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绩效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绩效差的教师有可能转好,绩效好的教师有可能退步。所以,考评者应破除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等绩效评价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误差来对教师形成一个有失公允的评价结果。
(四)产出难衡量性。这是与企业绩效评价相比存在最大的一个差别。企业员工在产出方面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衡量,主要体现在容易量化的如销售额、生产量、资金周转率等一些财务指标上。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产出并不明显,并且也不好量化,如果用课时量、发表论文篇数、学生就业百分比等相对容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可能还会产生一个不良的结果导向。
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因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千差万别,因此本文不专门针对指标体系具体内容提出问题,而专从指标设置技术的角度来阐述。
(一)指标设计没有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指标的设置应当由高校自身的战略目标分解而获得,其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而很大一部分高校在对教师考评时并没有参照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来设置评价指标,纯粹是为了考评而考评。而更有甚者,有些高校连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都很模糊,因此指标设置就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指标设置数量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置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过多或过少。过多的指标会让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而过少的指标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师工作内容。无论是过多的指标还是过少的指标,反映在权重分配上就难以做到合理,从而使得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难以找准自己的工作重心。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绩效目标的完成,同时还会偏离高校的战略发展方向。
(三)过分倚重某类指标,导致教师发展方向失衡。当今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这不仅与国家教育系统的评价导向有关,同时科研与学科建设相对于教学育人等指标体系而言,更容易量化,也更容易出成果,因此许多高校不管自己是否适合以科研、学科建设为重,在指标设置时,都不同程度地向这些方面倾斜,从而造成许多高校思政课类教师忙于发论文、申报课题和重点学科,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最基本的职能——教书育人却被忽略掉。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时有必要引入平衡计分卡(BSC)与关键绩效指标(KPI)相结合的理念。
三、基于“BSC+KPI”的绩效指标设计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定考评的战略绩效目标。战略绩效目标是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考核所要达到的方向,描述了这一目标准备为谁创造价值和创造什么价值。它是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战略绩效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第一,指向明确。战略绩效目标要符合高校的功能以及社会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定位;第二,合理可行。制定战略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要符合客观实际。例如,战略绩效目标可以这样描述: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人员配备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教师队伍。
(二)确定战略目标导向下的维度——关键绩效领域。关键绩效领域(KRA,Key Result Areas)就是与战略目标直接相关,对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领域。在确定这些领域时,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但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隶属于公共部门,其所服务的对象以及工作内容与企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可以根据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自身的特点以及战略绩效目标,把这四个维度改为:基本素质、教学评价、科研评价、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平衡”思想: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基本素质与社会责任)。比较符合社会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定位。
(三)确定关键绩效因素。确定好关键绩效领域后,便可对关键绩效领域进行层层分解,形成关键绩效因素(Key Perfor
mance Factors,KPF)。关键绩效因素提供了一种描述性的工作要求,是对关键成功领域的解析和细化。主要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一,每个关键成功领域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第二,如何保证在该领域获得成功;第三,达成该领域成功的关键手段是什么?第四,达成该领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以上面的教学评价这一维度为例,从该项KRA中可以分解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5项KPF。
(四)分解关键绩效指标。这一套流程的最后的程序就是从关键绩效因素里分解出关键绩效指标(KPI),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分解KPI的操作中,可以采用经验法、头脑风暴法或SMART筛选法。根据企业管理操作实际,通常把SMART筛选法和头脑风暴法相结合使用。
首先通过头脑风暴法,从KPF中分解出众多的PI(Perfor
mance Indicators),再使用SMART筛选法逐层筛选。所谓SMART筛选,即:“S”代表“Specific”,即要求指标是细化的、具体的,而不是不模糊不清和抽象的,比如“比如教学工作量一年必须达到320个课时”,而不是“工作量要达到一定标准”;“M”代表“Measurable”,要求指标是可衡量的,而不是主观、笼统的;“A”代表“Attainable”,要求指标是可以达到的,而不是遥不可及,不切实际的;“R”代表“Realistic”,要求指标时现实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T”代表“Time-bound”,要求指标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不是可以无限期完成的。可以利用SMART设计成表格来对PI进行筛选例如,可以把KPF指标“教学研究”通过SMART筛选以及头脑风暴法,分解为“教研论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项目及经费”等5项KPI指标。
(五)确定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是指标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平衡计分卡思想并非要对四个维度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高校性质和战略发展目标来赋予权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配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AHP)、权值因子判断法等。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实用性、简洁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所以广泛应用于绩效指标权重的设置中。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这种方法可以研究结构更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能把定性因素定量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主观影响,使评价更客观。其操作步骤为:(1)先把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2)对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通过比较后进行排序;例如指标A11比A12重要两倍,则重要程度为2,反过来A12是A11的1/2。如果两个指标同等重要,则是1。以此类推。(3)根据每项指标获得的分数除以该项指标获得的总分,再相加,然后除以指标总数,就得到了这项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高校人才工作迈向新台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人才强校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南昌:2005
[2] 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48
摘 要: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一个难点,并且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平衡计分卡与关键绩效指标两种思想到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体系中来,以克服上述问题。由于各高校的功能定位与战略发展目标不一,所以本文仅从技术的角度来阐述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
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思政学科队伍的核心问题[1]。而加强思政类师资队伍建设,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革我国目前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方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突出对教学育人业绩的评价。
一、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特征
绩效评价方法首先缘起于西方企业管理领域,后来逐步引入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但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等特征,使得它与私人产品在绩效评价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据近些年来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研究表明,作为其中典型代表的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除了具有与企业绩效评价相似的特征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多因性。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的高低不止受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影响,而是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函数式就列出了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四种主要因素,包括:技能、激励、环境与机会。其中技能与激励属于教师的主观影响因素,环境与机会属于客观影响因素。
(二)多维性。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评价要结合高校的功能来给予评价。即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要综合考量其基本素质、科学研究及社会责任。尽管各种不同类型的院校功能有所差别,在考核维度和权重上也会有所侧重,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不是一个单一维度可以概括的,必须设计多个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分别进行评价。
(三)动态性。与企业员工绩效相似,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绩效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绩效差的教师有可能转好,绩效好的教师有可能退步。所以,考评者应破除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等绩效评价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误差来对教师形成一个有失公允的评价结果。
(四)产出难衡量性。这是与企业绩效评价相比存在最大的一个差别。企业员工在产出方面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衡量,主要体现在容易量化的如销售额、生产量、资金周转率等一些财务指标上。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产出并不明显,并且也不好量化,如果用课时量、发表论文篇数、学生就业百分比等相对容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可能还会产生一个不良的结果导向。
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因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千差万别,因此本文不专门针对指标体系具体内容提出问题,而专从指标设置技术的角度来阐述。
(一)指标设计没有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指标的设置应当由高校自身的战略目标分解而获得,其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而很大一部分高校在对教师考评时并没有参照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来设置评价指标,纯粹是为了考评而考评。而更有甚者,有些高校连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都很模糊,因此指标设置就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指标设置数量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置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过多或过少。过多的指标会让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而过少的指标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师工作内容。无论是过多的指标还是过少的指标,反映在权重分配上就难以做到合理,从而使得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难以找准自己的工作重心。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绩效目标的完成,同时还会偏离高校的战略发展方向。
(三)过分倚重某类指标,导致教师发展方向失衡。当今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这不仅与国家教育系统的评价导向有关,同时科研与学科建设相对于教学育人等指标体系而言,更容易量化,也更容易出成果,因此许多高校不管自己是否适合以科研、学科建设为重,在指标设置时,都不同程度地向这些方面倾斜,从而造成许多高校思政课类教师忙于发论文、申报课题和重点学科,而高校思政课类教师最基本的职能——教书育人却被忽略掉。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评价时有必要引入平衡计分卡(BSC)与关键绩效指标(KPI)相结合的理念。
三、基于“BSC+KPI”的绩效指标设计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定考评的战略绩效目标。战略绩效目标是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绩效考核所要达到的方向,描述了这一目标准备为谁创造价值和创造什么价值。它是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战略绩效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第一,指向明确。战略绩效目标要符合高校的功能以及社会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定位;第二,合理可行。制定战略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要符合客观实际。例如,战略绩效目标可以这样描述: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人员配备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教师队伍。
(二)确定战略目标导向下的维度——关键绩效领域。关键绩效领域(KRA,Key Result Areas)就是与战略目标直接相关,对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领域。在确定这些领域时,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但高校思政课类教师隶属于公共部门,其所服务的对象以及工作内容与企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可以根据高校思政课类教师自身的特点以及战略绩效目标,把这四个维度改为:基本素质、教学评价、科研评价、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平衡”思想: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基本素质与社会责任)。比较符合社会对高校思政课类教师的定位。
(三)确定关键绩效因素。确定好关键绩效领域后,便可对关键绩效领域进行层层分解,形成关键绩效因素(Key Perfor
mance Factors,KPF)。关键绩效因素提供了一种描述性的工作要求,是对关键成功领域的解析和细化。主要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一,每个关键成功领域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第二,如何保证在该领域获得成功;第三,达成该领域成功的关键手段是什么?第四,达成该领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以上面的教学评价这一维度为例,从该项KRA中可以分解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5项KPF。
(四)分解关键绩效指标。这一套流程的最后的程序就是从关键绩效因素里分解出关键绩效指标(KPI),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分解KPI的操作中,可以采用经验法、头脑风暴法或SMART筛选法。根据企业管理操作实际,通常把SMART筛选法和头脑风暴法相结合使用。
首先通过头脑风暴法,从KPF中分解出众多的PI(Perfor
mance Indicators),再使用SMART筛选法逐层筛选。所谓SMART筛选,即:“S”代表“Specific”,即要求指标是细化的、具体的,而不是不模糊不清和抽象的,比如“比如教学工作量一年必须达到320个课时”,而不是“工作量要达到一定标准”;“M”代表“Measurable”,要求指标是可衡量的,而不是主观、笼统的;“A”代表“Attainable”,要求指标是可以达到的,而不是遥不可及,不切实际的;“R”代表“Realistic”,要求指标时现实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T”代表“Time-bound”,要求指标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不是可以无限期完成的。可以利用SMART设计成表格来对PI进行筛选例如,可以把KPF指标“教学研究”通过SMART筛选以及头脑风暴法,分解为“教研论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项目及经费”等5项KPI指标。
(五)确定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是指标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平衡计分卡思想并非要对四个维度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高校性质和战略发展目标来赋予权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配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AHP)、权值因子判断法等。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实用性、简洁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所以广泛应用于绩效指标权重的设置中。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这种方法可以研究结构更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能把定性因素定量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主观影响,使评价更客观。其操作步骤为:(1)先把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2)对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通过比较后进行排序;例如指标A11比A12重要两倍,则重要程度为2,反过来A12是A11的1/2。如果两个指标同等重要,则是1。以此类推。(3)根据每项指标获得的分数除以该项指标获得的总分,再相加,然后除以指标总数,就得到了这项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高校人才工作迈向新台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人才强校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南昌:2005
[2] 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