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现实主义视域中的“修昔底德陷阱”
舒伟超
摘要:“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威胁到现存大国的利益,现存大国会遏制新兴大国,而新兴大国势必要冲出这种遏制,在这个过程中,战争在所难免。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新兴大国,正在崛起之中,而美国是现存的大国,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逻辑“修昔底德陷阱”直接套用到中关关系之中。本文将评析现实主义视域下中关两国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并针对其研究不足,提出可行性的应对方案,使其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中。
关键词:现实主义;中关;修昔底德陷阱
在现实主义看来,民族国家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国家之上无强有力的政府,国际社会就相当于是丛林社会,只有权力优势才能赢得安全保障。基于此国家在参与国际关系时会按成本、收益计算,当今的美国付出的成本大于了收益,而中国相反,因此权力优势下降的美国自然会有不安全感,美国对中国的恐惧已经成为事实,战争无法避免。
笔者认为,现实主义以国家实力和利益为着力点,具有一定的合理陛,但在国家关系问题上,只注重竞争、冲突,容易忽视国家间合作,事实上,以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发展使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关系较之于19世纪的以国家实力和利益为基础的欧洲国家体系发生了变化。竞争、合作、冲突并存,相互交织,不以任何一方为主导,决定了中美两国国家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其次,国际行为体的多元化,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进一步加深了中美关系。最后,现实主义忽视了新兴大国的意愿,换句话说,纵使美国对中国的恐惧成为事实,中国对此的反应及与美国的互动直接决定了战争与和平。
一.现实主义视域下对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分析
1.历史经验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根据哈佛大学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Graham Allison的研究,从16世纪上半叶到现在的近500年间,在16组有关“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案例中,其中有12组陷入了战争之中,只有4组成功逃脱了“修昔底德陷阱”。而落入陷阱的例子占大多数。
在欧洲,最显著的是德国。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因此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崛起大国与作为守成大国的美国之间的战争似乎“难以避免”。
2.理论提出
随着“黄祸论”,“中国威胁论”近年来再度兴盛,中美关系,亚太地区安全,东亚秩序等问题也再度被推上热点,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美国现实主义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霸权转移理论,由Robert Gilpin在1981年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提出,其功能是描述霸权体系的内外状况,解释并探寻霸权体系的运行规律,指导美国的霸权政策。其核心要旨是:当霸权强盛时,国际体系处于稳定状态;当霸权衰落时,国际体系处于动荡状态。由于霸权国无力维持现状,就会出现反叛者和背叛者,尤其崛起的新型大国会挑战老霸权,进而争夺国际体系制定权。国际周期理论的集大成者George Modelski指出国际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有规律可循的周期,并且任何—个特定的周期都存在一个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且为体系提供公共物品。而不管是霸权转移理论,权力转移理论,还是国际周期理论,实质上都是对“修昔底德陷阱”必然性的思考与解释,都表现出了对于中国实力增长的忧虑、担忧。但笔者认为,这些现实主义理论解释下的大国战争冲突不具有普遍性,即有自身的不足。
二.现实主义视域下的研究不足
1.过度从权力角度阐述,忽视了国际体系与机制的制约
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是一种零和游戏,因为在无政府的体系中,只有权力优势才能够赢得安全保障。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国家在参与国际关系中会始终从相对利益出发,当今美国在见到自身实力相对下降,中国实力相对上升的情况下的确会作出反应来遏制中国,甚至不惜以爆发战争相威胁。
但笔者强调的是:尽管承认当今无政府体系这一事实,但权力并非简单的零和游戏。首先,联合国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并在解决小国争端上做出了典范。据统计,联合国成立以来,通过谈判、斡旋等方式共促成172次地区冲突的和平解决,并用外交手段帮助国际社会避免了80多次战争。在和平解决中东、南部非洲、东南亚、中美洲等地区冲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联合国的作用的确有限,不能阻止大国的战争爆发。但任何国家都不能逃避处于同一个世界体系之中这一事实,都会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大国也不例外。国的矛盾冲突在相互制衡的基础上通过回避,冻结,妥协,谈判等方法可以缓和甚至和解。中方曾在钓鱼岛问题上与日方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如今日本挑起争端,自然会引发两个冲突,而在APEC会议上经过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及长期谈判下,两国关系又再度缓和。
2.过度从国家这一单一行为体出发,忽视了国际行为体的多元化
现实主义理论家大都把国家作为基础的决定的国际行为体来看待,虽然有认识到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参与,但论述中总是淡化或着笔不多。而笔者认为:在中美两国正式交往之外,两国政府精英之间、非政府精英之间以及民间组织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并日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促使国际关系的多中心化,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体,国家过去拥有的许多权威逐步流入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手中。因而,在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尽管国家仍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为体,且保留着相当程度的重要陛,而广泛的非国家行为体则拥有着显著的、建构全球政治和经济的能力。
3.过度从国际体系宿命变迁解释,忽视了后起国家的意愿
“国强必霸”不是中国发展的逻辑,这一点,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反复说过。就中国的记忆而言,近现代以来的惨痛战争史,让中国人更加珍视和平,也明白发展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此后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对世界的观念在改变、战略在调整,中国变得越来越合作,越来越利用既有的国际机制、国际规则维护和拓展自己的利益,全面融入国际体系,并逐步成为一支建设性力量。中国摆脱了曾有的意识形态冲动,放弃了国际体系挑战者的角色,从局外旁观、消极参与转向积极参与。如:中国在抗击埃博拉病毒方面,捍卫了人类的生命权;中东局势恶化时,第一时间撤侨并协助他国;尼泊尔发生地震时,派遣救援队进行支援等。就目前现状而言,中国在国际事务领域中仍扮演着积极者、建设者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所以现实主义的“国强必霸”的思维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因此不具有普遍性。
三.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行性方案
中美在各项领域中的合作加深降低了战争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不会爆发战争是一种必然,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仍需双方的努力。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正在快速崛起之中。从国际关系史的经验看,当新兴大国的实力接近于或超过现存的大国的时候,往往是双方关系最不稳定的时期,这个时候双方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压力,对对方保持高度的警惕,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的不同,会导致双方互不信任。一些美国人不了解中国,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牺牲美国的利益基础之上的,于是出现了制裁中国、围堵中国的声音。事实上,美国应该看到中国对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中国力图维护东北亚的和平,积极推进朝核六方会谈的进行,不与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与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参与国际维和等等,都体现了国际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对于中美观念的转变,笔者认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美国需派出更多企业家,专家学者,甚至公民来中国学习,考察,从各方面了解中国,增加互信。因为就目前的互派留学生状况来讲,中国远高于美国。倘若美国真的将中国作为对手来看待,何不采取知己知彼的方法呢?而真正的认清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话,就不会对中国做出的各项决策产生误解了,比如历史学家费正清,学者基辛格等。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讲,首先需要认清美国在亚洲的利益。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是在二战至今构建起来的,中国的崛起以及在亚洲的影响力的扩大,导致了美国的恐惧,他们担心中国是否像当初美国把英国驱逐出美洲一样,把美国驱逐出亚洲。中国应该认识到,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在亚洲的影响力必然加大,美国的影响力必然减少,则美国的自然反应当然是采取遏制手段使中国“安分守己”——不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但美国对于中国这个庞大的敌人的遏制也要耗费自身的大部分精力与资源;如果美国单纯是从战略上压制中国,其对中国的遏制也难以长期为继。对于美国重回亚洲,中国的恐惧和压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远没必要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与美国正面冲突,从而做出过激的反应。
其次,双方应该继续加强高层交往,积极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加强舆论引导,保持中美关系发展良好势头,并为今后更长时期两国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高级交往不一定是国家领导人会晤,了解美国外交政策会发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可以在政治交流时,提议让在美国拥有影响力的中国个人、团体进行演讲,取得议员的支持,信任。
最后,中国仍应将国内建设放在核心位置。中国虽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现阶段最大的任务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处理好国内矛盾。特别是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今天,更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把主要精力与投入放在自身建设上,努力强大自己。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理性看待国际竞争与威胁,避免美苏争霸式恶性竞争再次上演,为了争霸,不顾一切,而让人民承受一切不良后果。在世界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下,中国要做的是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