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中的李清

    杨红军

    原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李清,从2005年起配合北京市档案馆做口述资料。2014年春他驾鹤西去了,但他留下的传奇人生故事,穿越时间隧道而日久弥新,永远激荡着我们的心。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中国人的山河梦,也打破了李清的读书梦。

    17岁的李清,坐上从北平回石家庄的火车,一路上走走停停。在无奈的等待中,李清神情凝重,往事在脑海中像电影一幕幕闪过: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那年他11岁,正在石家庄扶轮小学念书,学校举行了抗日演讲活动,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要公开演讲。学生年纪小,演讲稿先由老师写好,让学生上台去念。不少同学都争着当代表,老师们商定让李清当学生代表上台演讲。他个子不高,身子瘦弱,老师们连拉带抱地把他弄到台上。李清觉得当代表很了不起,很光荣,演讲起来非常认真,声音清晰响亮,赢得台下一片掌声。小学毕业后,他转到北平大同中学读书。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一些进步师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当他和同学们喊着口号游行到王府井时,遇上警察镇压,结果他们被水枪的猛烈喷射冲散了……为什么偌大的中国要受外国人欺负?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谁能救中国?青年人、男子汉能做些什么?火车载着他的苦恼和思考,两天两夜才到了石家庄。

    此时石家庄也陷入困境,学校基本上都停课了,人心惶惶。李清的父亲是铁路职员,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内心却崇尚文化,认定既然儿子从小爱读书,就要千方百计供他读,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在石家庄无学可上,父亲就托人把李清转到山西省太谷铭贤中学。

    9月12日,日军攻占了娘子关,继续向山西腹地推进,铭贤中学被迫往四川迁移,学生们纷纷做出不同的选择。李清姐姐家住西安,姐夫是银行职员,如果他投奔姐夫完全可以在银行谋职,肯定会有比较体面的生活保障。而此时的李清却满眼是民族受侮的惨景,满耳是国土沦丧的嗟伤,国恨乡仇使他决心投奔抗日之路。他听说延安有共产党办的抗日军政大学,是专为救国救民的,就动员同学们要有爱国心,要去延安,要赴国难。他跟同学们说:“泱泱中华岂容日寇铁蹄践踏,我辈青年,生亦大丈夫,宁死不当亡国奴。”他还提出要以“自谋生计”为由,请求学校允许他们提前毕业,以便早日奔赴抗日前线杀敌救国。经过他的动员,有11名同学赞成他的主张,并一起向学校提出提前毕业的要求。最初学校不大同意,恳劝他们随校撤退,安心学完课程领了毕业证再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手握高中毕业证的人,无论走到哪儿在哪个行业都是非常抢手的人才,如果仅仅差半个多月提前离校拿不到毕业证,太可惜了!但是,李清和同学们认为:“学校讲的有道理,也确实为学生善意考虑,可不当亡国奴,才是天大的事!”他们反复向学校申明理由,并坚持“不发毕业证,也要去延安”。后来,学校被他们爱国救亡的满腔热情和投笔从戎的坚定意志所打动,便毅然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破天荒地提前给他们发了毕业证。

    奔赴延安的路充满了艰险。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铁路瘫痪,公路有的路段被日本兵、国民党兵控制。李清便带着同学们步行赶往延安,白天不敢走大路,就夜晚走山道或者绕行小道,尽管这样会多走许多路,甚至昼伏夜出,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吃苦受罪,一路上,他们挨过盘问,躲过卡子,走了近一个月终于到达西安。

    在漫长的旅程中,李清再次更深切地体会了旧中国的苦难,更激愤于日本兵的侵略罪行,并坚定了誓死报国的决心。到西安后,他们立即前往八路军办事处请求去延安。办事处安排他们先到安吴堡云阳青训班学习,并接受组织考察。不久,李清于1937年底被送往延安,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

    1938年2月3日,又有一批进步青年来到延安。那天,抗大第三期男生下课,正好遇上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送人的卡车,大家热情地围上去抢接行李。黎琳因行李较重动作迟缓了些,当李清挤到车厢前,正好站在她下面。李清先替她拿下行李,再向她伸出双手,她大大方方地扶着李清跳下车。在李清提着她的黑色皮箱送她去住地的路上,倒是她先问李清的姓名,还自我介绍说她叫黎琳。

    黎琳原名余薇娜。1937年,不满16岁的余薇娜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当年冬参加到达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被分配到西安抗敌后援会妇女慰劳会工作。不久,她被父亲好友查到下落并当即要把她带回成都,她及时报告领导,要求立即去延安。因暂无车去延安,她先去安吴堡云阳青训班。为防父亲再次追查,她改名为黎琳。

    李清与黎琳1939年9月经组织批准结婚。不久,党组织找黎琳谈话,说考虑到她父亲余安民是国民党中将师长,希望她回重庆做统战工作。黎琳坚决服从安排。李清说:“我支持你工作,我在延安等你回来。”并在硬皮笔记本封底上写下了杜甫诗《春望》,为远行的黎琳送别。

    三天后黎琳赴四川。李清背着黎琳的背包送她去兵站。半路上,黎琳夺过李清手里的背包,说:“你的体质不如我强,以后你少开夜车啃书本,注意身体。”李清拍拍她的肩膀嘱咐着:“我等你完成任务早日回来!”那天延河边风沙滚滚,无论是李清还是黎琳,根本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更没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永别!几十年后,李清回忆起送黎琳的那一幕,仍深情难忘:“当时天气很冷,但黎琳的心却热乎乎的,充满了战士出征前的豪情... ...”

    黎琳回四川后,南方局没有让她做父亲的统战工作,而派她担任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在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处和“周公馆”之间建立联络站,化名张露萍。张露萍谨慎地在电讯处发展党员,多次将获取的重要情报转送叶剑英,使我党破获不少潜敌。

    高层机密一再泄露,蒋介石和戴笠对高层机要部门加强了防范。1940年春,并非张露萍的过失,特别支部全体党员陆续被捕,其中七人在“白公馆”受尽酷刑毫不屈服。张露萍则始终未暴露党员身份,并拒绝写“悔过书”,拒绝父亲重金营救。蒋介石对电讯台泄密案指示:“对张露萍等七人,即使搞不出共产党的证据,也要长期监禁,随时可以处决!”

    1941年,张露萍等人被转移到渣滓洞。她团结难友与敌斗争,疏通了有点良知的狱警,用重金买母鸡等营养品,为“小萝卜头”、“监狱一枝花”和被打伤的难友补养身体;她怒斥监狱长周养浩,揭露他的禽兽嘴脸,维护自己和难友的人格与尊严。1945年6月,戴笠视察渣滓洞并询问张露萍等七人情况,而后即电令将其杀害。7月14日午,监狱管理员说要送张露萍去重庆。张露萍明白为革命献身的时刻到了。她取出入狱时被收去的衣物,回到牢房,平静地换上搞地下工作时穿的薄呢连衣裙,戴上结婚戒指、手镯和手表,梳理好短发。她安慰难友说:“不用担心,我知道我去哪儿,心里很坦然。”最后她取出钢笔,在笔记本封底页上写下一行字:“再见了,清。你要保重!琳——1945.7.14”写完,将笔和笔记本交给难友徐林侠说:“侠姐,笔你留着做个纪念。你若能出去,请设法找到李清,把这个笔记本交给他。”张露萍等七人被押赴刑场,高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党的好女儿张露萍年仅24岁。

    张露萍被捕前,不了解情况的抗大校友见她挽着国民党军官同行,在延安曾出现过“黎琳叛变”的讹传。李清被这个惊雷般的消息震撼了,长夜不能成眠!他知道黎琳几次摆脱家庭束缚,逃出父亲追查奔赴延安。在延安,黎琳干工作风风火火,浑身充满青春的力量。她常在学员队集会时指挥大家唱抗日歌曲《干一场》,于是人们就管这个大方活泼、开朗泼辣的小女兵叫“干一场”。这样的人不可能背离理想!他无法将那位同学的描述与心中的黎琳吻合起来,怎么也不相信爱妻叛变。他只能怀着痛苦的疑虑,等待组织上有一天能告诉他真相。

    这一等就是45年!每当被思念和等待折磨得几乎窒息时,李清就默默地拿出用手帕包着的糖果——那是黎琳从重庆托人辗转带到延安的,解开包糖的手绢却没找见她一个字!但李清明白黎琳是用手绢报平安,用糖诉说她的惦念,而不能写只言片语!他一颗一颗地数着糖,捧起来闻一闻,仿佛听见黎琳说:“等着我,我完成任务了就回来。”

    张露萍被捕后,组织上未能了解到她的具体去向,跟她单线联系的领导人调任他处。解放后她被划为“国民党军统人员”。“文革”后中央重新复查被捕人员。直到1983年,经多方调查,张露萍被评为国家一级英烈。这时李清才知道张露萍即黎琳。在长达五年监禁中,她忍受住残酷的刑讯,直至就义,始终表现得坚强刚烈!李清在陷入巨大悲痛之余又感到莫大欣慰与自豪!他饱含热泪撰写了《45年的等待——我与张露萍》,凡看过此文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1985年,党和政府将烈士安葬在他们就义的快活岭,并修建了高大的纪念碑。李清专程从北京前往烈士陵园扫墓。自延安离别后李清第一次站在黎琳面前!尽管隔着一层厚厚黄土,他以悼词向她倾诉积存于心45年的话。他敬献花篮的素绢上写有挽诗:“苍山埋忠骨,正气撼山川。梦随孤坟绕,犹忆延水边。”他在墓旁栽下一棵青松,对黎琳及其战友表示崇高的敬意!2005年,85岁的李清被人搀扶着再次为烈士扫墓,纪念黎琳英勇就义60周年。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