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苏美玲
[摘? 要] 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策略一定是建立在对学困生的学困成因有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的. 初中数学中出现的学困生,确实在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容易出现一些影响学习的障碍,因此在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时候,研究的视角主要从两个方面选择:一是认知方面,二是情感方面.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应当是:认真研究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准确把握其本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困生初步的建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情感;认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有一个长期以来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学困生的转化. 通常情况下学困生的转化思路是,面向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若干个学生,进行一些基础题的训练,以帮助学生拿到一些基础分. 在这样的学困生转化思路当中,对学困生的判断是从成绩角度来进行的,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从基础题的角度来进行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这样的学困生转化思路具有一定的效果,能让学困生在基础题得分方面有所提高. 但是更加深入的研究表明,这一学困生转化思路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学困生的学困状态,他们在基础题得分方面能有所提升,更多的是机械训练的结果,这种类似于行为心理学的学困生转化策略,严格来说并没有达到教师的初衷.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寻找到更加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策略,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策略一定是建立在对学困生的学困成因有精准的把握基础之上的.
■ 寻找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真正
成因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呢?首先从学困生的表征来看,所谓数学学困生,通常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具体表现在对数学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运算能力、记忆能力均较差,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常见的数学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人将学困生分为两大类型:情感态度欠缺型学困生和知识能力欠缺型学困生. 这实际上是从情感与认知两个角度对学困生进行的分析. 笔者在研究中也發现,初中数学中出现的学困生,确实容易在情感与认知两个方面出现一些影响学习的障碍,因此对其的研究主要从这两个视角进行:一是认知方面,二是情感方面.
从认知方面来看,学困生在建立数学概念、探索数学规律的时候,出现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前概念不够,对相关基础性概念的理解非常狭隘,因此学困生在基于前概念和基础性概念建构新的数学概念时显得捉襟见肘. 而从概念或规律建构的过程角度来看,一个新概念的建构过程,需要学生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这样才可以生成新的概念或者规律,但学困生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推理能力. 举个例子,在学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时候,不少学困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认识不够,好多学困生认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点到直线上任意一个点的距离,在他们看来这个距离有无数个. 正是因为这样的错误理解,他们在学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时候,怎么也想不通这些距离为什么会相等. 这一现象暴露出来的实际上就是学困生认知上的缺陷.
从情感方面来看,学困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学习缺乏动力,没有明显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尤其是能够克服的困难,也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解决,这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被教师称之为学生的懒惰. 客观地讲,学困生确实有这种懒惰的心理,而形成懒惰心理的原因,却更加值得探究. 在笔者看来,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成就动机,其实在学困生转化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一旦学困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就强一些.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学困生的“学困”,原因一定出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因此在寻求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时候,也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入手.
■ 探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学困生,真正的原因其实在于学生自身,而要实现有效的转化,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入手. 一般来说,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良好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笔者注意到,学困生的转过程还需要个性化引导,在寻求更为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时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综合. 笔者总结了自身的实践,提出的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是:认真研究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准确把握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水平,在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建构过程中培养学困生初步的建构能力以及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然以“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为例,针对学困生,笔者的思路是:其一,学困生必须掌握“角的平分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两个基本概念;其二,距离相等的证明,要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思路;其三,要让学生能够基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初步的应用.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面向学困生,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让他们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一个角,然后画出角的平分线,再让学生画出一个点和点外的一条直线,让学生作出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后,让学生建立起“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的概念. 其次,引导学困生的思维由“距离”向“距离相等”转变,引导的具体方法可以体现在直观想象(这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上,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目测的方法去判断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的关系. 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初步感知两者是相等的. 猜想总是要证实的,所以下面对学困生的引导就是让学生知道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学困生的“学困”此时就容易表现出来,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但是他们当中几乎没有学生能够想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证明,所以教师的恰当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对于学困生而言,引导的方法并不复杂,就是让学生去思考所学过的知识当中哪些定律涉及了线段相等. 而在前面笔者重点强调过全等三角形当中“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很容易想到用全等三角形去证明. 事实上通过这样的引导后,学困生的学困症状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可能全等的两个三角形. 由于在该图中,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所以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出全等的三角形.
这个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予以积极的评价,因为学生的寻找与探究是成功的,教师应当通过评价去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而有了成就动机之后,学困生就可以放大自己成功学习的效应,从而为自身转化过程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后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环节,对于学困生而言,这个应用不宜变化太多,基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过程,通过简单的变化来设计问题,是比较恰当的. 此外,一些实际应用也是非常好的素材,例如让学困生分析“平分角的仪器”(如图1)的原理,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笔者的实践来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适度的数学抽象,而且可以运用证实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过程中所用到的全等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如此就能巩固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以让学困生转化策略得到更好的运用.
■ 反思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教学
效果
总的来说,在当前形势下要想寻找更为科学的学困生转化策略,一个很重要的注意点,就是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转化思路,既要善于寻找成功的做法,也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一方面要认识到要转化好学困生,教师应以任务为导向,提高学生目标执行力;以问题为线索,训练学生思维逻辑力;以小组为单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力;以进步为标准,鼓励学生主动进取. 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过程与结果,尤其是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要反思所用策略能否真正从认知的角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否从情感的角度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只有将认知与情感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学困生的转化才有可能收到持续的效果.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要建立在对学困生学习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要用情感的动力去驱动学生认知的发展,这是学困生转化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