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8)
摘?要:文中论述了自引力的形成条件,论述了引力的区分及台风的形成,论述了利用能量传导三个条件预报地震的可能性,论述了力的直线传播中的轨道运动,以及论述了电与磁的关系及光子的轨道。
关键词:自引力;磁极对换;力的直线运动与轨道;台风;能量传导的三个条件
1 概述
本文是新量子力学概要补充之(5)。文中通过能量传导的三个条件,推出了地震预报的新方法。同时,通过轨道方程的理论,推出了任何直线运动,都是轨道运动的观点。通过自引力理论,推出台风运动的一般方式。同时,又进一步挖掘出电磁理论的新的量子概念。
2 关于自引力及其他
2.1 新量子力学在拓扑绝缘体方面的探索——芯片刻录及其他
将符合相轨道能级层图Χ形结构±90°±180°[14-17]的芯片材料,在±180°的角度,加手征态的磁场(即两块相对在一起的马蹄形磁铁)。同时,在±90°的角度加交变电场,变化的频率越快越好,波长越短越好。这就相当于一台刻录机,可随时调整图形。这样制作的芯片,更薄、更小,容量更大。因为加了手征态磁场,可提高晶体的粒子数反转效应,使导电性和方向性更好。
2.2 量子比特门
笔者在上面给出新刻录机的原理。其中加手征态磁场,可使粒子数反转,即实现准聚变,即+β衰变,然后,-β衰变。可以预计,衰变一次就是一个量子比特。那么,根据自然界的容量,笔者推算,其可以实现100多个量子比特。即根据衰变的容量,比照元素周期表,总计应有100多个量子比特。具体论证如下:氢原子的电子的电离能为13.6eV,而铀235核子的核能为200万eV。即在氢聚变能量13.6^6eV=6,327,518ev以内(这与核聚变能量是核裂变能量的3.8倍基本相符)。而宇宙半径力矢最大能量应为13.6^137eV。因此,1/137之谜中的137,既是宇宙量子比特的上限,即以136eV为底的对数为137。从地球、太阳、银河系、总宇宙之比看,上述证明应该成立。
2.3 能量传导的三个条件
2.3.1 第一个条件
高低能级相互寻的,形成选边站队高低能级间至少形成一条旋臂,旋转起来。随着膨胀,坐标X轴落后Y轴近π的角度,然后磁极对换,形成手征磁场。于是粒子数反转,形如冷核聚变的形态(这也正是量子力学关于“能量是不连续的,且是按P=nh/2π,n=1,2,3,…,即整数倍增长”的原因。),然后形成轨道,如弹簧振子,如台风。
2.3.2 第二个条件
在作用区域,形成绝热条件,也就是高低能级的边缘清晰。
2.3.3 第三个条件
选边站队消耗的能量,就是谐振子相互作用中能量互导之有效能量,其波动区间就是两能级间两远日点之间的宽度[14]。可以参看台风的形态,台风中心是高能级,同时亦呈越转越紧的态势。台风解除,就是绝热后的形態。
2.3.4 结论
能量传导的一般形式同电磁力-量子引力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的表述。
2.4 能量传导的三个条件与地震预报
利用能量传导的三个条件,可以确定发震时刻,以及对震中的测定。
(1)根据观测资料建立坐标。
(2)根据磁极转换确定发震时刻。
(3)根据量子引力常数0.1923确定震级的高能级及震中的位置。
(4)绝热过程,可以是由太阳、月亮和天体的活动,及风霜雨雪及周边物质活动所引起的。
2.5 电与磁的关系及光子的轨道
在文献[18]中,论述了关于电流的轨道,根据此也可以推论,光子也是有轨道的。光子是手征态的玻色子,光子的轨道应该就是磁力线。而光电现象,就是在光子的作用下,改变电子的轨道。两块磁铁吸在一起,就是增大磁通量。实际就是扩大电子的圆形轨道和能级。因光子轨道本身,就是贯通电子南北两极。这同电场自身的加强是异曲同工的。都是通过光子的辐射扩大电子的轨道(丁肇中先生的实验发现的胶子三喷注现象亦应同此原理)。但,如果电场不变,磁场有变化,也会引起电子的跃迁,但那是手征态磁场的加强,即磁力线的加强,这只会引起粒子数反转,即亚稳态。正如Χ形相轨道能级层图±90°和±180°所揭示的那样。这在地球磁极的变化证明一节中,已有论述。
最后说明一下,光线的传播速度,应该就是能量的传播速度。即电场磁场的相互再激发。我们感觉到的光线是直射的,其实是其轨道的半径线[18],不过光子的轨道与电子的轨道是垂直交叉的。
2.6 关于电磁感应的再解释
我们知道,当磁铁插入线圈,线圈就有电流流动。或者将通电线圈放到磁场中,线圈就转起来了。这是因为:
(1)电场和磁场轨道是垂直交叉的,且都是近圆形的。
(2)相互作用的结果,磁力线(光子线)作用于电子,使电子的角速度瞬间封为0,然后,立即就有其半径反射力(即洛仑兹力)呈旋转晶格化、且产生自引力,于是,在电子体内就有旋转力场,即产生跷跷板效应,于是电子自旋和轨道就旋转起来了。我们知道,自旋与轨道是同步的,因此,通电线圈(框形线圈)放到磁场中,线圈就会转起来,此即安培力的来源。发电机亦如此,都是电磁感应的产物,见文献[18]。
2.7 关于电子体内的光子线流的有关问题论述
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即电子发射的光子线流一直会存在于电子体内吗?同时,随电子能级的增减,又会使光子线流在电子体内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连带性能量保留还存在吗?
我们知道,光子是从电子自转轴发射出去的闭合回路,与电子自旋垂直交叉。那么,电子在无时无刻的发射光子,而且,电子会在若干高低能级间来回跃迁,那么,电子体内的光子是如何增减保存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电子及光子的轨道,随着每一次的发射能量,其坐标形状都会发生变化。从X轴到Y轴到Z轴会发生形体的变化,以容纳光子线流,这变化的喇叭口形状,就控制着光子的流量和流速,同时,也容纳下所有发射出去的光子线流。也就是说,光从红外线到紫外线,就是依这变化的喇叭口形状排列的。所谓光速统一性不变性应该就来源于此。它同时告诉我们,电子的质量不变,但分出去了许多功能,即赋予了光子场的存在。有关资料可参考自旋子、空穴子和轨道子的研究。
当然,电子形体的变化,并不会影响连带性能量保留的发生,即电子发射一颗光子后,半径会变短,角速度会增加,但原因是这样的,电子每一次发射完光子后,其形体会像心脏一样产生一个收缩压,即自引力。都会有电子半径较发射前变短的情况发生,因而,会产生连带性能量保留,会发射一顆中微子,也就是能量不守恒,即形成宇宙膨胀的现象。
2.8 关于力的直线传播与轨道
我们知道,无论是电子,还是光子,都在圆或椭圆轨道上运动。而我们感觉到的力的直线传播的波列,就是在其半径和圆或椭圆的交叉点上的振动频率,是电磁场在波动,是能量和频率的统一体。而且,亦应认为,就是半径伸向无限远的直线的力的传播,其亦应有轨道。只是此轨道似两条直线粘在一起,但,肯定有回路。也就是说,总的能量矢量轨道是一个谐振子,轨道内夹杂着许多同心圆轨道,就像某些树皮上的同心圆图案。此即一组一组的幻数(整数能级)的轨道,将分数能级(同心圆)轨道包在其轨道内。明显地,同心圆轨道半径短、能量小,即使是电子对撞也是如此。电子都是有轨道的,只不过有些是狭长的,如同一根线状一样,这一点,普遍存在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力学的统一体内,是一致的,包括核力。是任何状态物体运动的统一规律和方式。例如,子弹飞向远方,如果是真空状态,子弹是可以转回来的,但在实际中,有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吸引,其轨道会改变,这一点从行星围绕恒星旋转,即可看出和证明。
2.9 自引力和引力的区分兼论台风的形成结构和能级坐标及推论
2.9.1 自引力
我们知道,当粒子角速度封为零时,其半径反射回来的力矢呈晶格化。实际上,反射回来的力矢亦使电磁场晶格化,于是形成球形体,这反射回来的力矢就是自引力。
2019年12月,瑞士联邦理工工程力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Wassim Dhaouadi和John Kolinski实验证实,“毛细管中的气泡不会上浮,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一层液体薄膜,而这层薄膜阻止气泡的上浮的理论”是正确的。因此,他们解决了世纪难题。
关于这,笔者认为,这就是自引力的形成过程与作用。因为我们可把毛细管看成一个细脖颈的烧瓶,这样就可认为,半径反射力矢在管壁四周形成反射力,于是,形成球形旋转晶体,这旋转晶体就是与自引力同时形成的。而在毛细管管口处,由于旋转球体的作用,会形成等高线和向下的引力,并且,在自引力和旋转球形晶体的作用下会将气体分子汇集到一起,而汇集到一起的气体也会形成自己的自引力和球形旋转体,并会形成一层包裹的力矢和晶体,即液体薄膜。这个液体薄膜球形气泡就在毛细管自引力的作用下,依附在毛细管反射力形成的球形旋转晶体的内部,即自引力的作用使气泡不会上浮。然后作用双方形成一对谐振子,即统一的引力场。至于气泡的上浮与否取决于气泡的动能。同时,薄膜亦不会消失,当然加热后,自引力场和谐振子引力场遭到破坏,薄膜自然会消失。
这项实验,既证实和解决了困扰物理学界几十年的难题,即Bretherton问题。同时,也间接证明了笔者“关于自引力的形成及谐振子作用双方的半径反射力,会形成球形旋转晶体的理论”,是有根据的。
2.9.2 引力的区分
自引力场即球形晶体旋转场。而球形晶体旋转场本身又有辐射场。因此,自引力场又产生辐射场。在谐振子相互作用中,自引力场和辐射场会在同一时间同时发生变化。这二种场的动作是同步的,应该说是一体的同步。即在相互作用中,一方面,在自转瞬间,球形晶体角速度在封为零的情况下,可发生自引力“变化”的情况,同时,这变化的自引力场又发射出变化的辐射场。而这变化的辐射场力又分为二种,一种是能-轨力,一种是电磁力。能-轨力主要指自引力场的跷跷板效应及其角动量守恒以及轨道变化的力。电磁力是电场与磁场,即电子及其轨道与光子(磁力线)及其轨道为统一体的运动的力。现在可以归纳为:
(1)自引力,包括两个天体的合并阶段的力,应该属于自引力。
(2)能-轨力,包括粒子或作用体双方碰撞的力,贯通于自引力场与辐射场。或称为量子引力。
(3)电磁力,即电磁场的力,贯通于自引力场与辐射场。
2.9.3 台风的形成结构和能级坐标及推论
(1)台风遵守能量传导三部曲的作用原理,即高低能级相互“寻的”(对流云层、对流云团)。而台风的高能级就在台风中心上方10多公里处,而低能级就在垂直下方海平面及以下处。一开始这些对流云层、对流云团是松散的,随着能量的加强,这些对流云层、对流云团开始形成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显著的轨道。即以反时针,在Χ形相轨道能级层图坐标的水平旋转下,形成反时针旋转上升的轨道,此即台风眼。此台风眼同毛细管的原理一样,自引力向下,空气下沉。整个台风的能量就依高低能级相互“寻的”的轨道,从台风的下方(低能级处)反时针流入,然后沿台风眼边缘盘旋向上,最后在最顶端(高能级处)反时针流出。这同坐标跃迁原理相一致,和能级原理也相一致。
(2)台风中心在10多公里的高空处(高能级)形成密集的压力区(实际为低气压,这是由于自引力所致),在台风眼壁处,空气密度极大,轨道叠加运动极剧烈,在极大的压强下,空气开始向水平四周碾压,形成扁平体,台风能量越大,高能级处的压强越大,于是向水平方向碾压的力也越大,台风的扁平体的半径就越大。
(3)台风的轨道相位指向+90°的方向,即Χ形相轨道能级层图的右上角,并且其坐标是反时针水平旋转的,这从卫星云图上就可看出。
(4)推论根据以上论述,即从台风呈扁平体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在高低能级相互“寻的”的过程中,明显呈现出高能级与低能级的能量互导的痕迹,即坐标y轴对x轴的互导,形成扁平化的趋势。并且这种扁平化的互导方式贯穿于整个宇宙,我们存在的太阳系和银河系无不是这种扁平化的结构,应该说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是我们的推论。
(5)释疑在对流云层中,下面热空气上升,而上面冷空气下降,似乎用能级跃迁理论解释不了,似乎低空热在向高空冷跃迁,这岂不是说跃迁理论是倒置了吗?实际上,从地球辐射场看,距地面1000公里的电离层温度就可达到1000℃,这就是总的趋势。具体在这里,亦是高能级在上面,低能级在地面,是高能级与低能级所组成的一对谐振子的轨道运动,是谐振子场的轨道运动。因为这里离不开能源的供给,即太阳能等的辐射的激发效应。
2.10 新量子力学的对应原则
(1)宇宙的静压力形成了作用力的反射波的旋转,这旋转的反射波晶体,就是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的统一体,即对应原则统一体。
(2)计算方法用俄罗斯套娃坐标并三合一量子轨道方程等诸方程去计算,即大一统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经典力学的直线运动(其实亦是轨道运动),与量子力学的轨道运动是一致性的。
(4)电磁力轨道和量子引力轨道由量子引力常数0.1923联系着。
3 结语
本文所推论的地震预报方法,尤其磁极转换条目,应该说是有根据的。对此,可参考1885年日本江户大地震的磁异常现象;以及1970年1月5日,我国云南通海7.8级地震,震前震中区的磁场变化等。
(致谢:向所有对本文有贡献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周万连.宇宙膨胀和能量守恒问题[J].北京:科技传播,2013,11(下):152.
[2]周万连.续论与连带性能量保留即能量不守恒有关的几个问题[J].北京:科技传播,2014,2(上):111.
[3]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J].北京:科技传播,2014,11(上):162.
[4]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J].北京:通讯世界,2014,12(上):224.
[5]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2[J].北京:通讯世界,2015,5(下):196.
[6]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3[J].北京通讯世界,2015,7(上):279.
[7]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4[J].北京:科技传播,2016,2(下):103-104,113.
[8]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5[J].北京:科技传播,2016,9(上):128.
[9]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6[J].北京:科学家,2016,10(上):12,31.
[10]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7[J].北京:科学家,2016,11(上):2-3.
[11]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8[J].北京:科学家,2016,12(上):17.
[12]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9[J].北京:科学家,2016,12(下):3.
[13]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0[J].北京:科学家,2017,2(上):22.
[14]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1[J].北京:科学家,2017,10(上):92.
[15]周萬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2[J].北京:通讯世界,2018,2(上):345.
[16]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3[J].北京:科技传播,2018,9(下):174.
[17]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4[J].北京:科技传播,2019,3(上):174.
[18]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5[J].北京:科技传播,2019,6(上):174.
[19]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6[J].北京:科技传播,2019,7(下):188.
[20]周万连.关于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的统一性理论可行性研究续17[J].北京:科技传播,2019,8(下):194.
作者简介:周万连(1951—?),男,汉族,北京人,大专,研究方向:基础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