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大高玄殿

    高换婷

    大高玄殿位于北京故宫外的西北角景山西街的南口西侧,迄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本讲就围绕这座明清皇家御用道观,讲讲明清时期这里发生过的那些事儿……

    嘉靖皇帝修建大高玄殿缘起

    明朝永乐皇帝修建紫禁城时,在皇宫内已建了两座道家宫殿,一座是玄穹宝殿(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东),一座是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明朝皇帝特别是嘉靖皇帝经常在殿中举办各种祭祀、道场。嘉靖二十一年,却在西苑又修建一座御用道观——大高玄殿。宫中条件优越便捷,何需多此一举呢?引用嘉靖皇帝的话则是“朕恭建大高玄殿,本朕祗天礼神,为民求福,一念之诚也。”根据档案文献研究,这应与嘉靖皇帝的宗教信仰观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一)嘉靖皇帝的宗教信仰观

    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生活和精神寄托,皇帝也不例外。嘉靖帝自幼随父母居住在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明朝朱厚照皇帝31岁早逝,因无子嗣,朝廷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于是年仅15岁的朱厚熜远离家乡,来到北京紫禁城。走进深宫大院,规定、管束极为严格,年少的朱厚熜离开父母的呵护,离开四季气候宜人的生活环境,精神上未免有些惆怅,非常渴望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信仰宗教则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儒释道中,道教的教义最符合他的宗教信仰观。他继皇位后,大力扶植道教,以致道教在明代逐步发展达到了顶峰。几年后,嘉靖皇帝成为了一名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宫中的道教迷信活动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嘉靖皇帝在皇宫中广建道场,还请道士入宫作他的师父,为他们营建府邸,提拔任职高官。不仅如此,他还要全体臣僚都尊崇道教,尊道者升官发财,反对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特别到了执政的中后期,嘉靖皇帝逐渐迷信方士,祈求香火延续、长生不老,大搞斋醮活动,到了痴迷、狂热的地步。大高玄殿修建后,他更长期移居西苑,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理朝政。

    (二)修建大高玄殿的原因

    祈求健康长寿。嘉靖皇帝天生体质较弱,到北京后又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而且他贪恋女色,大婚以后,纵欲过度。他曾令礼部派员在京城、南京、山东、河南等地挑选了民间女子千余人进宫。以后又多次采选宫女,多达数千人。仅嘉靖二十六年至四十三年间(1547-1564)就进行过四次大选,选进八岁至十四岁的幼女1080余人。选这么多的女孩入宫,一是供嘉靖皇帝淫乐纵欲。道士邵元节经常跟嘉靖皇帝说,多行男女之事不仅不会损害健康,反而会延年益寿,即所谓“养生不必节欲”。被选进宫的女子,只有少数得到封号,绝大多数人既被世宗淫乐,又被奴役,饱经摧残。二是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健康长寿是他最大的追求,他痴迷于道家的方术,选大批女孩入宫就是准备用她们的初潮经血炼制“元性纯红丹”。

    祈求延续皇嗣。前边我们讲过,嘉靖皇帝之所以能继承皇位,是因为前任皇帝没有儿子。而他称帝后十年,仍没有一男半女。他求子心切,想通过做斋醮,求神灵保佑自己早生子、多生子,以保明朝的江山世代相传。

    道士邵元节也一直在为皇帝作法事,希望他能早得贵子。后来宫中先后降生了两个孩子,尽管这与道士邵元节的祈嗣毫无瓜葛,但嘉靖帝却相信这是自己的诚心打动了上苍。为了感谢神灵的庇佑,他更是加倍热心斋醮活动。如嘉靖皇帝以皇子诞生为由,命道士在“玄极宝殿”大醮七昼夜,并开始在全国各地修建道观。当然,邵元节也为此受益匪浅。除宠信日甚一日外,在京西得到真人府一座,被授为礼部尚书,享文官一品服俸。

    朝廷官员反对在紫禁城中作法。嘉靖皇帝痴迷道教至荒唐的地步,在皇宫中受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多次劝谏下,嘉靖皇帝的斋醮活动有所收敛。嘉靖十八年(1539),备受嘉靖皇帝宠信的邵元节病逝。去世前他将道士陶仲文推荐给了嘉靖皇帝。嘉靖十九年,太子出牛痘,陶仲文奉命祈祷上玄以祛病。不知是祈祷灵验,还是诊治有效,不久太子痊愈了,而这种巧合使陶仲文成为了新一代受宠的道士。经过此事,嘉靖皇帝立意要在紫禁城外修建一座皇家道观,地点就选在了西苑。大高玄殿建成后,嘉靖皇帝便立即移居殿内,沉湎于云雾缭绕的神仙世界。

    宫女反叛安全不保。嘉靖皇帝36岁时,为求长生不老药,命方士(道士)炼丹。做法之一是利用十三四岁女孩子初潮月经,来炼制丹药。据说这些女孩子选进宫后,为保持洁净,不能吃五谷杂粮,吃的是桑叶、喝的是露水,苦不堪言。有一名叫杨金英的宫女出谋划策,想要趁嘉靖皇帝熟睡的时候,用麻绳将他勒死,得到了宫女们的拥护。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一个深夜,宫女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麻绳套在熟睡中的皇帝脖子上,慌乱之中,麻绳打成了死结,嘉靖皇帝没有被勒死,但被吓昏了过去。这时一个胆小的宫女惊恐万分,将事情报告给了皇后。皇后知道后匆忙带人赶到,侍卫们立即将犯事的宫女们围住,捆绑起来投进大狱。嘉靖皇帝苏醒后,即下令将首犯杨金英凌迟处死,从犯一并斩首。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史称“壬寅宫变”。“壬寅宫变”后,嘉靖皇帝再也不敢在宫内居住,此时大高玄殿已建成,他便执意移居西苑,从此更沉迷道教方术,乞求长生益寿,一住就是20余年。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6)才由西苑返回宫中,不久便在乾清宫驾崩,时年60岁。

    大高玄殿的建筑风格

    大高玄殿是这组道观建筑群的总称,坐北朝南,南北呈长方形,占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2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三座门、大高玄门、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最后为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上名乾元阁,下名坤贞宇。大高玄殿山门有东西牌坊各一座,东西习礼亭一座。大高玄殿是我国道观建筑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其修建风格概括有三点:

    (一)气势雄伟造型独特

    牌坊和习礼亭。山门有东西两座四柱九楼牌坊和东西两座九梁十八柱习礼亭。其中习礼亭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奇巧秀丽,和紫禁城的角楼相似,是最高等级的道教礼仪建筑。

    大高玄殿大殿。这是一座重檐庑殿顶式的建筑物,面宽七间,重檐黄琉璃瓦庑殿顶,气势雄伟。殿内彩绘、藻井全部为黄金龙饰。殿前有月台,殿的两侧,各有配殿五间,布局非常严整、壮观,是大高玄殿道观的主体建筑。

    天圆地方。这是一座两层楼阁,形制独特。上层建筑顶部为圆形覆蓝琉璃瓦,象征蓝天,故称“乾元阁”。阁内的金龙藻井,富丽堂皇,至高无上。因其外形酷似天坛祈年殿,又被称作“小天坛”。下层建筑为方形覆黄琉璃瓦,象征大地,故名“坤贞宇”。这也是大高玄殿中最精华的标志性建筑了。

    (二)道教色彩鲜明浓厚

    大高玄殿大殿前有月台和御路,其丹陛石上雕刻有道家惯用的云鹤图案。仔细观察院落内建筑细节,许多地方都不折不扣的反映出建筑主人的道教信仰:大殿东北的象一宫内,供奉有“象一君”,这是一座嘉靖皇帝身穿道服的金身像,足见其对道术的痴迷;大殿内供奉有玉皇大帝、三清像及嘉靖帝修玄御容。三清像即天宝君、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位尊神。

    (三)用料彰显皇家风范

    大高玄殿建筑群类型齐全,大木结构各具特色,反映了明朝中期建筑营造的技艺水平。古建专家曾对建筑群使用的木材进行勘察、鉴定。认为其木材树种主要有10余种:润楠、桢楠、木姜、落叶松、硬木松、软木松、云杉、冷杉、侧柏、杉木、樟木等。结论是现在的大高殿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代初期时的原貌,原汁原味地保持着帝王家的风范。在大门外的三座牌楼(东西为明朝修建,南为清朝修建)上均嵌有品质精良的汉白玉石匾。

    明代大高玄殿的祭祀活动

    大高玄殿建成后,是当时皇宫中作道场最大的殿堂。宫中的官员、宫女、太监等,都奉命在大殿内学习、演练道教做道场的程式与礼节仪式等。按照皇帝的需要,随时在此举行斋醮祈祷活动。其中主要科目有:演习科仪、祭天、祝寿、祈雨祈晴求雨穰灾去祸、道教节日祭神作法、炼丹。

    据记载,大高玄殿刚刚建成之际,嘉靖皇帝和大臣严嵩、夏言、郭勋、徐阶等人在此日夜斋醮。嘉靖皇帝和大臣一起头戴香冠,身穿道袍,俨然成了仙界的帝君。可以说是“不斋则醮,月无虚日”。因皇帝斋醮时要写出“青词”,即把皇帝的意念献给天神的奏章祝文。而为皇帝写青词的官员被称作“应制大臣”,嘉靖皇帝曾特命把西苑内的“无逸殿”赐给他们作为办公的场所,可以随时为其服务。

    嘉靖皇帝整天讲道修玄,炼丹制药,以求长生不老,但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嘉靖四十五年十月(1567),他更是疾病缠身,而且病情越来越重。一天他带病去万法坛祈祷上天,突然天降大雨,因淋湿受凉,回宫后口吐白沫,胸中憋闷。不久,方士王金又献上丹药,痴迷的皇帝急忙服了进去,此后病情愈加严重,最后昏迷不醒。《续文献通考》记载:“世宗晚年须眉脱落,乃至大渐,丹毒并作。”十二月驾崩,享年六十岁。

    清朝延续使用大高玄殿

    清朝统治期间大高玄殿继续被使用,甚至其地位更加受尊崇,与紫禁城内钦安殿、玄穹宝殿并为清代皇家三大道场。清朝入关后第二任皇帝康熙,名玄烨。为了避讳“玄”字,下令将大高玄殿更名为“大高元殿”,后改为“大高殿”。紫禁城内的“玄穹宝殿”始建于明代,清朝为避康熙皇帝讳亦更名为“天穹宝殿”。

    满人信仰的是萨满教,为什么对道教情有独钟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符合清统治者的宗教观

    清朝统治者原始信仰是萨满教。顺治皇帝初入中原,政权不稳,迫切希望有一种适合自己的统治方式,实现对庞大的汉族群体的统治。因此他选择了佛教,同时重视利用儒学治国。他不尊崇道教,但也不排斥道教,且适时加以利用。康熙皇帝曾利用道士在军中助威布阵并嘉奖道士。雍正皇帝极为笃信禅宗,对道教方术也非常感兴趣。他认为,禅宗讲明心见性,道教炼气凝神,儒家存心养气,三者互相并不违背,都是要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

    (二)雍正皇帝对道教的痴迷与扶植

    雍正四年(1726)紫禁城内西北隅又增添了一座道教庙宇——城隍庙。殿内曾供奉紫禁城城隍之神,并陈设经卷、法器等。城隍庙建成后,每年万寿节和季秋遣内务府总管致祭。

    此外,雍正皇帝还招集道士炼丹,以求长生。雍正九年至十三年(1731-1735),是其道教祭祀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有人认为他的死是服用丹药中毒所致。

    其实雍正皇帝喜好炼丹,由来已久。他在做皇子时,不仅对丹药颇感兴趣并有所研究。即位后,曾与北京白云观等处的道士频繁往来。从雍正四年(1726)开始,雍正皇帝就经常吃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这是方家术士们在宫外特为其炼制的,他服后感觉有效,还作为特殊礼品赏赐给一些宠臣。

    雍正八年(1730)的春天,雍正皇帝闹了一场大病。为了治病,他亲自用朱砂红笔写了十余份谕旨,命令内外百官大规模访求名医和精于修炼的术士。“治病驱邪”期间,不仅寻访到一大批道家术士,还将大量炼制丹药用的矿物运进他所居住的圆明园秀清村。这些道士们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真的炼出了一炉又一炉的金丹大药。雍正皇帝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也感觉病情好转许多。但是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是含有毒素的,对人脑五脏侵害相当大。他常年服食丹药,有毒成份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导致暴亡。当然对雍正皇帝的死因史学界仍有异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清朝对大高殿的保护与管理

    (一)大高殿多次修缮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后,沿袭明制,并加强了对大高殿的保护与管理。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清朝曾对大高殿设施进行过多次修缮,其中分大修和常年维修两种形式。

    较大规模的修缮是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现在“乾元阁”和“坤贞宇”的匾额,就是乾隆朝修缮时皇帝的御笔亲书。修缮程序是:每次维修前先派相关大臣查勘破损情况,估算修缮用的银两,将综合情况汇报给皇帝,待皇帝核准后,再挑选此方面的得力官员承办。维修工作全部竣工后再派官员验收。这样互相监督,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

    常年维修是指对大高殿各处建筑物例行维修,或对殿内受到轻微损坏的建筑物进行简单的修补。对于每一次拆卸修补以及用料、用工、用银等情况,档案记载得非常详细。这些数字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维修复原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清朝道光、咸丰时期曾多次修补大高殿。同治、光绪朝以来因财力不支,大高殿年久失修,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残损十分严重。承修跸路工程的张百熙曾奉命勘察大高殿被破坏情况,呈报告光绪皇帝并承命开工修缮。有关大高殿当时的损毁待修情况,档案记载十分详细。大高殿最后一次维修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当时大高殿一些殿宇、值房均漏雨潮湿,正面牌楼风吹摇动。但此时的清廷已拿不出更多的银两进行维修了,只是令工部将险处工程进行一些补救,其他损残之处,只能任其发展了。

    (二)大高殿外增添牌楼

    乾隆八年(1882),大高殿进行大修,同时在东西两个牌楼之间南向添建四柱九楼牌楼一座。这座牌楼在设计上有些另类,通常牌坊两面均撑有“八”字形的斜向戗柱,而此牌楼采用的是粗大的楠木立柱建成,柱脚埋地很深,外加高大的抱柱石加固,因此未用戗柱,在当时北京众多的牌楼中独此一座。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指的就是这座牌楼,“无依无靠”也成了此牌楼最大的特色。南牌楼的石匾正面题词为“乾元资始”,背面题词为“大德曰生”,用典出自《易经》的乾、坤二卦。

    (三)大高殿的管理与使用

    清朝设道録司(仍沿袭明制,设僧録司和道録司。僧録司管理佛教各寺庙,道録司管理道教各宫观),对全国道教进行管理。大高殿是皇家道观,由内务府直接管理。内务府置派大高殿值年官员一人,全面负责大高殿事务。每月又派值月官二人,负责办理大高殿具体事务。

    大高殿设有档案房,以收管档案文件和陈设清册等。另设道役若干名,进行日常的打扫和看守。办道场、祈雨雪由掌仪司负责。所需祭品、供案、供具分别由内务府有关衙门供应。大高殿的费用,每年要造出入款项报告册,报告册分春、夏、秋、冬四季呈报。此外,内务府对大高殿的陈设,管理很严,每年要造陈设清册呈报皇帝定期检查。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清廷对大高殿的使用,一是办各种道场,二是祭天。

    1.举办各种道场。道教节日与道教的神真信仰和宗教生活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节日,一般要举办相应的斋醮法事。同时还吸收中国传统节气时令,所以道教的节日很频繁。清前中期皇帝每年在大高殿办道场数十次。以乾隆九年(1744)为例,全年办道场11次,共用银一千七百三两四钱四分九毫三丝二忽一微。每次办道场要供应供案、表匣、金花、高香、蜡烛、元宝、阡障、木柴、煤炭等用品,供饼、密食,梨、柑橘、甜桃、苹果、沙果、槟子、黑葡萄等鲜果,荔枝、龙圆、栗子、红枣、黑枣、榛子、松子、桃仁等干果,山药、藕笋等菜蔬,正供27碗,群供73碗。参与祭祀的道士有鼓手、瞻礼官、陈设、写法、茶役、厨役、油活等共60名。这些在清宫档案中记载的非常详细。道光朝以后,清朝国力日衰,办道场的规模和费用逐渐缩减。

    2.举办祭天礼仪。清朝皇帝大高殿祭礼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祈晴求雨,穰灾去祸。逢雨水不断或大涝,要举行隆重的祈晴仪式,祈祷上天求晴。逢干旱无雨或降雨雪少,要举行隆重的祈雨雪仪式,祈祷上天求雨求雪。待祈祷灵验后,要设坛感谢上天,并要求皇帝亲自参加。即使皇帝有病、有事也要亲自派王爷、阿哥或重臣代行祭礼。

    庚子之变对大高殿的破坏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大肆烧杀抢劫,皇宫道观也不例外。据清宫档案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洋兵入城,二十二日法国兵进驻大高殿,此后一直在大高殿扎营长达十个月之久,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十三日撤出。大高殿的建筑和陈设文物遭到破坏和劫掠。此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离开京城逃往西安,于是内务府大臣根据大高殿档案房的报告,上奏给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本年五月十七日,据法国将大高殿殿宇房间交还,由奴才衙门派人看守。奴才等当即前往接收,查看得各门座及前后殿宇亭座,均已伤损不齐,后殿尤重。各殿内神像、供祭器、装修陈设,遗失无存”。可见外侵留给大高殿的只有无法移动的建筑了。

    《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开始从京城撤兵,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准备从西安回銮北京。但是京城已被破坏得满目疮痍,道路不通。急命工部尚书张百熙等迅速修复道路,以迎两驾回京。这时内务府大臣提出:“大高殿是皇帝亲诣拈香之处,应一并修理。这一请示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批准。

    张百熙等奉旨后首先勘察了大高殿被破坏的情况:部分殿宇,音乐亭,石栏石杆,门窗隔扇、匾额铜字等被拆被毁。殿前古铜天炉、走兽,殿内高玄铜胎八师神尊、佛像神位、陈设铺垫、祭器法器及钟鼓楼内钟鼓等荡然无存。存放的册档稿案及一切家具均失落无存。张百熙等将大高殿情况奏报并提出了修缮的办法及工程需用银两清单,之后由钦天监选择日期开工。这次维修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才算全部竣工。

    综上所述,大高殿作为明清时期皇家的御用道观,在巩固封建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建筑特色在我国古建筑中亦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关链接

    1911年辛亥革命后,按照民国政府优待逊清皇室的条件,大高殿亦归逊清皇室所有,由小朝廷的内务府派人进行管理。民国初年,大高殿南向的牌楼与护城河之间开辟道路。因南牌楼年久失修倾斜,严重危及来往行人与车辆的安全,遂被拆除。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大高殿由故宫博物院管理。1950年一度借给部队开办展室,后便长期被占用。195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确认故宫博物院拥有大高殿房产权。1956年5月至6月间,市政府扩宽景山前街道路,大高殿前的东西两座牌楼和东西两座习礼亭等建筑被拆除。

    从1998年开始,部分专家学者曾多次呼吁要求占用单位将大高殿腾出,待修缮后对社会开放。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也非常重视,多次作出批示。经过各方面协商,终于达成共识。至2011年占用单位陆续撤出大高玄殿。故宫博物院随即对大高殿各项建筑展开抢险修缮工程。我们期待着大高殿尽早开放,观众可一睹明清皇家道观的风采。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