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戴建华
新课改的最新要求提出,要在初中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化学作为一门偏于生活化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更要注意生活化教学的引用,从而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进而可以更好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就是本文对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的分析和研究.
一、将化学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贴合
为了更好地迎合新课改的最新要求,教师应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课堂,使原本严肃的课堂变得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初中化学与其他学科最为不同的一点在于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科目,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还要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的产生主要是人们对生活的探索,生活中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引发人们的好奇,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将这些现象归结为化学.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的理解还停留在基础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循循善诱,从基础开始教学,使学生慢慢对化学产生兴趣,进而再进一步扩展知识点.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式比较刻板,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学生在学习时没有真正地掌握该知识内容,进而不会灵活运用.所以现今教育部门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所以教师应将化学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效贴合,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现象,进行导入教学
化学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人们经过研究和总结,将其命名为化学.化学之所以能产生,在于科学家善于观察生活,学习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一件事情要是有好的开端,证明这件事情已经成功一半了,课堂也是一样.有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愿意继续集中注意力听讲,就证明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课堂导入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了建立有趣的课堂导入,初中化学教师常常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一节课的开端,通过让学生观察化学现象,进行思考与讨论,进而解释化学原理,推动教学内容.例如,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这一节课,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不断地探索,使其遭受严重的污染,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让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进行展开探讨,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水资源,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日常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还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总想知道这个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在传统教学中不注重这一点的培养,甚至打压学生的好奇心,认为好奇心是调皮捣蛋的代表,从而使学生逐渐变得呆板,不再愿意探索和发现,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利用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利用生活现象时要注意与教材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的难度相对较低,教师可以结合简单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进而再引入更深入的化学知识层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生活现象引入教学主要原理是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使其通过切身体会理解和感悟其中的道理.
四、引入生活化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生活是众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数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知识点的记忆一般都是短暂性的,没有真正的记在脑海里.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继续发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化课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完成教师任务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该生活现象的原理,也在平时生活中加大对该现象的观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该原理以及相关化学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面对该现象时,可以灵活运用知识原理进行解释,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学习方式过于呆板的问题.
五、创设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共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另一方面是实践.理论教学方式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已经趋于成熟,而实践教学因为是刚刚产生,所以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积累.教师可以在化学实验前引入有关实验的生活内容,使学生知道做该实验的目的,然后在逐步拓展实验原理,让学生实际操作,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造力,是新课改环境下教育的巨大进步和发展,值得大力推广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