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社会”含义及其现实解释
杨馨怡
摘要:社会工作在发展的历程过程中,受不同学科、政治因素、历史背景的影响,愈发推崇专业性、技术化,发展出了个人主义的倾向。社会工作中的“社会”二字在发展过程中被弱化。在新时期下,我国主要矛盾转移,要求社会工作者把握动态的社会特征,以期实现社会公义的宏大目标。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系统剖析、整合了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本文以此为分析工具,力图探究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及其现实含意。
关键词:社会工作 双向运动 社会性 专业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之维
1.1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化”倾向
1917年,著名学者里士满编著的《社会诊断》出版问世,至今已有百年,标志着社会工作的学科化、专业化进程已在风雨飘摇中走过了一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掌握主导权的语境下,社会工作在实务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技术化,推崇个人导向主义。西方社会工作领域就有学者指出日趋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或隐或显地持有病理学视角,实际上采用了“医学模式”来处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与其环境的问题,偏重个案工作的聚焦也限制了其对社会目标的关注和社会变革的承担[1]。而愈加依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本土社会工作,更明显地表现出工作者仅仅聚焦于“人的问题”的倾向,缺乏改善个体甚至群体共性需求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意图、渠道与能力。社会工作实务场域中的“去社会化”倾向已不容忽视。
社会工作体系中,“社会”二字有何意涵是将社会工作区别于微观层面心理治疗、临床辅导等行为的关键,是社会工作学科化、专业化的立足之本。思考、探究“社会”二字的宏观含义,对社会工作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本土社会工作之现状
目前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正如郑广怀教授所指出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者的观点倾向于,在现实处境下,依靠政府或结合既有体制来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不可避免的选择[2]。借助政府力量既是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之契机,也对本土社会工作是否会偏离社会工作核心价值,以致成为福柯笔下规训的手段提出了挑战。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资金、资源及政策上的支持。连续四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社会工作”一词也为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购买服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在社会范畴中的行为,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更多地由政府塑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服务对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例如严格规定服务对象的户籍、居住地等,诸多限制使得社会工作的工作场域狭小固着,实务社会工作者逐渐丧失思考全局性、结构性问题的能力与意愿。除此之外,政府购买服务的周期性、着重强调量化指标等特点要求社会工作的服务具有即时、明显的成效,而在社会层面对结构性问题的反思与倡导显然有悖于这一要求。
2 基于“双向运动”理论的分析
2.1“双向运动”理论概述
市场经济发展有一种基本的内在张力,波兰尼称为“双向运动”:一方面,人的劳动力必须尽可能地被商品化以进行资本积累与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存有却不允许人像物一般地被完全商品化[5]。
非嵌入性的“自我调节的市场”脱离了既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领域的制约,推崇以自利的经济动机为社会准则,将盈利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单向的市场化运动中,社会的一切行为与活动都遵循无伦理的經济规律与市场原则,继而导致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错位,衍生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市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避免过度商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抑制经济动机取代所有非经济动机的趋势,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一系列“去商品化”措施,向经济的市场化发起反击,即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根本逻辑在于社会成员的生存权高于发展权。但是,该社会反向运动通常产生于自发行为,既有可能通过自我保护运动缓解市场化带来的危机,也有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冲突。
2.2“双向运动”理论运用之前提
郑广怀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范畴还应该包括社会运动、社会参与、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等。其中,社会工作的本质主要聚焦于推动社会正义[2]。陈涛认为如果说最初社会工作专业主要是在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关系中界定自己的使命与身份,那么后来它逐渐意识到需要理解与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关系并恰当地加以回应,再后来又返回到最初的母体——市民社会中试图找回更好的自己[3]。张存刚、李明认为社会工作把增进个人福祉、实现社会公义、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其终极奋斗目标[4]。
综合已有文献,广义上来说,社会工作的使命就是最终实现社会公义的目标。社会工作以社会及其有特殊需求的成员为服务对象,以促成社会公义为使命,是为运用以社会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分析社会工作之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为理解社会工作中“社会”二字的含义提供了工具。“双向运动”理论解释了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社会与市场两者间的张力,与社会工作核心的价值观、方法论相符,是以成为理解“社会”含义的理论基础。
2.3社会工作之社会意涵
社会工作是作用于社会自我保护运动进程中的保护机制。在预防商品化、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后果的同时,避免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产生意料之外的矛盾。社会工作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包括处理过度市场化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后果;将脱嵌于社会范畴的市场力量重新嵌入。
2.3.1处理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后果
在市场化过程中,劳动力、劳动对象,甚至自然环境均被高度商品化,以达到盈利、资本积累的目的。无规则的自由市场会导致盲目生产、腐败、收入分配不均、垄断等弊病。社会工作基于“社会性”的立场与本质,对过度市场化、商品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矫正,帮助在商品化进程中自身基本需要无法通过市场得以满足,能力、资源皆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自立生活,恢复基本的社会互动,获得应有的公民权利。
3.2将“脱嵌”的市场力量重新“嵌入”社会范畴
波兰尼把市场作为社会的构件,即承认市场既从属于经济范畴,更从属于社会范畴,它衍生于社会结构,从属于社会的经济子系统[6]。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就是将“脱嵌”的市场重新“嵌入”社会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倡导等途径影响经济政策,为利益至上的经济原理、市场规律赋予伦理要素。契合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市场,既不是完全自由的,也不受国家过度干预;既要有自由竞争的空间,也要能够满足具有差异的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最终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
3 “社会”的现实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取代了落后的生产力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源头就在于市场超出了社会范畴的制约,转而凌驾于社会之上,即市场脱嵌于社会。社会公义与文化传统无法约束市场力量的扩张,从而导致发展在多个维度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态势。
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的成功运行必然会产生市场(经济)脱嵌于社会的倾向和运动[7]。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社会工作的“社会”之含义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发现并解决由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探索并矫正从根源上导致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中国现今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于社会工作而言可以视为一种挑战,亦可成为一种机遇。把握社会“何以可为”的宏大命题是社会工作在新时代下可以有所作为的前进方向。在社会尚存城乡二元化、贫富差距悬殊、地域差异根深蒂固等结构性问题的前提下,服务取向、临床取向的社会工作方法固然可解特定问题的燃眉之急,却无法触及问题的本源,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难度不言而喻。服务取向、临床取向的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满足特定服务人群的需求,却无法基于公平的原则满足所有人群的比较性需求。
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强调帮助服务对象发掘、利用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而忽略结构性问题给服务对象从根本上带来的能力失衡、资源短缺,这一取向不啻于对问题根本原因的熟视无睹。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为例,社会工作固然可以通过提供物质资源,倡导教育资源向其倾斜等方式使他们暂时摆脱当前的已知困境,但只要仍存在僵化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存在大量人口趋于资本的流动,存在城乡发展间鸿沟般的差异,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将一直存在,并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困境。
4 结束语
社会工作的“社會”二字正是说明,实务工作者开展服务的同时,有必要也有责任关注、思考服务对象直接需求背后的关键结构性问题。即便不具备马上开展社会行动、推动社会大变革的资源支持与能力,也有必要保持、培养社会工作者应有的社会层面的思维能力。仅仅聚焦于个体或某一群体的直接需要,最终则难以实现社会公义的远大目标。
“社会”二字约束着工作者不能成为福柯笔下规训的手段。社会工作者最终应该促进社会成员人格尊严、社会资源的平等;保障社会各阶层间交流灵活,不仅要有绝对流动,更要有能够进行相对流动的畅通渠道;协助构建一个社会成员得以理性讨论的公共平台,从根本上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锋,陈涛.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探讨[J].社会工作,2017(3):3- 8,108.
[2] 郑广怀,向羽.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6(5):30- 42,126.
[3] 陈涛.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2011,26(6):211-237,246.
[4] 张存刚,李明.发展社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J].社科纵横,2005(6):22- 23.
[5] 萧易忻.双向运动下医务社工协调医患冲突的角色定位——中国台湾地区案例的借鉴[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3):12- 18.
[6] 寸洪斌,曹艳春.“市场”与“社会”关系探究:社会政策研究路向思考——基于卡尔·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J].思想战线,2013,39(1):94- 97.
[7] 李新廷.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历史课题——基于卡尔·波兰尼“双向运动”理论的分析视角[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1):29- 34.
摘要:社会工作在发展的历程过程中,受不同学科、政治因素、历史背景的影响,愈发推崇专业性、技术化,发展出了个人主义的倾向。社会工作中的“社会”二字在发展过程中被弱化。在新时期下,我国主要矛盾转移,要求社会工作者把握动态的社会特征,以期实现社会公义的宏大目标。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系统剖析、整合了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本文以此为分析工具,力图探究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及其现实含意。
关键词:社会工作 双向运动 社会性 专业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之维
1.1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化”倾向
1917年,著名学者里士满编著的《社会诊断》出版问世,至今已有百年,标志着社会工作的学科化、专业化进程已在风雨飘摇中走过了一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掌握主导权的语境下,社会工作在实务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技术化,推崇个人导向主义。西方社会工作领域就有学者指出日趋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或隐或显地持有病理学视角,实际上采用了“医学模式”来处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与其环境的问题,偏重个案工作的聚焦也限制了其对社会目标的关注和社会变革的承担[1]。而愈加依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本土社会工作,更明显地表现出工作者仅仅聚焦于“人的问题”的倾向,缺乏改善个体甚至群体共性需求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意图、渠道与能力。社会工作实务场域中的“去社会化”倾向已不容忽视。
社会工作体系中,“社会”二字有何意涵是将社会工作区别于微观层面心理治疗、临床辅导等行为的关键,是社会工作学科化、专业化的立足之本。思考、探究“社会”二字的宏观含义,对社会工作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本土社会工作之现状
目前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正如郑广怀教授所指出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者的观点倾向于,在现实处境下,依靠政府或结合既有体制来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不可避免的选择[2]。借助政府力量既是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之契机,也对本土社会工作是否会偏离社会工作核心价值,以致成为福柯笔下规训的手段提出了挑战。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资金、资源及政策上的支持。连续四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社会工作”一词也为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购买服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在社会范畴中的行为,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更多地由政府塑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服务对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例如严格规定服务对象的户籍、居住地等,诸多限制使得社会工作的工作场域狭小固着,实务社会工作者逐渐丧失思考全局性、结构性问题的能力与意愿。除此之外,政府购买服务的周期性、着重强调量化指标等特点要求社会工作的服务具有即时、明显的成效,而在社会层面对结构性问题的反思与倡导显然有悖于这一要求。
2 基于“双向运动”理论的分析
2.1“双向运动”理论概述
市场经济发展有一种基本的内在张力,波兰尼称为“双向运动”:一方面,人的劳动力必须尽可能地被商品化以进行资本积累与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存有却不允许人像物一般地被完全商品化[5]。
非嵌入性的“自我调节的市场”脱离了既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领域的制约,推崇以自利的经济动机为社会准则,将盈利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单向的市场化运动中,社会的一切行为与活动都遵循无伦理的經济规律与市场原则,继而导致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错位,衍生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市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避免过度商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抑制经济动机取代所有非经济动机的趋势,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一系列“去商品化”措施,向经济的市场化发起反击,即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根本逻辑在于社会成员的生存权高于发展权。但是,该社会反向运动通常产生于自发行为,既有可能通过自我保护运动缓解市场化带来的危机,也有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冲突。
2.2“双向运动”理论运用之前提
郑广怀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范畴还应该包括社会运动、社会参与、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等。其中,社会工作的本质主要聚焦于推动社会正义[2]。陈涛认为如果说最初社会工作专业主要是在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关系中界定自己的使命与身份,那么后来它逐渐意识到需要理解与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关系并恰当地加以回应,再后来又返回到最初的母体——市民社会中试图找回更好的自己[3]。张存刚、李明认为社会工作把增进个人福祉、实现社会公义、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其终极奋斗目标[4]。
综合已有文献,广义上来说,社会工作的使命就是最终实现社会公义的目标。社会工作以社会及其有特殊需求的成员为服务对象,以促成社会公义为使命,是为运用以社会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分析社会工作之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为理解社会工作中“社会”二字的含义提供了工具。“双向运动”理论解释了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社会与市场两者间的张力,与社会工作核心的价值观、方法论相符,是以成为理解“社会”含义的理论基础。
2.3社会工作之社会意涵
社会工作是作用于社会自我保护运动进程中的保护机制。在预防商品化、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后果的同时,避免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产生意料之外的矛盾。社会工作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包括处理过度市场化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后果;将脱嵌于社会范畴的市场力量重新嵌入。
2.3.1处理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后果
在市场化过程中,劳动力、劳动对象,甚至自然环境均被高度商品化,以达到盈利、资本积累的目的。无规则的自由市场会导致盲目生产、腐败、收入分配不均、垄断等弊病。社会工作基于“社会性”的立场与本质,对过度市场化、商品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矫正,帮助在商品化进程中自身基本需要无法通过市场得以满足,能力、资源皆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自立生活,恢复基本的社会互动,获得应有的公民权利。
3.2将“脱嵌”的市场力量重新“嵌入”社会范畴
波兰尼把市场作为社会的构件,即承认市场既从属于经济范畴,更从属于社会范畴,它衍生于社会结构,从属于社会的经济子系统[6]。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就是将“脱嵌”的市场重新“嵌入”社会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倡导等途径影响经济政策,为利益至上的经济原理、市场规律赋予伦理要素。契合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市场,既不是完全自由的,也不受国家过度干预;既要有自由竞争的空间,也要能够满足具有差异的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最终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
3 “社会”的现实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取代了落后的生产力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源头就在于市场超出了社会范畴的制约,转而凌驾于社会之上,即市场脱嵌于社会。社会公义与文化传统无法约束市场力量的扩张,从而导致发展在多个维度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态势。
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的成功运行必然会产生市场(经济)脱嵌于社会的倾向和运动[7]。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社会工作的“社会”之含义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发现并解决由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探索并矫正从根源上导致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中国现今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于社会工作而言可以视为一种挑战,亦可成为一种机遇。把握社会“何以可为”的宏大命题是社会工作在新时代下可以有所作为的前进方向。在社会尚存城乡二元化、贫富差距悬殊、地域差异根深蒂固等结构性问题的前提下,服务取向、临床取向的社会工作方法固然可解特定问题的燃眉之急,却无法触及问题的本源,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难度不言而喻。服务取向、临床取向的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满足特定服务人群的需求,却无法基于公平的原则满足所有人群的比较性需求。
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强调帮助服务对象发掘、利用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而忽略结构性问题给服务对象从根本上带来的能力失衡、资源短缺,这一取向不啻于对问题根本原因的熟视无睹。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为例,社会工作固然可以通过提供物质资源,倡导教育资源向其倾斜等方式使他们暂时摆脱当前的已知困境,但只要仍存在僵化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存在大量人口趋于资本的流动,存在城乡发展间鸿沟般的差异,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将一直存在,并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困境。
4 结束语
社会工作的“社會”二字正是说明,实务工作者开展服务的同时,有必要也有责任关注、思考服务对象直接需求背后的关键结构性问题。即便不具备马上开展社会行动、推动社会大变革的资源支持与能力,也有必要保持、培养社会工作者应有的社会层面的思维能力。仅仅聚焦于个体或某一群体的直接需要,最终则难以实现社会公义的远大目标。
“社会”二字约束着工作者不能成为福柯笔下规训的手段。社会工作者最终应该促进社会成员人格尊严、社会资源的平等;保障社会各阶层间交流灵活,不仅要有绝对流动,更要有能够进行相对流动的畅通渠道;协助构建一个社会成员得以理性讨论的公共平台,从根本上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锋,陈涛.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探讨[J].社会工作,2017(3):3- 8,108.
[2] 郑广怀,向羽.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6(5):30- 42,126.
[3] 陈涛.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2011,26(6):211-237,246.
[4] 张存刚,李明.发展社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J].社科纵横,2005(6):22- 23.
[5] 萧易忻.双向运动下医务社工协调医患冲突的角色定位——中国台湾地区案例的借鉴[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3):12- 18.
[6] 寸洪斌,曹艳春.“市场”与“社会”关系探究:社会政策研究路向思考——基于卡尔·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J].思想战线,2013,39(1):94- 97.
[7] 李新廷.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历史课题——基于卡尔·波兰尼“双向运动”理论的分析视角[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1):29-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