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提升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样,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目前,吉林省正处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等是提升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7-0034-04

    收稿日期:2013-12-20

    作者简介:李佳欣(1980—),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促进青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能够促进要素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在一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其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国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时,经济增长就会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投入,从而产生过度消耗资源,透支环境的恶果,致使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相反,当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时,科技成果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减少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够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

    2.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科技创新的经济增长只能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也很难有实质性的增加,这样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进而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不仅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而且能够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增强工业竞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能够促进需求结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赚取微薄的利润。要扭转这一局面,就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树立世界知名品牌,使我国企业不再充当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1]通过生产差异化、高质量产品赢得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从而扩大内外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提升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由2010年的第21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16位,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吉林省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知识创造能力仍然处于弱势状态。2011年,吉林省知识创造指标排名继续下滑,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排名从2010年的第22位降到2011年的第27位。其中,在专利的产出上,吉林省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位于第23位;在科研论文方面,吉林省位列第30位,较2010年也有所下降。这表明吉林省虽属科技大省但仍不能以科技强省。

    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近年来,虽然吉林省的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但大多数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提升缓慢,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性质,很难在短期内见效。这就使得很多民营企业宁愿长期从事低水平复制性生产,也不愿意对科技研发加大投入力度;宁愿在同类、同档次产品上进行持续低成本恶性竞争,不愿意采取差异化战略,探索通过创新、品牌和服务提高效益;宁愿持续跟踪模仿甚至抄袭也不愿意下苦功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现有的考核机制和人事制度的制约,使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对创造近期业绩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与其把大量资金、人力等稀缺资源投入到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自主研发上,不如在有限的任期内靠引进或再引进作为技术来源从而保障近期业绩,或者通过规模扩张及多元化经营实现保值、增值的需求,从而达到企业短期利益最大化。

    ⒊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活力仍显不足。科技成果与产业脱节是阻碍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吉林省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断进行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中,不乏很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思维。但由于缺乏二次开发,使这些宝贵的科技资源不具备应用价值。其结果是: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闲置、科技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吉林省企业不得不高价从外部引进技术或沿用传统生产模式挣扎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环节,严重影响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⒋主导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吉林省金融创新体系同科技、产业的融合度不高,难以满足技术革新快、融资需求强、风险控制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尤其是处于种子期、孵化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虽然有很好的创意或极具市场前景的技术,但由于投资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风险极大,很难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2]

    ⒌创新人才匮乏。一方面,吉林省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发展战略思维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的需求如饥似渴,而在市场上这类人才往往是“一将难求”;另一方面,从吉林省人才分布状况来看,地区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中心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为优秀人才提供比较丰厚的薪酬和福利,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这些地方就业、创业。相比较而言,吉林省内其他城市和地区却因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即使因发展需要对人才有着旺盛的渴求,也会因市场供给不足而长期处在人才“饥渴”状态,从而制约了吉林省区域整体创新力的提升。

    ⒍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吉林省与国内许多地区一样,存在企业、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总量少,技术含量偏低,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等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影响和控制着吉林省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市场拓展;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投资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许多企业并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限制了吉林省科技创新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三、提升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1.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要实施激励性政策。实行“非禁即准入”的市场进入政策,消除市场壁垒,打通市场出口,包括政府采购。实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如合理确定研发费用进入成本的范围,对社会效益特别明显的产业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对消费方进行补贴的政策等。二是要实施约束性政策。应提高资源税,使其反映资源稀缺的程度;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其真实反映供需关系。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从严执法。截断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赢得市场。三是制定保障性政策。政府应以财政投资支持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对能够促进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给予研发补助,以此来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培育区域优势产业的技术保障能力。四是要打造多层次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应扶持、鼓励、引导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科技园、创业中心等围绕吉林省的优势产业,开展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活动,同时采用政府出资、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创新区域性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组建一些跨企业甚至跨行业的共性技术创新开发平台。

    2.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首先,充分释放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支柱性效应。近些年来,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推进顺利,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处于建立与完善过程中,产权关系不明、产权边界不清、企业缺乏充分的自主权等问题使得企业缺乏创新积极性。许多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多是政府行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另外,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没有包括技术创新指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创新步伐,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并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强化吉林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改革可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晰产权,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激励创新,让自主创新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高度统一。二是调整现有的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机制。国有资本追求的不应是个别企业的强弱,而是把国家经济总量做到最大,解决涉及社会稳定的经济问题,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资本投资,发挥民营资本不可替代的作用。简单地要求国有企业每年都要比上一年增值,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应当鼓励国有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其次,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作为创新重要源泉和产业发展重要的驱动因素,近年来,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展现出了相当大的活力。因此,应调动民营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各种歧视,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重点在电子信息、现代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年产值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初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相互竞争、聚集发展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使之逐渐成为吉林省创新体系的一支有影响的主力军。[3]

    3.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建立政府与区域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吉林省的优势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并进行技术转移,使其成果产业化。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金融机构各自的优势,依托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通过市场对接,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众多创业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吸纳科技成果,吸引院校的科技型人才并发挥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为大型企业的技术集成提供充足的技术来源;大型企业则可以利用其组织平台和资金实力将大量的、分散的科技成果经集成、整合和再创新,开发出有品牌支撑的市场主流产品。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就会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

    4.发展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顺利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有更多的资本和资金流入。在市场经济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领域投入产出最高的一个群体,但同时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处于弱势地位,传统的融资方式很难满足这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必须通过金融创新为其量身定做相应的融资工具,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机制。国际经验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完全依靠自身资源获得成功,为支持这类企业的发展,美国、日本、以色列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都先后成立了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按照市场方式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增加对创业、创新的资本供给,在企业种子期、孵化期弥补了银行信贷和一般投资的不足。与发达国家(地区)比较完善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体系相比,吉林省针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还相对薄弱。为此,地方政府应实施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鼓励金融创新,满足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

    5.多层次、多方式培养与引进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是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吉林省拥有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人员规模大且素质高,这是吉林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良好基础。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近几年来,存在严重的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人力资本流失、短缺等现象,已成为吉林省自主创新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应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与国内重点高等院校或主要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合作方面的联系机制,加大本地院所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产业领军型人才的工作力度,推动人才流动和项目合作交流。依托现有和引进的各类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探索建立和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人才工作的机制和体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发展环境。

    6.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吉林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一是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和知识产权战略,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视为政府对科技创新支持的重要标准。二是积极开展和支持企业获取、形成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试点工作,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及地区优势产业部门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和领先企业。三是协同行业协会和企业制定和防范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战略措施,同时完善省市专利信息平台建设,开展重点企业的专利服务活动,引导、扶持企业加强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的落实。四是健全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中心,依法打击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违法活动,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冬初.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9,(03).

    [2]陈清泰.在培育新兴产业中的政府作用[N].科技日报,2010-10.

    [3]王伟光.创新、集群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牟春野)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