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的高校孤儿大学生资助研究
李万成 周袁媛
摘要:高校孤儿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一直是高校资助的重点对象。高校应从人本主义需求层次理论入手,对孤儿大学生经济、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资助,为孤儿大学生学习、成长提供帮助。满足孤儿大学生合理需求,即缺失需要得到满足之外,高校还应该为孤儿大学生追求高层次需要加以扶持与引导,促进孤儿大学生在性格、人际、工作等方面有所提升,逐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成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孤儿大学生 马斯洛人本主义 需求层次 高校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它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概括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明确指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本文基于该理念对高校孤儿大学生资助工作展开研究。
1 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学高校孤儿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两类,一是缺失需求,一是生长需求。缺失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这些需求的共同点就是一旦需求满足,动机就会减弱,甚至不再有追求的动力,而是向生长需求上转移。生长需求主要包括审美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具有无限性,当需求的动机得到满足后,不是停止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而言,高校对孤儿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简单地围绕大学生经济方面的帮扶。高校虽
然必须要满足孤儿大学生合理的基本需要,但这并不代表着需要直接满足学生的物质欲望,而是要通过教育,使孤儿大学生能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身需要,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并使学生获得满足需要的各种能力,为自我实现奠定基础。
2 资助工作满足孤儿大学生缺失需要
缺失需要,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需要。
2.1健全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满足其合理生理需要
高校孤儿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贫困生的比例较高,为高校孤儿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合理的物质需求,一直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
对于高校孤儿大学生而言,学校可以设立更多的专项奖助学金,另外,在评选奖学金、助学金的时候,还可以向孤儿大学生略有倾斜。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该学校自从2012年开始,联系多家企业设立“大学生圆梦基金”等,专门用于资助孤儿大学生,为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保驾护航。[1]
2.2合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满足孤儿大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
高校在开展孤儿大学生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内心世界,加强对孤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孤儿大学生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当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心理问题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因此高校应给予孤儿大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心,帮助孤儿大学生远离挫折心理的困扰。以宿舍、班级、学院、学校为主体,建立“四位一体”的阶梯式疏导体系,从舍友、同学、到学院、学校老师、领导,让孤儿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帮助孤儿大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为解决孤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努力。[2]
资助工作者在开展这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除了需要积极与这类学生沟通之外,还应该大力督促各个社团、学生会开展集体活动,并针对性的鼓励孤儿大学生加入社团,促进孤儿大学生与其他专业优秀学生们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
2.3加强孤儿大学生的关怀工作,满足其尊重需要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例,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文件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要“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然而,一些资助工作者在执行文件的同时,没有关注到有些学生的自尊心,暴露了学生的隐私,导致一些学生因为不想向别人展示而难以获得有效的资助。[3]另外,有些资助活动变成了一种慈善活动,把受助学生,当作被施舍的对象,对外大肆宣扬。导致学生对资助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高校和当地企业尝试合作,让受资助的孤儿大学生优先为企业工作,即解决了孤儿大学生生活上的经济问题,又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青年大学生的力量,更可以帮助孤儿大学生树立自信心。
3 激发孤儿大学生追求高级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它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4]
马斯洛认为,人的高层次需要时一种潜在的能量,具有“似本能”的特性,与动物本能的强度相比,容易被压抑、控制、更改,甚至会消失。这就决定了资助工作者在满足孤儿大学生合理的低层次需要之后,更要关注到学生的精神境界,有效合理的激发学生们追求高层次的需要。[5]
3.1开展教育工作,激励孤儿大学生自立自强
经济自立是自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每年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以及社会、学校的资助金,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帮助孤儿大学生们完成学业,但是这类资助毕竟是有限的,也并不能保证每位孤儿大学生都能得到,或者能得到足够的资助。因此,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为孤儿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一方面需要积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努力积累生活费,一方面也能够为他们以后毕业求职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孤儿大学生在学校里工作,更有利于资助工作者能在学校中有效监控学生的生活状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方法指导及心理指导。
3.2开展学校帮扶工作,促进孤儿大学生追求梦想
高校内为孤儿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毕竟是有限的,仅仅在学校中为孤儿提供工作职位还远远不够。学校应该积极与社会有关单位联系,积极为孤儿大学生寻找工作机会。以西南大学为例,他们发扬创新精神,在全国首次开展“助学见习工程”活动,这个活动将“勤工助学”和大学生的见习联系到一起,利用校内有关石油行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设立大量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其中,他们每年在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选拔一批学生担任各类助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与能力,尤其是针对孤儿大学生,还会对他们进行专门的、长时间的、多元化的培训。这样,对于孤儿大学生而言,他们获得一份收入的同时,更能获得具有专业背景的勤工助学的工作,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3.3积极沟通,激励孤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资助工作者在加强孤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应该定期组织见面,积极与他们沟通,还可以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让心理老师为孤儿大学生提供指导,督促他们多看一些感兴趣的心理学书籍,鼓励他们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掌握恰当的自身心理调适方法。另外,资助工作者应该教育学生摆脱“等需要”的思维定式,更不能将国家、社会、学校给予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也就是说,高校资助工作者对于孤儿大学生的心理輔导工作的目的,应该是让孤儿大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外界给予了他们帮助,心怀感激,并将感恩之情转化成动力。资助工作者也应该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总之,基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校孤儿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能够满足其缺失需要,例如能够在孤儿大学生经济方面给予帮助,为他们的日常开销提供保障,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资助工作对孤儿大学生群体的追求梦想,实现高级需要方面有着积极深刻的意义。资助工作者通过提供岗位各种方式,积极引导这类学生自立自强,并提供各种帮助,为他们逐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小萍.基于中国梦理念的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44- 47.
[2] 唐小燕.高校孤儿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5):149- 150.
[3] 鲍艳丹,王哲,郝艳君.孤儿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研究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0):234.
[4]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9),2016(5):149- 150.
[5]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摘要:高校孤儿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一直是高校资助的重点对象。高校应从人本主义需求层次理论入手,对孤儿大学生经济、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资助,为孤儿大学生学习、成长提供帮助。满足孤儿大学生合理需求,即缺失需要得到满足之外,高校还应该为孤儿大学生追求高层次需要加以扶持与引导,促进孤儿大学生在性格、人际、工作等方面有所提升,逐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成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孤儿大学生 马斯洛人本主义 需求层次 高校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它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概括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明确指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本文基于该理念对高校孤儿大学生资助工作展开研究。
1 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学高校孤儿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两类,一是缺失需求,一是生长需求。缺失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这些需求的共同点就是一旦需求满足,动机就会减弱,甚至不再有追求的动力,而是向生长需求上转移。生长需求主要包括审美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具有无限性,当需求的动机得到满足后,不是停止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而言,高校对孤儿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简单地围绕大学生经济方面的帮扶。高校虽
然必须要满足孤儿大学生合理的基本需要,但这并不代表着需要直接满足学生的物质欲望,而是要通过教育,使孤儿大学生能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身需要,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并使学生获得满足需要的各种能力,为自我实现奠定基础。
2 资助工作满足孤儿大学生缺失需要
缺失需要,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需要。
2.1健全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满足其合理生理需要
高校孤儿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贫困生的比例较高,为高校孤儿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合理的物质需求,一直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
对于高校孤儿大学生而言,学校可以设立更多的专项奖助学金,另外,在评选奖学金、助学金的时候,还可以向孤儿大学生略有倾斜。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该学校自从2012年开始,联系多家企业设立“大学生圆梦基金”等,专门用于资助孤儿大学生,为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保驾护航。[1]
2.2合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满足孤儿大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
高校在开展孤儿大学生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内心世界,加强对孤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孤儿大学生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当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心理问题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因此高校应给予孤儿大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心,帮助孤儿大学生远离挫折心理的困扰。以宿舍、班级、学院、学校为主体,建立“四位一体”的阶梯式疏导体系,从舍友、同学、到学院、学校老师、领导,让孤儿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帮助孤儿大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为解决孤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努力。[2]
资助工作者在开展这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除了需要积极与这类学生沟通之外,还应该大力督促各个社团、学生会开展集体活动,并针对性的鼓励孤儿大学生加入社团,促进孤儿大学生与其他专业优秀学生们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
2.3加强孤儿大学生的关怀工作,满足其尊重需要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例,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文件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要“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然而,一些资助工作者在执行文件的同时,没有关注到有些学生的自尊心,暴露了学生的隐私,导致一些学生因为不想向别人展示而难以获得有效的资助。[3]另外,有些资助活动变成了一种慈善活动,把受助学生,当作被施舍的对象,对外大肆宣扬。导致学生对资助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高校和当地企业尝试合作,让受资助的孤儿大学生优先为企业工作,即解决了孤儿大学生生活上的经济问题,又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青年大学生的力量,更可以帮助孤儿大学生树立自信心。
3 激发孤儿大学生追求高级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它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4]
马斯洛认为,人的高层次需要时一种潜在的能量,具有“似本能”的特性,与动物本能的强度相比,容易被压抑、控制、更改,甚至会消失。这就决定了资助工作者在满足孤儿大学生合理的低层次需要之后,更要关注到学生的精神境界,有效合理的激发学生们追求高层次的需要。[5]
3.1开展教育工作,激励孤儿大学生自立自强
经济自立是自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每年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以及社会、学校的资助金,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帮助孤儿大学生们完成学业,但是这类资助毕竟是有限的,也并不能保证每位孤儿大学生都能得到,或者能得到足够的资助。因此,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为孤儿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一方面需要积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努力积累生活费,一方面也能够为他们以后毕业求职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孤儿大学生在学校里工作,更有利于资助工作者能在学校中有效监控学生的生活状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方法指导及心理指导。
3.2开展学校帮扶工作,促进孤儿大学生追求梦想
高校内为孤儿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毕竟是有限的,仅仅在学校中为孤儿提供工作职位还远远不够。学校应该积极与社会有关单位联系,积极为孤儿大学生寻找工作机会。以西南大学为例,他们发扬创新精神,在全国首次开展“助学见习工程”活动,这个活动将“勤工助学”和大学生的见习联系到一起,利用校内有关石油行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设立大量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其中,他们每年在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选拔一批学生担任各类助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与能力,尤其是针对孤儿大学生,还会对他们进行专门的、长时间的、多元化的培训。这样,对于孤儿大学生而言,他们获得一份收入的同时,更能获得具有专业背景的勤工助学的工作,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3.3积极沟通,激励孤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资助工作者在加强孤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应该定期组织见面,积极与他们沟通,还可以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让心理老师为孤儿大学生提供指导,督促他们多看一些感兴趣的心理学书籍,鼓励他们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掌握恰当的自身心理调适方法。另外,资助工作者应该教育学生摆脱“等需要”的思维定式,更不能将国家、社会、学校给予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也就是说,高校资助工作者对于孤儿大学生的心理輔导工作的目的,应该是让孤儿大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外界给予了他们帮助,心怀感激,并将感恩之情转化成动力。资助工作者也应该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总之,基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校孤儿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能够满足其缺失需要,例如能够在孤儿大学生经济方面给予帮助,为他们的日常开销提供保障,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资助工作对孤儿大学生群体的追求梦想,实现高级需要方面有着积极深刻的意义。资助工作者通过提供岗位各种方式,积极引导这类学生自立自强,并提供各种帮助,为他们逐步提高自身竞争力,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小萍.基于中国梦理念的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44- 47.
[2] 唐小燕.高校孤儿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5):149- 150.
[3] 鲍艳丹,王哲,郝艳君.孤儿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研究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0):234.
[4]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9),2016(5):149- 150.
[5]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