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功性:越南的“卡帕”

    杨浪

    2015年5月下旬,我作为团长随“中国互联网意见领袖代表团”出访越南。头一天,接到越南《人民报》武梅煌副总编问我:“杨团长来过几次越南?”我踌躇一下,告诉他:“第三次,头一次是三十多年前没有护照过来的。”瞬间无话,不过此后越南同志与我之间有一种格外的坦诚和尊重。

    读到老段的照片纯熟偶然。当时我要求参观河内军事博物馆。瞻仰胡志明主席遗容的第二天,越南同志在原定日程之外,特地安排我们去了这家博物馆。馆内的展陈十分丰富:有关抗法战争、奠边府战役、抗美战争,直到1975年“胡志明战役”胜利的实物陈列和介绍,让我这个解放军昆明军区的老兵倍感亲切,在这里还看到了洪水将军的塑像,这可是唯一的获得过我军和越军军衔的将领。它也说明了中越之间历史形成的特殊关系。临走,在商品部发现了一组明信片,看了一眼,大惊!当即拿下。

    于是我知道了他,段功性,越南人民军的摄影师。当然,使我震惊的是他的照片。在车上,我一张一张地仔细看起来。第二天,我就在微博和微信上转发了一组手机翻拍的他的照片,我说:“这是绝不亚于美国人在战场另一端对同一战争的影像记录!”这组转发立即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

    最初使我震撼的是这几张照片,你看:敌人战地上一片狼藉,硝烟未散,敌人的尸体和M16步枪、弹夹、钢盔仍在被爆破后的工事边,眼前是人民军战士抱着AK47冲锋的身影。通过日文简单了解的说明,这是1971年的“9号公路战役”(见P130)。

    另一张的沙包筑垒方式显然是敌人的,散乱的尸体横陈,钢盔满地(至少可以数出四个钢盔),美式重机枪指向“我方”,画面上三个战士正冲上敌工事顶部,其中那个战士正在挥舞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旗帜。说明,这是1972年3月31日的广治战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地摄影!作为一个打过仗的老兵,看着这样的情景就会让人热血沸腾!(见P131)

    我坐不住了。“能不能见到这位摄影师?”我对陪同的越南同志说。

    要感谢越南同志对我的理解。5月24日,在胡志明市的一条小巷里,我们见到了拍摄这些照片的段功性同志。

    段功性,1943年生于越南北方,他皮肤白皙,身材瘦弱,已经银发飘飘。向军人一样,我们没用什么寒暄直接说起了战争和这些照片。1975年5月,越南军民攻下了西贡总统府,获得祖国南北统一。去年是纪念这场胜利40周年的日子,老段取出海防市刚刚寄给他的一份杂志,封面用的就是他的一幅照片。

    这张题为《行军途中》的照片令人过目不忘:这是“胡志明小道”,人民军战士正在崎岖山岭中攀援跋涉,湍急的瀑布泄流构成高光背景,战士们结绳互助攀爬陡坡的剪影雕塑般呈现(见P137)。

    这是老段1970年随部队从胡志明小道南下时随机抓拍的。话题就从他的摄影经历开始。

    老段1962年高中毕业参军,他先是在一所炮兵学校学习,毕业后来到海防附近一支岸防炮部队。那时候老段是业余摄影爱好者,偶尔拍一些部队生活,结果竟然在《人民军》报上发表了。这经历我也有,我知道这次发表对他人生的意义。不久,他就被调到《人民军》报社专门从事摄影报道。

    上世纪70年代初,正是越南战争处在胶着状态的时候。1968年越南人民发起的“春节攻势”在占领古都顺化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损失。随即,美军在越南大规模增兵,到70年代初美军在越南最高兵力达到了54万。那也是中国人民倾举国之力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的时候。

    1971年2月发生的“9号公路战役”,是一场双方精心准备投入重兵并且打破了局部战场平衡的重要战役。战前,种种迹象都表明敌人要发起一场大仗。老段就在战前被派往越军主力部队进行随同拍摄。

    1971年2月,美军和南越军队计划开始“兰山719行动”。企图切断越南人民武装的战略运输线“胡志明小道”,摧毁位于老挝境内的越南人民武装后方基地。为此敌军集结了一个步兵师、一个陆战队师、三个伞兵旅、一个装甲旅、一个别动团以及美军机步5师一共4万余人、700余辆坦克装甲车、400多门大口径火炮和1000余架各型飞机,计划以东西向进入老挝的9号公路为攻击轴线,分三路采用坦克装甲车突进和直升机机降的战术发起攻击。但是从进攻开始,敌人已经落入了越南人民武装的重重包围之中。在他们前面,人民军5个步兵师、2个地炮团、2个高炮团、3个坦克营和2个工兵团正张网以待。到战役结束的3月底,越南人民武装共歼敌3个旅(团)、4个装甲团、8个炮兵营,重创4个旅(团),歼敌2.1万余人,其中俘敌11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550多架,其中直升机500多架;击毁军车1100余辆,其中坦克装甲车520余辆,火炮110余门,击沉船艇40余艘,毁仓库25座,还缴获大量枪支、电台和弹药。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看,这都是一场彪炳史册的大战役。一面是掌握着绝对制空权和装备、火力、后勤、机动优势的敌军,另一面是充满了必胜意志,拥有地理优势和人民支援的越南人民和军队。从战役准备阶段,老段就随部队向南方集结,在他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密林中老挝南部少数民族群众骑着大象、背着背篓为部队输送物资的人民战争的奇特场景(见P138),更看到了一大批硝烟弥漫、枪声盈耳、重型装备横陈的战场图像。

    这一幅,被人民军炮火覆盖后的敌装甲防御阵地,从右至左历历可数的被击毁的火炮阵地、物资堆栈、铁丝网、核心阵地一片狼藉,画面中心,站在敌指挥车上戴软式军帽的战士正举枪向前方硝烟处压制射击,身旁的四个战士正在他的掩护下向阵地的另一面冲击!这是能听到AK47清脆枪声的照片,是一个战地摄影师勇敢和忠诚的记录(见P132)!

    不少进入战争区域的摄影师夸称自己是“战地记者”,尽管职业记者能够到达某个危险区域值得敬重,但那是否真正意义上的“战地”,所拍照片会毫无遗漏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过战场经历的评论者,我自会用影像中看到的摄影师的拍摄位置,做出我对影像价值的判断。

    著名的卡帕的《士兵之死》,显而易见,他是和牺牲的“士兵”处在同一冲击线上;记得我写过二战时期苏军少校卡列宁的照片,爆炸的炮弹烟尘在镜头前30米的范围里,一个士兵正在倒下。“足够好”与“足够近”,卡帕的遗言是拍摄者与被摄者一致的生命体验,是战场摄影审美价值的极致。

    一般情况下,追随部队冲击,进入刚刚被占领后的阵地,乃至在战火的间隙拍摄—这已经是战地摄影师敢于牺牲的职业精神的印证。在严格的摄影伦理的意义上,摄影者保持间离或许正是保持冷静的观察立场的必须呢。但是老段不仅是摄影师,他也是战士,他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只是,此刻他的武器是相机。

    这正是我愿意把老段称作“越南的卡帕”的道理。他的惊人在于,他经常不仅在散兵线上追随拍摄,而且在冲锋的队形里,甚至他还有倒着回头的拍摄!

    老段给我讲这张(见P133),9号公路战役期间,越军的坦克在冲击中被敌地雷炸伤,坦克左履带的硝烟正浓,伴随冲锋的战士立即超越坦克进行不间断冲击。按美军步坦协同战斗条令,此刻步兵应在坦克车体的掩护下观察战场动向;而越军的动作是扛着火箭筒冲上去掩护坦克并持续冲锋。此刻画面分明还显示出:老段的位置是在这个步坦攻击分队的前方,地雷瞬间后,他立即拍摄了身后的战士!

    再有这张《抢救战友》(见P136上图),B-52飞机对越军隐蔽地域轰炸后,老段被炸起的尘土完全掩埋,他拿着相机钻出泥土,眼前正是一个被炸伤的战士被战友抢救,目光中满是痛苦与仇恨。这是刚刚被轰炸后伤亡惨重的阵地,无法回击,只有一个战士可以拿起他的武器:相机;他拍下了不屈的意志,记录下复仇的精神。只有亲历者才会用那种异常的语调告诉我:“B-52飞机轰炸,没有预兆没有声音,而且一炸就是一片。”老段的家里,有B-52投下的“热带树”—一种地面侦听设备,我在前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的书里看到记载,在这里见到了实物。老段的影集里,有B-52高空列阵掠过的尾迹;更有在击落的B52残骸前自豪的女民兵的形象。那是拍下《抢救战友》两年之后的影像,没有什么比这更好地表达“复仇”的快感了。

    反应并捕捉被拍摄者的内在精神,这是每一个摄影师所追求的纪实摄影的真谛。老段是摄影战士,他用镜头记录着身边战友,也记录了他自己的心境。看看《故乡的喜讯》(见P135),这是B-52轰炸后的密林废墟中战士们在阅读家信时的喜悦;看看《老艄公》和《路边》(见P134),这种真切的人民与军队的情感关系,是流露在每一个微笑里的!即使拍摄敌人也是力透纸背,捕捉到的广治战役之后敌人俘虏的神情(见P136下图),那种人物与环境关系的交代以及人物情绪的对比都是传神之笔。

    我尤其要介绍这幅《广治的微笑》(见P139)。这是摄于1972年广治战役的一张在越南认知度极高的照片。广治战场紧靠越南北方的17度线,为了支持巴黎和谈斗争,也为了建立和巩固越南南方临时政府的首府,1972年3月31日越南人民军集结了5个师以上的主力部队从分界线以北一举南下攻占广治市。4月以后,美伪军在优势海空火力的支持下,倾力反攻。在广治城下敌我双方反复攻防,以致越军围绕广治形成战役规模的防御作战,广治城数易其手,美伪军的反复轰炸把厚重的城墙炸成一片片废墟。

    一场战斗的间隙,一直在战场上奔波拍摄的老段记录下这个情景:刚刚歇息下来的战士扛着火箭筒,架着六零炮在已成瓦砾的阵地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一场持续了半年广为世界关注的大战,当这张照片在《人民报》一版刊登以后,一支抱着必胜信念的军队的自信就印在了历史上。之后,敌军复占广治,许多读者在关心:那个留下了笑容的战士在哪里?由于部队更迭、牺牲很大,老段寻找无果,只能告诉读者,“他”找不到了,很可能牺牲了。但几十年之后,人们依然记得“他”。就在2014年,有奠边府一带的地方干部说,他还活着!那场战斗结束后,他负伤复员回到家乡,一直默默无闻地在故乡耕作劳动,而且过得很艰辛。老段听说,不顾七旬高龄,又去北方找到了他。

    老段的故事让我们唏嘘感叹。人民赢得了战争,战争也塑造了人民。30年时间,300万牺牲,这就是越南!

    老段对于中国人民当年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候我们穿的是中国的,吃的是中国的。说着,他拿起一只闹钟,蓝色表盘上一个小小的卫星还在走动。“啊,是上海闹钟厂生产的,这种闹钟我家也有!”一时间,几十年岁月穿越,又找到了“战友”的感觉。和闹钟一起,老段家里就是一个小小的战争陈列室,不光是满墙的照片,还有他当年使用过的器材,苏联的“基辅”相机,东德的胶卷,“当年我还用过中国生产的一次性的闪光灯,是夜间防空袭作战拍摄用的,但太少,不够用。” 老段说。不光闪光器材稀少,连胶卷也很少,他说一次战斗只发10个胶卷。 “10个?您就是用10个胶卷拍下这些镜头的?” 我惊呆了。“胶卷少,相机也缺少,很长时间,我只有一个‘基辅的标准镜头,后来才多了一个50毫米镜头。”他回答说。我不得不再一次对老段肃然起敬。

    而后,老段主动给我讲起了故事。

    “9号公路大捷”之后,为了第一时间把战场上的喜讯连同照片发回首都河内,按照命令,老段只身从越南中部的战场把胶卷送回总部。他六天六夜穿越战区,开始在“胡志明小道”上搭运输卡车,司机根本不拉他,自己蹦上车去,原来车上满是烈士的遗体。通过敌人空炮封锁区的两天里,他就与烈士的遗体一起。到了河内,领导们看到辉煌胜利的战场照片欣喜若狂,第二天,军队报纸和《人民报》就用几个整版发表了这些照片,署名全是一个作者:DOAN CONG TINH—段功性。

    和老段攀谈,我时时想起卡帕。卡帕是全世界摄影记者心中的一尊神。提起战地摄影,没有人不知道他的那段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卡帕最后也倒在了越南,那是1954年在越北法军的行军序列里。抗美战争结束后,老段因病转业来到胡志明市,30多年来,他上有老下有小,过得不轻松。但是他把照片留下来了,把战争中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战士们的形象记录下来了。那场战争以越南人民和全世界正义人民的胜利为结束,也给人类留下了对战争目的和意义的深刻思考。段功性的照片告诉我们,在战场的这一端有同样伟大的摄影家,与战场那一端的同行们一起,记录了历史。

    中国人民熟悉的武元甲大将在看到老段的摄影集《战争时刻》时百感交集,他亲自题字说老段不愧为艺术家、战士称号的人。我感到这些照片是在眨眼的一瞬间,是在这些拍摄者工作、讨论、前进取得新胜利的过程中拍摄的。这是一本无价的摄影集。

    告别时,我对老段说:“你是越南的卡帕,我会向中国同行介绍你。尽管晚了,但在中越间重温历史、‘管控冲突,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今天,也正是时候。” 我郑重地向老段致军礼,我们的队列条令都一样,他也回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军礼。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风廓线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研究

    罗琦史冰芸摘要:风廓线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可以显著避免来自地杂波的干扰,非常适用于气象领域。文章从系统整体设计、天线辐射模块方案、

  • 基于MATLAB 的信号时域采样及

    唐敏敏 张静摘要:频率混叠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特有的现象,发生频率混叠后,信号会分析出错误的结果。而采样过程中,由于频率不够高,采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