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探析

    陈云鹏+吴全圣

    [提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伴随物质生活条件的快速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加快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课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需要政府和农民自身共同努力,一起烹饪出食材好、工艺精、接地气的惠民文化大餐。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需求

    [作者简介]陈云鹏(1989—),男,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吴全圣(1979—),男,通讯作者,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礼仪文化传承与赣鄱乡村有序发展研究”(14SH09);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江西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与调查研究”(YG2012129);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江西农业文化遗产管护机制研究”(YG201313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江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LS1303);江西农业大学研究创新基金课题“江西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2014年)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难啃的硬骨头。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怎样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场硬仗。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树立新观念、确立新目标、采取新举措,形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正能量,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意义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自身独特的人格特点,也是农民良好精神状态的表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强烈,说明农村改革开放的程度也就越高。不断调动和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可以为广大农民兄弟在与全国人民一齐奔小康的路上,扬起精神和智力的风帆,为农民兄弟共圆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点燃文化明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搞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让农民富口袋,不断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更要让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进一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广大农民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到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去,广大农民认清自己的角色,从而完成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身份转换。

    (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关键

    有效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不仅能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兄弟摒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而且对清除农村地区遗留的封建思想和抵御自资本主义的消极价值观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当下,部分基层干部为了在自己任期内作出一番政绩,往往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工作上,倾情于招商做工程上,这样的工作思路,一方面使得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农民群众也在家乡经济的一轮又一轮的跃进发展中,切实享受到家乡发展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实惠。与此同时,因为当地干部忽视倾听普通村民的文化需求,缺乏对群众的人文关怀,让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道德缺失、思想动摇等现象。要帮助农民提高文化水平和人员素质,彻底告别不文明行为,建设新农村,争做新农民,认真倾听和努力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项躲不开,迈不过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取得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对广大农民文化需求满足的滞后,直接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容易造成农村群众口袋满满,但却脑袋空空的发展乱象,容易使农村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容易踏上农村发展道路的歧途。只有帮助农民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学习新理念,坚守好道德,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言行,精心设计扎根农村土壤,反映乡土人情,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有效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让农民精神上有期待,人格上受尊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在农村才能立得住,行得通,才能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才能谱写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华美新篇章。

    (三)农村和谐新家园建设的强行针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关注,积极破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随时代变化,人民群众产生的新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自身领导核心地位的一项重大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新布局在农村发展问题上的现实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而文化水平高,人员素质好的新型农民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顶梁柱。他们是农村追赶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农村治安环境、践行科技兴农的中坚力量。当前,随着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渐强烈并呈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性,只有切实满足和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造就出大量的文化高、技术强、善管理的现代化农民,向农民普及更多有关农业技术、市场管理、美德善举、进步观念,消除其情绪消沉、低迷、失落,知识文化上的落魄感,让农村刮起文明之风,各项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物质和精神双丰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持续发展。

    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特征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地域文化、收入水平、生活观念的不同都会让农民产生不尽相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影响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还与自己家乡的发展息息相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需求差异性、需求广阔性、需求可塑性、需求多样性等特点。

    (一)需求差异性

    人的精神需求少不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对其进行孕育,伴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大变革而起变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大背景下,农民对文化的追求与青睐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是因为区位不同、收入差距、理念差异、知识水平限制等催生了农民对各色内容和不同形式精神文化追捧的差异性。经济发展越快的乡村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丰富,知识水平越高和生活理念越先进的农民更加愿意把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到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质量提高上来,这也营造了农民在精神文化需求上形成比、学、赶、超的活泼发展局面。

    (二)需求可塑性

    物质需求是指人们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的占有,而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对意识形态层面的无形期盼。当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存在有无之争,只在质量的好坏。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大农民,其精神文化需求会受到来自居住环境、人际交往圈、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随之发生变化,有的会想着健康、高端的方向不断向上发展提升,有的有可能会步入低劣、消极的发展歧途。在追求文化满足自我文化需求的过程中,部分农民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路在何方,需要外部力量对其指点迷津。通过政府和大众媒体可以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从而帮助农民在追求文化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云开雾散,给自身的文化需求满足定准位,把好关。

    (三)需求多样化

    人作为需求的主体,在同一时间段或是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同时有多种需求。就一个相同的需求品类,不同的人对其的欣赏和感受也会不尽相同。当下农民不仅有牢固理想信念和提升思想道德的需求,保持身心健康的需求,还有学习文化知识和增进人际交往的需求,增强生活消遣性的需求,以及科学种田和自我全面发展等需求。娱乐消遣需求种类众多,层次分明,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高大上需求,也有唱响于大街小巷的市井文化需求,高雅文化已不再是有钱人专享,正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受众人群正在日益扩大。农民对文化消遣需求越来越注重其品质和理性,当然仍有部分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不健康,低趣味。农民因自身知识背景和收入水平的差异,面对同一文化品类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

    三、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和提高路径探寻

    (一)政府层面

    1.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的文化需求。各级政府要树立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守业人”观念,切实推进政府从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把加强与农民沟通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着重把握农民的思想变化,引导农民重视文化需求,走向高雅艺术。把中央对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政策、举措及时、细致、耐心的对农民做好宣讲,使农民真实的感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国家政策扶持的结果,自身文化增长和素质提高是科教兴国战略顺利推进的结果,让农民切实体验到城帮乡、工促农的发展场景,由此增强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足感,让其增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感和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信心。

    2.追加资金投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资格局。各级政府应追加发展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建立农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并适时的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作部分资金倾斜和政策优惠。按照政府级别,对富村与穷村,山区和平原、人多与人少以及少数民族区域出台相应的资金划拨标准。设立农村公共服务的配套资金,把钱重点用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电视通信村村通、乡村曲艺曲种保护上。

    3.完善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相应制度保障。密切乡村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联系,建立乡村学习城市,城市反哺乡村机制。把城市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信号源,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流动,倡导城市人民投资兴建农村文化设施,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发展公益事业,加快促成城乡文化一体化;农村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要签订文化建设责任状,积极争当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勤务兵。建立文化发展的绩效考核标准,把领导干部完成文化建设目标的好坏,作为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建立农村人才培和引进机制。用好政策去招进和留用思想觉悟高,业务本领强的青年人加入到文化建设和监管队伍中去。加强与各级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单位的接触与交流,鼓励有艺术特长的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村官选拔和公务员招录计划中给出农村文化建设人员的定向招录指标。

    (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层面

    1.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在农村设立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在乡镇设立文化站,在村开设活动室,选用专业的服务人员,对其进行绩效考核;积极设计和举办适合农民需求的文化活动。农村各级政府可定期举办剪纸贴画大赛、农民运动会、山歌乡曲大赛等接地气、迎人气的竞赛活动,让农民在活动中成为快乐人、增强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同时加强乡民邻里之间的交流。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戏曲表演者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积极帮助他们找寻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从而更好的保护当地传统文化。

    2.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各个自然村设立专门的图书室,省市图书馆定期送图书下乡,送文化下乡,保证农村老少群众让人能多读书,读好书。定期请省市专业演出团体为农村群众送去惠民文化大餐。邀请科研专家送科技下乡,教农民更好的科学种田,技术致富。进一步增加送电影下乡的频率,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观看到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供给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同时,要积极探寻农村文化帮扶,对农村文化的支持从“献血”向“造血”转移。

    (三)农民自身层面

    1.结合自身实际,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努力提高文化消费的效率,从有限的农闲时间里,合理安排一部分时间用于精神文化消费,要学会追求高雅文化,摒弃低俗文化;学习先进理念,抛弃落后观念;加强情感交流,杜绝功利交际;学会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收集和分享文化资源。善于利用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参与到“文化下乡”的各类活动当中,加强与文化专业人士的沟通与交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文化消费观。一个学习型、高雅型、智慧型文化消费观的树立是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农民不仅要在子女的教育问题秉承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不能在精神文化消费上,宠孩子饿自己,抱有孩子学文化就行,父母无文化也可的错误文化消费观。

    2.端正农民的思想态度。重视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熏陶。在自身平时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应时刻防范外国腐朽价值观的“和平演变”,坚定与低级、低俗文化划清界限,把让人情绪低迷,使人沉沦的腐朽文化坚决阻挡在外。始终保持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步调一致,为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农民要保持斗志充沛的精神状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新中国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开创、继承、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自真心的认知、认同、学习、热爱,从而让自己更好的沐浴在伟大祖国先进文化的春风里,让自己活出自信、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占家礼.合肥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和思考[D].合肥:安徽大学,2007.

    [2]许井同.现阶段农村群众文化现状及发展问題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6).

    [3]陈茜茜.浅论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J].今曰中国论坛,2013,(9).

    [4]江云永.关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2010,(9).

    [5]黄永林.重视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今日浙江,2006,(12).

    [6]傅佩蓉.浅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3,(14).

    [责任编辑:邵猷芬]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