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消费案件主导“3·15”二十余年
“3·15”已经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符号,见证了我国消费者由最初没有维权意识到消费维权意识的加强。
食品维权能够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进一步严于律己,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设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15”晚会在找出行业痼疾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发展。
“3·15”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还是我国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成长的记录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4年颁布实施后,消费者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权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个人的合法权利,更有利于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对市场消费环境的整顿。”
可以维权的渠道很多,媒体、消协、质量监督部门都是维权渠道,对于有广泛性的案例来讲,媒体这个渠道相对便捷。
企业良心生产,相关职能部门用心监管、执法,消费者才能放心消费。
食品消费案件主导“3·15”二十余年
“我这个电子测孕仪,只要站在我这个位置,左手捏着这个线头,右手捏着那个线头,就能测出是否怀孕。女同志一怀孕,体内有各种反应,引起各种电波震荡,电波震荡引起仪器上各种颜色电灯泡的闪亮,绿灯亮表示怀孕,红灯亮表示没有怀孕。”这是199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郭冬临、韩童生表演的小品《福音》中颇为经典的介绍,男人测试显示怀孕,女人测试,机器却发出“请注意倒车”的提示声,加上郭冬临开场那句“福音福音、利国利民”的广告语,让人们在稍显夸张的表演中认识到消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时至今日,“3·15”已经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符号,见证了我国消费者在维权方面由最初没有维权意识到消费维权意识的加强。通过3·15晚会,以及其他媒体对“3·15”的宣传,部分消费者知道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却不知道它的由来。
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逐渐增多,消费结构日趋复杂。由此衍生出诸多消费问题,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鉴于此,全世界第一个消费者组织1898年在美国成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60年宣告成立。之后数年,消费者运动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社会现象。
3月15日这个日期最早是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触目惊心的食品消费案件
有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消费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有:服装鞋帽类57620件,移动电话类47576件,电信类43604件,食品类34789件,销售类21189件。到了2011年,全国消费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商品服务有:服装鞋帽类53708件,移动电话类43810件,电信类41060件,食品类39082件,销售类30355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消费投诉量在一年之中增加4000余件,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食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很多消费者眼中,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已经成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代名词。纵观这二十多年的“3·15”晚会,食品企业的身影从未淡出公众的视线,作为和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消费品,食品消费一直被人们关注。食品维权能够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进一步严于律己,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设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部分桶装水桶及水源的内幕让人触目惊心,婴幼儿配方奶粉篡改保质期,危害婴幼儿健康。过期进口食品原料仍在公开售卖,被送到各大面包房。“包治百病”的保健品,骗光了老年消费者的血汗钱……伴随着“3·15”晚会的曝光,这些不为人知的黑暗浮出水面,显现出了食品生产企业及经销商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这是装血浆的瓶子,粉碎以后洗一下,就很干净了,之后就会做成纯净水的桶”。2002年“3·15”晚会的视频资料中,一位纯净水厂工作人员这样说道。之后主持人介绍,“废旧的塑料垃圾会产生乙二醇,乙二醇一旦氧化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叫做乙二醛的物质,一旦乙二醛浓度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我们的人体造成伤害”。
一位从事桶装水销售有3年时间的内幕知情人士在2002年“3·15”晚会上揭露了这样的内幕,“2年前,我无意中进了一家小水厂的生产车间,现场是相当脏的。小水厂所做的就是从过滤器里接一根皮管子,灌在纯净水桶里面,就当纯净水卖,灌在矿泉水桶里面,就当矿泉水卖,其实水质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厂房、设备、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他们都可以租过来。因为工人流动性比较大,这些老板是不会给工人办健康证的。”这一事件曝光后,在我国饮用水行业掀起轩然大波,也对当时饮用水行业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对饮用水行业的监管与整顿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由此可见,“3·15”晚会在找出行业痼疾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发展。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为食品安全敲响警钟。由此,公众对婴幼儿奶粉质量的关注热度就不曾降温。虽然公众的目光始终聚焦,但仍难抵挡部分企业的违规违法。在2014年“3·15”晚会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陈熙同表示,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现澳大利亚“澳妙可”婴幼儿配方奶粉篡改产品保质期。婴幼儿乳粉行业存在的问题虽然远不止此,但查看保质期却是消费者了解一款产品最直接最基本的途径。
同时曝光的还有杭州广琪贸易公司在大量销售过期进口食品原料,根据央视记者暗访到的信息:一间1500平米的仓库内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原料,每天都有货车从这里进进出出,将食品原料运到杭州及周边各大面包房。经过长期的卧底工作记者发现,广琪贸易公司的过期食品远不止这些。
不论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篡改保质期,还是贸易公司销售过期进口食品原料,都与“保质期”脱不了干系,当一家企业在保质期上“下功夫”时,不知该企业是在欺骗消费者,还是以企业信誉为赌注,自欺欺人。
养生、保健等字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保健品商家,都打出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欺骗老年消费者,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还有的商家大打亲情牌,哄着老人高兴,诱导老人消费。另外一些商家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还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这些“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很多老年消费者叫苦不迭,更有部分老年消费者深陷其中,难以自拔。2015年“3·15”晚会上“王大妈”的案例让人深思。
“手表能预防癌症、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心肺卫士能在休克时救命……”这些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内容,而是根植在王大妈脑海深处的保健法则。
这位72岁的王大妈,平时省吃俭用,为了健康,购买各种保健品多达30多个品种,投资近40万元。那么这天价“神药”到底有着怎样神奇的疗效呢?经查看,这些所谓的“神药”大都没有任何批准文号,来路不明。但王大妈对药效却深信不疑。
此事件一经曝光,对于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调查迅速展开,各种不符合规定的营销手段、各种虚假、夸大的宣传充斥着保健品行业,一时间,这个曾经“高大上”的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相关职能部门也加大了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保健品市场乱象在此次曝光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消费者维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15”晚会也在时刻关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食品消费方面。酒业、饮料业、速冻食品业、休闲食品业、乳业等行业都被“3·15”晚会所关注,为我们的食品安全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成长
“在消费维权领域里,消费者的推动力量太大了。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享受到的消费保障都是一些消费者用一根筋的精神撬动的。很多消费利益和消费者执着地追问是分不开的,甚至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一些消费者遭受的惨痛经历唤起的。”2008年“维权路上——寻找最有影响力的3·15人物”的导演张越如是说道。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成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我国消费者处于消费意识的初步觉醒阶段,关注点常常放在简单的日常消费品上。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后,消费者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权益有了更深的认识,维权范围也有所扩大。
到了1996年,人们把目光放在安全消费上,“卡式炉毁容案”让不少消费者为之震撼,也为受害少女的遭遇叹息。该案件在1997年“3·15”晚会上也做了追踪报道,在判决书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十万元精神赔偿”字样。这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首次精神赔偿,也是我国消费者维权活动进步的标志之一。
时至今日,依法治国深入人心,法律也是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的重要武器。人们已经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以便在消费后的维权中掌握充足的证据。
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武高汉曾表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表现在数量增加,投诉的人越来越多,说明消费者受到侵害以后,主动维权的意识在提高。消费者的投诉也从物化商品向非物化商品转化。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个人的合法权利,更有利于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对市场消费环境的整顿。”
因此,消费者从物质索赔走向精神索赔,再走向尊严索赔。从维护自身利益,成长为维护消费群体的利益。几十年来,消费者索赔的变化,也是维权意识的变化。
消费维权须依法
也有消费者表示,每年一次的3·15晚会固然能够公布一些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但是对于庞大的市场来讲,不过是杯水车薪,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其实消费者只要有维权意识,天天都是“3·15”。记者也为消费者总结了一些维权方法。
在购买食品过程中,需要消费者尽可能要求销售者出具发票、收据或其他书面的证明材料,同时要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维权。一家超市负责人表示,超市里经常有特价商品,其中有些特价商品是仅针对会员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应注意辨别,不要结账时才发觉有误。另外有少部分食品类特价商品可能临近保质期,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保质期届满日。还有些包装不透明、有两层封口的食品或饮料,例如酸奶,一定要仔细检查内包装是否完好。
在购买食品后发现问题,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证据。在与厂家或者商家交涉时,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很多消费者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在与对方交涉的时候做了很多责任不明的表述,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认可,这可能会导致您在维权时遇到阻碍。
再一个就是索赔问题,消费者的索赔应依法有序,就消费的问题而解决消费的问题,不宜采取过激的维权方式。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消费者协会,行政部门等。在与商家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也可以拨打12315电话,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有业内人士表示,可以维权的渠道很多,媒体、消协、质量监督部门都是维权渠道,对于有广泛性的案例来讲,媒体这个渠道相对便捷。
如今网上购物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从2014年3月15日起针对网上购物,商品不符合自己需求,买家可以在签收日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无理由退换货的前提是该商品未被拆封。
企业良心 政府用心 消费者放心
每到3月15日前夕,很多企业会做出承诺,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对产品质量的承诺,更是对企业信誉的承诺。但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坐立不安,甚至主动出击,讨好消费者,各种促销让利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看花了眼。让人不禁想到那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至理名言。所以,消费者在依法维权的同时,也要擦亮双眼,防止被商家蒙蔽,理性看待这些企业的“3·15秀”。
“3·15”是消费者维权的盛宴。这场盛宴给相关企业敲响警钟的同时,也给消费者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消费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消费中的重头戏,食品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成了食品消费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食以安为先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到实处。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罚更加严厉,这从中央提出的“四个最严”中不难看出。其中“3·15”这个维权符号功不可没,在食品企业的发展、食品市场的监督、食品环境的净化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在“3·15”的影响下,市场秩序良好、产品质量过硬、商家服务优良,这也就省去了消费者费心维权的举动。由此可见,企业良心生产,相关职能部门用心监管、执法,市场环境得到净化,老百姓才能放心消费。
食品维权能够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进一步严于律己,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设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15”晚会在找出行业痼疾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发展。
“3·15”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还是我国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成长的记录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4年颁布实施后,消费者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权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个人的合法权利,更有利于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对市场消费环境的整顿。”
可以维权的渠道很多,媒体、消协、质量监督部门都是维权渠道,对于有广泛性的案例来讲,媒体这个渠道相对便捷。
企业良心生产,相关职能部门用心监管、执法,消费者才能放心消费。
食品消费案件主导“3·15”二十余年
“我这个电子测孕仪,只要站在我这个位置,左手捏着这个线头,右手捏着那个线头,就能测出是否怀孕。女同志一怀孕,体内有各种反应,引起各种电波震荡,电波震荡引起仪器上各种颜色电灯泡的闪亮,绿灯亮表示怀孕,红灯亮表示没有怀孕。”这是199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郭冬临、韩童生表演的小品《福音》中颇为经典的介绍,男人测试显示怀孕,女人测试,机器却发出“请注意倒车”的提示声,加上郭冬临开场那句“福音福音、利国利民”的广告语,让人们在稍显夸张的表演中认识到消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时至今日,“3·15”已经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符号,见证了我国消费者在维权方面由最初没有维权意识到消费维权意识的加强。通过3·15晚会,以及其他媒体对“3·15”的宣传,部分消费者知道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却不知道它的由来。
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逐渐增多,消费结构日趋复杂。由此衍生出诸多消费问题,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鉴于此,全世界第一个消费者组织1898年在美国成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60年宣告成立。之后数年,消费者运动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社会现象。
3月15日这个日期最早是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触目惊心的食品消费案件
有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消费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有:服装鞋帽类57620件,移动电话类47576件,电信类43604件,食品类34789件,销售类21189件。到了2011年,全国消费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商品服务有:服装鞋帽类53708件,移动电话类43810件,电信类41060件,食品类39082件,销售类30355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消费投诉量在一年之中增加4000余件,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食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很多消费者眼中,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已经成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代名词。纵观这二十多年的“3·15”晚会,食品企业的身影从未淡出公众的视线,作为和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消费品,食品消费一直被人们关注。食品维权能够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进一步严于律己,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设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部分桶装水桶及水源的内幕让人触目惊心,婴幼儿配方奶粉篡改保质期,危害婴幼儿健康。过期进口食品原料仍在公开售卖,被送到各大面包房。“包治百病”的保健品,骗光了老年消费者的血汗钱……伴随着“3·15”晚会的曝光,这些不为人知的黑暗浮出水面,显现出了食品生产企业及经销商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这是装血浆的瓶子,粉碎以后洗一下,就很干净了,之后就会做成纯净水的桶”。2002年“3·15”晚会的视频资料中,一位纯净水厂工作人员这样说道。之后主持人介绍,“废旧的塑料垃圾会产生乙二醇,乙二醇一旦氧化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叫做乙二醛的物质,一旦乙二醛浓度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我们的人体造成伤害”。
一位从事桶装水销售有3年时间的内幕知情人士在2002年“3·15”晚会上揭露了这样的内幕,“2年前,我无意中进了一家小水厂的生产车间,现场是相当脏的。小水厂所做的就是从过滤器里接一根皮管子,灌在纯净水桶里面,就当纯净水卖,灌在矿泉水桶里面,就当矿泉水卖,其实水质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厂房、设备、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他们都可以租过来。因为工人流动性比较大,这些老板是不会给工人办健康证的。”这一事件曝光后,在我国饮用水行业掀起轩然大波,也对当时饮用水行业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对饮用水行业的监管与整顿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由此可见,“3·15”晚会在找出行业痼疾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发展。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为食品安全敲响警钟。由此,公众对婴幼儿奶粉质量的关注热度就不曾降温。虽然公众的目光始终聚焦,但仍难抵挡部分企业的违规违法。在2014年“3·15”晚会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陈熙同表示,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现澳大利亚“澳妙可”婴幼儿配方奶粉篡改产品保质期。婴幼儿乳粉行业存在的问题虽然远不止此,但查看保质期却是消费者了解一款产品最直接最基本的途径。
同时曝光的还有杭州广琪贸易公司在大量销售过期进口食品原料,根据央视记者暗访到的信息:一间1500平米的仓库内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原料,每天都有货车从这里进进出出,将食品原料运到杭州及周边各大面包房。经过长期的卧底工作记者发现,广琪贸易公司的过期食品远不止这些。
不论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篡改保质期,还是贸易公司销售过期进口食品原料,都与“保质期”脱不了干系,当一家企业在保质期上“下功夫”时,不知该企业是在欺骗消费者,还是以企业信誉为赌注,自欺欺人。
养生、保健等字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保健品商家,都打出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欺骗老年消费者,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还有的商家大打亲情牌,哄着老人高兴,诱导老人消费。另外一些商家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还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这些“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很多老年消费者叫苦不迭,更有部分老年消费者深陷其中,难以自拔。2015年“3·15”晚会上“王大妈”的案例让人深思。
“手表能预防癌症、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心肺卫士能在休克时救命……”这些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内容,而是根植在王大妈脑海深处的保健法则。
这位72岁的王大妈,平时省吃俭用,为了健康,购买各种保健品多达30多个品种,投资近40万元。那么这天价“神药”到底有着怎样神奇的疗效呢?经查看,这些所谓的“神药”大都没有任何批准文号,来路不明。但王大妈对药效却深信不疑。
此事件一经曝光,对于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调查迅速展开,各种不符合规定的营销手段、各种虚假、夸大的宣传充斥着保健品行业,一时间,这个曾经“高大上”的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相关职能部门也加大了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保健品市场乱象在此次曝光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消费者维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3·15”晚会也在时刻关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食品消费方面。酒业、饮料业、速冻食品业、休闲食品业、乳业等行业都被“3·15”晚会所关注,为我们的食品安全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成长
“在消费维权领域里,消费者的推动力量太大了。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享受到的消费保障都是一些消费者用一根筋的精神撬动的。很多消费利益和消费者执着地追问是分不开的,甚至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一些消费者遭受的惨痛经历唤起的。”2008年“维权路上——寻找最有影响力的3·15人物”的导演张越如是说道。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成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我国消费者处于消费意识的初步觉醒阶段,关注点常常放在简单的日常消费品上。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后,消费者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权益有了更深的认识,维权范围也有所扩大。
到了1996年,人们把目光放在安全消费上,“卡式炉毁容案”让不少消费者为之震撼,也为受害少女的遭遇叹息。该案件在1997年“3·15”晚会上也做了追踪报道,在判决书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十万元精神赔偿”字样。这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首次精神赔偿,也是我国消费者维权活动进步的标志之一。
时至今日,依法治国深入人心,法律也是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的重要武器。人们已经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以便在消费后的维权中掌握充足的证据。
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武高汉曾表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表现在数量增加,投诉的人越来越多,说明消费者受到侵害以后,主动维权的意识在提高。消费者的投诉也从物化商品向非物化商品转化。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个人的合法权利,更有利于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对市场消费环境的整顿。”
因此,消费者从物质索赔走向精神索赔,再走向尊严索赔。从维护自身利益,成长为维护消费群体的利益。几十年来,消费者索赔的变化,也是维权意识的变化。
消费维权须依法
也有消费者表示,每年一次的3·15晚会固然能够公布一些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但是对于庞大的市场来讲,不过是杯水车薪,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其实消费者只要有维权意识,天天都是“3·15”。记者也为消费者总结了一些维权方法。
在购买食品过程中,需要消费者尽可能要求销售者出具发票、收据或其他书面的证明材料,同时要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维权。一家超市负责人表示,超市里经常有特价商品,其中有些特价商品是仅针对会员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应注意辨别,不要结账时才发觉有误。另外有少部分食品类特价商品可能临近保质期,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保质期届满日。还有些包装不透明、有两层封口的食品或饮料,例如酸奶,一定要仔细检查内包装是否完好。
在购买食品后发现问题,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证据。在与厂家或者商家交涉时,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很多消费者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在与对方交涉的时候做了很多责任不明的表述,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认可,这可能会导致您在维权时遇到阻碍。
再一个就是索赔问题,消费者的索赔应依法有序,就消费的问题而解决消费的问题,不宜采取过激的维权方式。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消费者协会,行政部门等。在与商家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也可以拨打12315电话,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有业内人士表示,可以维权的渠道很多,媒体、消协、质量监督部门都是维权渠道,对于有广泛性的案例来讲,媒体这个渠道相对便捷。
如今网上购物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从2014年3月15日起针对网上购物,商品不符合自己需求,买家可以在签收日起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无理由退换货的前提是该商品未被拆封。
企业良心 政府用心 消费者放心
每到3月15日前夕,很多企业会做出承诺,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对产品质量的承诺,更是对企业信誉的承诺。但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坐立不安,甚至主动出击,讨好消费者,各种促销让利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看花了眼。让人不禁想到那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至理名言。所以,消费者在依法维权的同时,也要擦亮双眼,防止被商家蒙蔽,理性看待这些企业的“3·15秀”。
“3·15”是消费者维权的盛宴。这场盛宴给相关企业敲响警钟的同时,也给消费者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消费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消费中的重头戏,食品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成了食品消费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食以安为先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到实处。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罚更加严厉,这从中央提出的“四个最严”中不难看出。其中“3·15”这个维权符号功不可没,在食品企业的发展、食品市场的监督、食品环境的净化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在“3·15”的影响下,市场秩序良好、产品质量过硬、商家服务优良,这也就省去了消费者费心维权的举动。由此可见,企业良心生产,相关职能部门用心监管、执法,市场环境得到净化,老百姓才能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