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任“巡台御史”——大兴黄叔璥(上)
据中国新闻社驻台北记者报道,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六日,台湾当局首次主办的大型监察档案展在台北开幕,在约百件展品中,“巡台御史”的奏折等珍贵史料受到格外关注。看到这条消息,笔者不由想到从北京走出来的“巡台御史”——“大兴黄叔璥”。
黄叔璥何许人?说到他,今人多引用连横《台湾通史》中关于黄叔璥的记述。此只百余字,即:“黄叔璥,字玉圃,顺天大兴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京秩。六十一年,始设巡视台湾御史,满汉各一员,廷议以叔璥廉明,与吴达礼同膺是命。达礼正红旗人也。既至,安集流亡,博采舆论,多所建设。著《赤嵌笔谈》、《番俗六考》,志台湾者取资焉。”(见《台湾通史》下册)也就是说,黄叔璥是清代派往台湾巡察的第一任御史,而“大兴黄叔璥”则是他自己在撰文时落款常用。
黄叔璥其人
虽说有关黄叔璥的研究很少,但由于他本人的著作以及清政府官文书等相关档案史料的存世,使得他人生主要脉络尤其作为第一任“巡台御史”的经历,还是清晰可见的。
黄叔璥生于北京,卒于北京,但其生卒年不详。今人众说纷纭,考据尚无定论,福建学者林庆元和台湾学者黄武智都推算,黄叔璥生卒年份大致在一六八二年至一七五八年。即黄叔璥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宦海沉浮中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一七〇九年(康熙四十八年),黄叔璥与其兄黄叔琬同登殿试金榜,被赐乙丑科进士出身,分别为第二甲第十二名、第二十七名,加之其长兄黄叔琳早在二十岁时(一六九一年)就考中辛未科进士为第一甲第三名(探花),他们三兄弟被誉为“一门三进士”。此外,其兄弟黄叔琪、黄叔瑄先后在一七〇五年和一七一三年中举,他们一家又被誉为 “五子登科”。
一七一五年,黄叔璥擢升御史,曾任巡城御史,专职巡视京城东城。御史一职自秦代即有,属监察性质,位不高但权很重。
一七一八年,黄叔璥出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一七二一年年初,台湾岛内发生著名的 “朱一贵起义”。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参与、附和者达三十万人,占全岛人口的一半,主因“是台湾地方官平日但知肥己,刻剥小民,激变人心,聚众叛逆。”(见《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五)因此,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对台湾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及信息的沟通,开始建立“满汉监察御史巡察台湾”制度、设置“巡台御史”一职,由都察院请旨派遣满族、汉族御史各一名,驻台湾府城,任期一年。一七二二年三月八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康熙皇帝钦定吴达礼(满族,本姓爱新觉罗,满洲正红旗人。因先后参与平定吴三桂、噶爾丹而两次被加封官职。雍正在位时曾被委以要职)、黄叔璥(汉族,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同为首任“巡台御史”。同月十二日,康熙帝召见吴、黄二人,当面授以治台旨意,并授“中宪大夫”(四品),借此强调对首任“巡台御史”的重视。
同年四月六日,吴达礼、黄叔璥从京城出发,经过百日长途跋涉,七月中旬抵台。期间,黄叔璥边巡行台湾边写作所历,甚至深入山区采风、走访原住民族部落,其辛苦尽职可想而知。他把这段经历写入《台海使槎录》并署名“绣衣使者黄叔璥”,为其短暂的“巡台御史”生涯留下了丰富的纪实。
一七二三年,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继位,吴、黄二人奉命留台延任一年,一七二四年,二人任满返京。
一七二四年,黄叔璥由台湾返京路过杭州探望长兄、刚刚走马上任浙江巡抚的黄叔琳,因被诬告家人与店铺争斗致死人命而被罢官。雍正皇帝谕旨审问黄叔琳、黄叔璥兄弟。一七二五年,黄叔璥在浙江冤案结案,奉旨回到北京,“闲居大兴”。
一七三六年(乾隆元年),黄叔璥被起用,派往河南,先后在开归道、粮储驿盐道任职。河南巡抚尹会一评价他的这位属下是“其行己静以廉,其待人恭以恕,其主政简以清。”(见《北学篇》卷四)
一七四〇年,黄叔璥因母丧而“在家丁忧”,期间完成《中州金石考》的编撰。
一七四三年,黄叔璥被补授江南常镇扬信道,一七四七年病于任所而告假,一七四八年进京觐见后复官,一七五一年退休(“加一级致仕”), 因此《四库全书》有关黄叔璥的简介中写道“官至常镇扬信道”。退休后,编撰《国朝御史题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