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探寻
戚芳妮
摘要:当今中国正面临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初期雨水污染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多种水问题。“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现状,结合佛山市环境特点,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技术,并对佛山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提出了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景观设计
1.海绵城市定义与背景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意义是雨水将由直接外排的传统模式向就地滞洪蓄水转变,城市规划建设将利用透水铺装、渗沟洼地、植被土壤、湿地水体、回灌井渠等要素,弥补自然水循环过程,将雨水分散滞留、逐步净化、缓慢吸收,增加城市对暴雨的抗压能力,并利用自然降水修复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营造城市多功能生态空间系统。
2.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一)德国
德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德国主要强调“排水量零增长”,对新建或者改建开发区,要求开发后的降雨径流量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方面:
①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如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
②雨水截污和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城市其他地面采用可渗透铺装,以减小径流:
③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
(二)美国
美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城市雨水管理总体上经历了排放、水量控制、水质控制、生态保护等阶段。美国国会积极立法保障雨水的调蓄及利用,主要采用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方法与技术。对新开发区和改建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改建或新建开发区的雨水下泄量不得超过开发前的水平,并且滞洪设施的最低容量均能控制五年一遇的暴雨径流,即为强制执行“就地滞留蓄洪水”。
(三)日本
日本的海绵城市建设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由于水资源较缺乏,政府十分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国家将透水地面、渗塘及雨水渗沟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部分,要求在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区必须设计雨水就地下渗设施:降低操场、绿地、公园等空地的地面高程: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等等。
3.海绵城市建设原理与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2。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海绵城市的学术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俞孔坚和李迪华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3一书中最早将“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其主要原理和技术流程如下所示:
渗: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使雨后的地表径流的外排量降低:
滞: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之草狗、绿地滞留设施等,让雨水在场地内多停留,延缓雨水外排:
蓄:保护、回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系、实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
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用:遵循“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
排: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扩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回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
4.佛山海绵城市开发模式
(1)建设模式应与佛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成果及件相衔接,制定园林绿化指标体系制定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目标,明确城市总绿地率、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合理选择适合佛山市种植的常用植物品种:
(2)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与之相辅的法律法规,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监督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及审核相关达标工作;
(3)相关部门应借鉴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低影响开发相关园林绿化设计与工程经验,并结合佛山市气候特点、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共谋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4)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国内外试点城市以及与佛山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地区与现场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并与所在地的管养部门进行交流、沟通、洽谈:
(5)佛山绿地系统分类应从佛山自身的环境特点出发,优先考虑及重点建设与城市水系、滨河景观相关的绿地,针对不同的绿地采取相适应的海绵措施:
(6)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选择适合佛山市种植的常用植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