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香化学成分和遗传多样性探析
梁林源 甘超胜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亲自到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近年来我们本地国家白木香化学成分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木香;化学成分;遗传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7-0052-02一、我们国家白木香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
我们国家白木香的化學成分可分为三大类:芳香成分,倍半萜烯和2-苯乙基酮。挥发油含有茴香酸,苄基丙酮和甲氧基芳香等成分,不同的白色甜味酒精,脱氧白木香醇,α,β-呋喃,呋喃等倍半萜类化合物。乙醇提取物含有2-(2-苯基乙基)酮衍生物。
有关学者使用硅胶柱,如氧化铝柱层析和薄层色谱分离法,得到白木香醛醇、沉香螺旋醇、白木香酸和沉香螺旋醛、沉香呋喃倍半萜白木香、去氢白木香醇、异白木香醇、对甲氧基苄基丙酮、苄基丙酮、茴香酸和β-沉香呋喃。还有的学者使用GC-MS方法,从沉香挥发油中分离出呋喃液和其他化合物。还有的国外学者从我们本地国家的甲醇提取物中获得四种新的2-(2-苯乙基)酮化合物。二、我们本地国家白木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研究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本土的白木野生资源,我国许多植物学家在我国本土的白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分为三个方面:表型水平多样性,细胞水平多样性和分子水平多样性。
(一)表型水平多样性
植物科研工作者对9个种群的174个样本的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柄,叶长与茎比,叶脉,株高,胸径,冠宽和叶质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之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多样性是广泛的,群体内的多样性大于种群之间的差异。在分析表型性状与地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对表型性状影响较大的地理因素是根据不同种群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变异的主要因素是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和千粒重。
(二)细胞学水平多样性
植物科学家分析发现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为2n=2x=10m+4sm+4st,染色体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其中小叶型为相对原始的组。使用改进的BSG方法和传统的平板法,申彦晶等研究3个种群的染色体核型和giemsac-zonal型,发现3个种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K(2n)=2x=16=6m+6sm+4st,染色体长度公式为2n=16=4L+4M2+6M1+2S,为“2B”型,具有较高的错位和相对进化状态。种群间核型不同,但差异不显着。根据三个种群c波段的分布,数量和类型多态性,初步鉴定了白木种群。
(三)分子水平多样性
通过等位酶分析,黄崇才研究了黄芪的遗传多样性,发现5个氧化酶等位基因,其中4个为多态性,多态性水平为80%。同时发现不同基因位点间的基因频率存在差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邹枚伶等和申彦晶等建立并优化了实验方法,分别对模板及引物。底物反应酶等反应体系进行扩增筛选优化等方法吗,包括模板DNA,Mg2+,dNTP,引物和Taq酶剂量。
赵翱等根据引物用量,反应时间,样本浓度进行筛选,Rakara Taq酶,ExTaq酶,Toyobo公司KOD酶和底物聚合酶比较实验,适用于银染反应体系的白色组合优化标记。牛先利等,沉燕静等,对奥地利rDNA的ITS区PCR产物进行了测序和分析,以研究遗传多样性,遗传关系。不同种群的禾本科植物的分子鉴定ITS序列分析表明,9个种群中有6个变异位点。
申彦晶等用7个ISSR引物扩增出80个DNA条带,其中47条为多态性。发现ISSR引物中的-8可用于区分9个种群,因此-8可用于9个种群的指纹图谱分析。使用分子标记方法对三种群体进行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现有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处于濒危或衰退的状态,且合理,818个条带扩增了光谱,包括567个多态性条带,分析了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现有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低,处于衰退状态,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