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古建趣谈
王铭珍
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已有近600年的沧桑。我作为一名久居京城的老人,亲闻、亲历、亲为的“中轴线”故事多多,在此叙述一二。
北京中轴线上有多少古代建筑呢?
梁思成先生说过:“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门直插进城,一线引直,通过整个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鼓楼、钟楼,在景山颠上看得最为清楚。”按照他界定的范围,中轴线共有古建筑41座。由北向南依次是:钟楼、鼓楼、万宁桥、地安门、景山北中门、寿皇殿、大戟门、寿皇门、寿皇牌楼、景山万春亭、景山绮望楼、景山万岁门、景山北上门、紫禁城殿神武门、顺贞门、承光门、钦安殿、天一门、坤宁门、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乾清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太和门、内金水桥、午门、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中华门、正阳门、正阳门箭楼、正阳桥、正阳桥牌楼、天桥、永定门、永定门箭楼、永定门桥。
近几十年来,因为城市发展,有6处古建被拆除:地安门、景山北上门、中华门、正阳桥、天桥、永定门箭楼。今永安门和永定门桥是拆除后又重建的。实际尚存古建35座。
北京皇城正门是天安门,落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称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史》记载:“天顺元年(1457)七月丙寅夜,承天门灾”,被焚毁。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易名为天安门,寓意“天赐平安”。以后又经数次重修。通高34.57米。天安门在北京皇城四门中是最高的,半个世纪前在长安街上也是最高的。
紫禁城正门是午门,始建于永乐朝。因其在南北中轴线正南向阳,位当子午而得名。城楼由正楼、垛楼、阙楼组成。正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示“九五之尊”。通高37.95米。《明史》记载: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午门被焚毁,殃及前三殿和文武二楼。皇帝命大学士严嵩负责清理火场及复建。《见闻录》记载:为清理火场,“营军三万人打扫火焦,寅入酉出,起小车五千辆。万岁曾问三次,嫌火焦不见扫完。”
在禁城宫殿中,太和殿最高,通高35.5米。明代初建时称奉天殿。永乐十九年四月甲辰(1421年5月9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即今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火灾。因其时三大殿刚刚落成,正式迁都北京启用才四个月,朱棣十分恐惧,当天就到太庙和社稷坛祭祀。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宮殿,重檐庑殿屋顶正脊上有一对巨大的龙吻,四面边脊上各有10只琉璃吻嘼。金殿宝座上方有雕着蟠龙衔珠的藻井。在太和殿的丹陛上还有两个巨大的铜缸,宫内共有大小铜缸308口,用于贮水,也是为了防火。
中轴线上的古代建筑,大多木质结构,防火性能不佳,差不多都曾被焚于火。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1680年1月4日)太和殿火灾,“丑时(凌晨1-3时)火自西膳房起,延烧后右门、中右门、西斜廊,寅时(凌晨3-5时)至正殿,复及东斜廊、中左门,至已时(9-11时)火熄”。火灾是御膳房六位烧火的太监用火不慎所致。康熙说将六名太监处以绞刑。康熙三十四年(1395)重修太和殿,拆去东西斜廊,加设防火隔墙,并将太和殿东西两侧的明廊改成了用防火墙保护的侧室,使之从9间改成11间,以加强防火。
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4米,是后寝最高大的宫殿。这里是明代至清初皇帝居住御朝的地方。《东华录》记载:“清嘉庆二年冬十月丙辰(1797年12月8日),乾清宫、交泰殿灾。”火灾是从炭火盆里倒出来的余烬复燃,引燃了楠木隔断墙,继而燃烧了两座宫殿。太上皇乾隆命刑部对责任人处以死刑,还严厉处罚了十多名有责任的官员和太监。
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是景山顶上的万春亭。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皇宫的屏障,为南北轴线的定位点和中心点,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选择人居最佳环境的科学典范。它是市中心区南北中轴线上面积最大、历史最久的宫苑园林,海拔94.2米,相对高度45.7米。山上万春亭高17.4米,在古代是城市中心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万春亭是观赏古都风貌和鸟瞰紫禁城的最佳场所,最受历代帝王、后妃青睐。
历史上,景山曾被视为镇山,万春亭内供奉的毗卢遮那佛,是城中位置最高的大佛,使命是护祐皇家和市民平安。
中轴线上的古代建筑有六高:除万春亭最高以外,禁城宫殿中太和殿最高,禁城四门中午门最高,皇城四门中天安门最高,内城九门中正阳门最高,外城七门中永定门最高。这表明古人对城市规划中轴线建筑布局的重视。建筑高大,宏伟壮观,虽是好事,但因多为木质结构,屋大招风,易招雷火。
为了防火,中轴线上还有多处防火性能极佳的建筑,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亮点。
早年在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有一座城门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后叫中华门。门为砖石琉璃建筑,屋顶、屋檐、斗拱都是琉璃瓦制做。只有三个门洞,门额是用白色大理石雕琢的。门内左右侧,各有一排500米长的千步廊。门外左右侧也有廊房。《明史》称:“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癸已,正阳门内西廊火,燔武功坊。”大明门安然无恙。
在紫禁城御花园钦安殿前,有一座奇特的用石头和青砖、琉璃瓦筑成的殿门,叫天一门,取天一生水之意,谓可防火。单洞券门是实体青砖砌筑的,黄琉璃瓦歇山顶,檐而是用绿色琉璃制成的椽、枋、斗拱,全然不采用木质。钦安殿内供奉玄武大帝,充当宫中火神之天职。皇宫发生大火,皇家都要至此祭祀。据说大火发生时,玄武大帝曾走出神殿,站在丹陛之上,一挥大火就灭了。至今台阶上尚有两个风化了的痕迹,老太监说是玄武神指挥灭火时留下的脚印。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放火烧宫,紫禁城一片火海,惟钦安殿安然无恙,只因天一门是不燃建筑,钦安殿后的顺真门也是砖石琉璃砌筑,对钦安殿起到隔绝火势的作用。
景山公园北山坡下方有一组建筑群,称寿皇殿,是明清两代皇家举办丧葬仪式和供奉帝后御容的殿堂,城池东西宽141.16米,南北深150.58米,内外双重围墙,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城池。宫墙正面建有五座砖城门的寿皇门,非常气派。正中为三座相连的琉璃砖城门,彩色的琉璃斗拱,仿木结构,琉璃瓦件制作精巧。中间大门是皇帝的御道,两边侧门供后妃和文武大臣通行,东西两边还各设一座琉璃瓦件的随墙便门。殿门仿照太庙的规格和布局。
太庙的庙门也是用砖石琉璃砌筑而成的。彩色的琉璃斗拱和额枋,都是不燃的,制做精巧。新中国成立后,寿皇殿划归北京市少年宫,太庙划归劳动人民文化宫。“文革”期间,劳动人民文化宫“突出政治”,在太庙门内搭建了一栋木质结构的展厅,展示“活学活用成果”,不料失火,展厅和展品被焚。太庙门因是防火结构,安然无恙。
寿皇殿自归市少年宫使用之后,各座殿堂内部装修适合少年活动,1981年4月10日夜,工作人员下班时,忘记拉闸断电,焚毁大戟门门厅各室。因不怕火烧,大戟门失火后,寿皇门并未殃及,门外的一对石狮子也安然无恙。
再说说鼓楼和钟楼。
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皇家报时中心,是一座单体的木质结构建筑。通高46.7米,占地7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丁酉,皇城北鼓楼灾。现在的鼓楼是后来重建的。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夏天曾发生一宗意外:鼓楼屋顶连日“冒烟”,似欲着火,全城谣言四起,认为乃不祥之兆。公安部长罗瑞卿调查证实:“冒烟”现象乃螢火虫聚集所致,平息了虚惊。
钟楼是中轴线的北端点,明永乐十六年(1420)建成,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为紫禁后护”。内部结构采用复合式拱券,除主体拱券外,还于围护墙体中设有环路通道。基座为汉白玉须弥座,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内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铸造的铜钟一口,钟高7.02米,最大直径3.40米,重63吨。为目前我国最重的铜钟。中门内有乾隆十二年(1747)的《御制重建钟楼碑记》。乾隆皇帝将钟楼改建成防火建筑是慎火之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数次拨款对钟楼进行维修。1957年夏,钟楼曾遭受雷击,击毁正脊上面的一个龙吻,幸亏钟楼通体为不燃材质建成,未引起火灾。事后,工匠在钟楼上安装了避雷针。
北京中轴线上的6座古桥中,万宁桥最悠久,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建。万宁桥畔的火神庙,建于唐贞观六年(632),是北京最古老的火神庙,因为供奉的火神资深,倍受敬崇。《帝京景物略》称:明嘉靖、万历年间,金銮殿和乾清宫接连火灾,万历颁旨重修万宁桥火神庙,每月给火神庙发放白银50两,请庙里道士们为皇宫颂经。清乾隆不但两次拨款重修,还亲临火神庙题联:“正气钟灵开正觉,神明普佑显神功。”
正阳桥牌楼最为有名,因为5间式,俗作前门五牌楼。以前北京街道上的牌楼大多木结构,不牢固,不防火。《天涯闻纪录》记载: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十一日(1780年6月13日),正阳门外火,焚官民房四千一百有七,并延毁牌坊城楼。1935年北平市政府重修正阳桥牌楼。现今落成的正阳桥牌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修旧如旧”的一个突破。
北京皇城四门中如今仅存天安门。东安门两次毁于火:明天顺五年(1461)太监曹吉祥及其子曹钦谋反纵火烧毁,次年重建。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策动兵变,将东安门焚毁。西安门于1950年12月,用火不慎被焚毁。地安门1954年拆除。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