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也是一种病
我母亲在我五年级时去世,母亲死后我一直跟奶奶住在一起,后来爸爸娶了继母,也生了属于他们的女儿。父亲一直希望我能有好的成绩将来为妹妹铺路,来承担家庭的负担,每次谈话基本围绕他如何辛苦,我如何不争气,现实如何残酷。奶奶也是三句话不离学习、父亲很辛苦之类的。因此,我和父亲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从童年至今一直感觉没什么家的归属感。直至现在工作,我也害怕找男朋友,从小的经历使我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请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需要如何治疗呢?
——张女士
出入商务区的白领,衣着光鲜,沉着自信,但内心却对前途充满忧虑;两鬓斑白的退休老人,衣食无忧,儿孙满堂,却整日担心健康会不会出问题,甚至担忧家人可能会出意外。这些都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它支撑着生命和心理健康。
拥有它的人,主观满意度高,乐观自信。缺乏它的人,生活满意度低,焦虑恐惧。安全感有时是外在的,比如担心失恋、失业、生病等——这些担心有明确的对象,通过改善环境可以重新获得。有些安全感是内在的,例如家财万贯却常被贫穷的噩梦晾醒,这种不安全感来自脆弱的内心。
安全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上帝的礼物”,而需要在后天慢慢培养。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太原安定医院心理咨询专家闻莉说: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仅次于食物、空气、水等维持生命的需要。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无本之木,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很难用心生活。因此,既然安全感丢失了,就要努力把它找回来。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
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拥有这样的天赋——“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第二,别胡思乱想。
缺乏安全感其实是种“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负担、痛苦放大。我们要学会享受过程,而非一味担忧结果。当出现不安全感时,尝试做积极的归因。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对方没有接,不要认为他不在乎自己,人家可能就是在开会。第三,多交朋友,提高社会支持系统。
最好的保险不是存款,而是有几个真心实意的好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与满足感,还能在困难时帮助自己。同时,助人行为也可以改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