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高校服务驻地脱贫攻坚路径探索

邓琳蕾
摘要: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校公认的三大职能,而扶贫开发是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高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截至2016年,地方高校占高等教育的95.7%,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地方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现如今脱贫攻坚又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地方高校更有义务发挥好社会服务的职能,成为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脱贫攻坚;教育扶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按照习总书记要求,要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贫困,必须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区人才培养的主基地,知识信息的输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策源地,理应在脱贫攻坚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职责。本文尝试以驻南充的三所高校为例,探索地方高校服务驻地脱贫攻坚的多元化路径选择,为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提供有益借鉴。
一、南充地方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现状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辖3区1市5县、人口760万,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属于川陕革命老区重要节点城市,市辖嘉陵区、仪陇县、南部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区),贫困程度深,2014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时全市贫困人口达68.3万,贫困发生率为11.7%。本市拥有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地方高校,教职工将近4千人,在校生8万余人,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聚集地。三所地方高校根植于南充,成长于南充,有能力、有义务、有责任当好南充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一)提供帮扶资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条件
三所驻市高校每年均划拨专项经费,积极帮助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改善基础条件。西华师范大学2013-2016年已累计向对口帮扶乡镇——凉山州喜德县、阆中西山乡,提供帮扶资金80余万元,支持小学、幼儿园新建,改善学校食堂,投入教学设备,让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就近接受优质的义务阶段教育。川北医学院在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为帮扶对象——营山县新店镇千坵村,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并购置相关医疗设备、药品和急救用品,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同时,各地方高校进一步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救助体系,在提供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救助模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校友资助、勤工俭学、困难补助等多样化的資助政策,搭建起较为完善的资助救助体系。
(二)立足学科优势,突出专项扶贫
三所驻地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帮扶工作。西华师范大学利用自身师范类院校的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开展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实施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为贫困乡镇干部提供“精准扶贫”专项培训,充实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川北医学院建立健全贫困户家庭情况档案和健康情况档案,为贫困群众开辟就医就诊绿色通道,在预约挂号、专家门诊等方面给予必要帮助;为贫困地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帮助建立专家学者、医生和患者的三向联系咨询制度;定期开展“健康入村”活动,抽调学校医疗业务骨干组成的专家团到千坵村进行临床技能培训、专家义诊、健康知识宣传。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们也走出校园,为贫困户开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方面的培训授课,引导贫困户就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凝聚青年力量,引导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
南充三所驻市地方高校以脱贫攻坚为重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开展了教育帮扶,政策宣讲,文化服务,形成“师大文化进社区”,“百姓讲坛”,“研究生党员支教团”等品牌帮扶形式。同时,联合政府部门一同成立帮扶中心,政府部门牵头,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建设文化服务、电商服务、医疗卫生等不同类别的服务站,开展经常性志愿活动,助力脱贫攻坚。
二、地方高校服务驻地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扶贫路径较为单一
现阶段,地方高校实施脱贫攻坚,工作方式较为单一,更多的停留在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上,并没有深入挖掘地方高校自身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平台,从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医疗水平、加强职业培训等方面为贫困户、贫困地区建立长效机制的“造血式”扶贫。
(二)地方高校扶贫理论和实际有差距
地方高校具有科研和技术的资源优势,而扶贫模式的趋同化现象表明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切实有效的开展扶贫工作。在扶贫过程中,并没有对贫困地区、贫困户有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需求做详细的调查,而是很盲目的开展各项志愿活动,偏理想主义色彩,送下去的文化、科技、卫生并没有满足现实的需要,只是流于形式。
(三)地方高校扶贫缺乏合作意识
现在高校的脱贫攻坚往往单打独斗,脱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帮扶对象更为深入的通力合作,需要各种类型的高校整体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将单兵作战变为团队协作,这样才能效益最大化。
三、改进及建议
(一)优化服务路径,提升服务质量
师范院校在贫困地区设立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将形成长期稳定的教育,为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缓解贫困地区教师紧缺的尴尬局面。医科大学加强与贫困地区医疗卫生院在人才规培、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沟通,以选派优秀干部挂职、选派专家驻点、开展免费义诊、赠送资金设备、免费接收县乡义务人员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在资金设备、技术及人才培养上加大帮扶力度。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职业教育资源、技术优势,在充分调查掌握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对贫困地区普遍缺乏的知识,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大范围传播。对有特殊需求的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贴合需求,精准扶贫。
(二)推进产业扶贫,增强农民“造血”功能
农村繁荣的前提必然是农业的现代化,以及与工业、现代服务的高度融合。地方高校要对贫困地区详细调查研究,从文化旅游、农业养殖、工业技术等方向着手,因地制宜的编制特色方案,深入挖掘农业附加值。比如阆中市西山乡一直以来有养兔的传统,并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收益。地方高校要与政府加强合作联系,以兔业产业化为契机,拓展“兔站+专业村”的模式,培育大户,加大养兔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利用教育资源邀请家禽养殖方面的专家为养殖户提供管理、疫病防治、剪毛和种草等方面的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技術支持,搭建农村淘宝、微信等销售平台,引入现代物流体系,帮助农民推广和销售,推进产业扶贫。
(三)加强协调配合,完善高校扶贫机制
地方高校要鼓励老师做关于脱贫攻坚调研和课题,为地方政府及时调整策略和政策方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要联合贫困区政府、对接企业,制定具体的帮扶工作方案,作为工作的制度保障。成立扶贫工作小组,学校一把手任组长,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构架扶贫工作的主要力量。学校领导要牵头每年定期走访贫困户地区。组织各学科专家调研指导,形成常态化的互动机制。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对接精准扶贫,把形式化、临时性、分散性的志愿服务变成实质性、稳定性、系统性的长期实践安排。
参考文献:
[1]李永明.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优势与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8(04):24-28.
[2]翁楚歆,曾振宁,苏铭.精准扶贫视野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研究[J].科技风,2017(05):256+261.
[3]焦昆.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常态化路径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7-8.
[4]陈世波,昆明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高校“三扶”助力脱贫攻坚[N].云南日报,2016-11-16(007).
[5]庞晓涛.高校参与国家重点扶贫县帮扶工作的思考——以浙江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景东县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4):1-2.
[6]吕腾飞.高等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7,10,17.
[7]李澈.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参与扶贫[N].中国教育报,2016,01,23(001).
[8][1]陈世波 昆明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高校“三扶”助力脱贫攻坚[N].云南日报,2016-11-16(00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