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对胆色素结石模型豚鼠肝脏部分酶类的影响
甘君学等
摘要
将雌性豚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每日只喂正常颗粒饲料;造模对照组,每日喂成石饲料,连续喂养60日;针刺治疗组,造模后,每日电针"膈俞""肝俞""阳陵泉"穴;肌肉注射组,造模后隔日非穴位肌肉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0.2ml;穴位注射组,造模后隔日在"膈俞""肝俞""阳陵泉"穴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结果,造模组成石率大于正常组、穴注组,穴注组成石率最低;肝总酶各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只有穴注组对K+Na+玻粒裕忻富钚越险常组高;同时穴注组对降低ALT、AKP、5′玻危约案巫橹β玻恰⒌ㄖβ玻切Ч最好。
主题词胆结石/穴位疗法胆色素类肝/酶学当归注射液/投药和剂量
胆石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结石虽发生于胆道系统,但胆汁由肝脏生成,而肝脏分泌的胆汁成分比例异常或胆汁淤滞,导致胆汁成石力增高,是产生胆石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复方当归注射液对胆色素结石模型豚鼠作穴位注射,以便通过对豚鼠肝脏和血清中部分酶类变化的观察,了解该法经改善肝胆系统血液循环和代谢状况,从肝细胞水平调节胆汁生成和分泌,减少胆汁淤滞,逆转成石趋势的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分组
取实验用雌性豚鼠(月龄2~3月,体重250±20g,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豚鼠每笼饲养4只,先笼养1周以适应环境,然后进入实验状态。药品复方当归注射液(四川雅安制药厂生产)。
(1)正常对照组:每日每只喂正常颗粒饲料50g,喂养120日,分上下午喂,并每日喂适量青饲料。
(2)造模对照组:每日每只喂成石饲料50g(含正常饲料45.43g,致石药物4.57g--其中酪蛋白1g,蔗糖1.5g,纤维素1g,猪油1g,胆酸0.02g,胆固醇0.05g)喂养60日,后改用正常颗粒饲料喂养60日,并每日喂适量青饲料。
(3)针刺治疗组:喂养方式同造模对照组,第61日起,每日用固定器固定豚鼠,针刺一侧"膈俞""肝俞""阳陵泉"穴,连接脉冲电针仪通电15min,用连续波,频率160次/min,左右侧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
(4)肌肉注射组:喂养方式同造模对照组,第61日起,每日用固定器固定15min,隔日1次用复方当归注射液非穴位肌肉注射0.2ml。
(5)穴位注射组:喂养方式同造模对照组,第61日起,每日用固定器固定15min,隔日1次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注一侧"膈俞""肝俞""阳陵泉"穴,每穴0.2ml,两侧交替使用。
1.2标本处理
实验结束禁食24小时,眼眶注射空气处死豚鼠,迅速剖腹取出胆囊,观察有无结石、沉淀及絮状物,用注射器吸出全部胆汁;另抽取心脏血液;低温下切取部分肝脏组织匀浆离心,各标本均置于低温冰箱保存待检。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1.3.1按协和医院法作胆石定性并比较各组豚鼠成石情况。
1.3.2肝质膜ATP酶活性测定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检测。
1.3.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检测。
1.3.4血清碱性磷酸酶(AKP)、5′埠塑账崦(5′玻危)采用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
1.3.5肝组织、胆汁β财咸烟侨┧彳彰(β玻)按2舶被酶葡萄糖醛酸法检测。
2实验结果
2.1各组豚鼠成石情况
见表1。
造模组成石率大于正常组(P<0.01)、穴注组(P<0.05);针刺组和肌注组均大于正常组(P<0.05);与造模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穴注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只有穴注组的成石率降低有统计意义。
豚鼠胆囊结石外形不规则,呈棕褐色,碾碎后涂在白色滤纸上留有明显的棕黄色素,经红外光谱定性是胆色素为主要成分的胆色素结石。
2.2对豚鼠肝质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见表2。
肝总酶(K+Na+Mg2+玻粒裕忻):各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其中以造模组最低。K+Na+玻粒裕忻福航鲈炷W槊飨缘陀谡常组(P<0.05);穴注组与针刺组均比造模组提高(P<0.05),但与正常组比较,仅穴注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g2+玻粒裕忻福焊髯榫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故各组豚鼠肝质膜ATP酶活性比较,只有穴注组K+Na+玻粒裕忻富钚缘奶岣呔哂兄瘟埔庖濉
2.3对豚鼠血清ALT、AKP、5′玻危缘挠跋
见表3。
ALT:造模组显著高于其余4组(P<0.01),但正常组、针刺组、肌注组、穴注组之间无显著差异。AKP:造模组亦显著高于其余4组(P<0.01);但针刺组低于正常组(P<0.05)。5玻危裕涸炷W橄灾高于正常组与穴注组(P<0.01),也高于肌注组(P<0.05),与针刺组无显著差异;穴注组显著低于正常组、针刺组和肌注组,降低5玻危缘男Ч最好。综合判断,穴注组降低ALT、AKP、5玻危缘男Ч较好。
2.4对豚鼠肝组织β玻恰⒌ㄖβ玻堑挠跋
见表4。
肝组织β玻牵涸炷W橄灾高于正常组(P<0.01),也高于穴注组(P<0.05),但与针刺组和肌注组无显著差异(P>0.05)。胆汁β玻牵涸炷W橄灾高于其余4组(P<0.01),但穴注组、针刺组和肌注组仍高于正常组水平(P<0.01)。综合判断,穴注组降低肝组织β玻恰⒌ㄖβ玻堑男Ч较好。
3讨论
3.1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石食物促成结石的主要环节在于肝细胞水平,造模对照组豚鼠肝质膜ATP酶活性降低,调节胆汁形成的作用下降,由于肝脏的受累,血清ALT、AKP、5玻危曰钚陨高,说明肝细胞毛细胆管有胆汁淤积现象;肝组织β玻墙入胆汁,将结合型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石沉积于胆道系统。
3.2穴位注射能提高肝质膜K+Na+玻粒裕忻傅幕钚裕在肝细胞水平调整胆汁的生成与分泌,阻断致石病理胆汁的形成,发挥阻止结石形成和溶解已有结石的作用。肝质膜ATP在调节胆汁的形成和分泌中起重要作用,无论是胆汁酸依赖性或非依赖性胆汁,从摄入肝细胞到分泌入毛细胆管都是一个耗能过程,所以产能过程及ATP酶活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从表2可知,穴注组肝质膜K+Na+玻粒裕忻傅幕钚栽龈撸与造模组和正常组比较P<0.05,穴位注射提高肝质膜ATP酶的活性,增强调节胆汁生成与分泌的能力,这可能是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3.3穴位注射能降低造模组升高的ALT、AKP、5玻危曰钚裕减轻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胆汁淤滞现象,保持胆道通畅,防止胆汁中有形成分的沉积。ALT是反映肝脏损害的比较敏感的指标;AKP与5玻危允鞘粲诘ǖ老低车拿福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的微绒毛及上皮细胞上,胆汁淤滞时,这些酶的生成亢进,逆流入血,使血清AKP、5玻危陨高。从表3发现,穴位注射可使致石饲料引起的豚鼠血清ALT、AKP、5玻危砸斐T龈叩幕钚越档椭琳常水平,穴注组与造模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针刺组与造模组比较,5玻危曰钚晕廾飨圆钜(P>0.05)。说明穴位注射能较好地调整肝脏疏泄功能,消除胆汁淤积而发挥消溶结石的作用。
3.4穴位注射能明显降低造模组豚鼠肝脏、胆汁β玻腔盍Γ降低病理性胆汁的成石力,逆转成石趋势。肝组织的炎症、损伤可使细胞释放内源性β玻仟[3],使进入胆汁的β玻腔钚栽龈撸水解结合性胆红素,再与钙离子结合产生胆色素结石。从表4可知,穴注组肝组织β玻呛偷ㄖβ玻腔钚越显炷W槊飨韵陆(P<0.05,P<0.01)。说明穴位注射能稳定内环境,提高肝细胞抗损伤能力,减少了内源性β玻堑氖头牛抑制了肝组织和胆汁中β玻堑幕钚裕减少了胆石的生成。至于穴位注射如何改善肝细胞代谢,稳定肝细胞内环境,从肝细胞水平阻断致石性的病理性胆汁的形成与分泌,抑制胆石形成并消溶结石的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6参考文献
1陈元方,等.丙谷胺对豚鼠胆色素结石生成的影响.中华消化杂志,1990;29(2):466
2徐叔云,等.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97
3OyabuH:DigDisSci,1984;329:809
(修回日期:2000玻埃氮玻保叮齐淑兰发稿)
摘要
将雌性豚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每日只喂正常颗粒饲料;造模对照组,每日喂成石饲料,连续喂养60日;针刺治疗组,造模后,每日电针"膈俞""肝俞""阳陵泉"穴;肌肉注射组,造模后隔日非穴位肌肉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0.2ml;穴位注射组,造模后隔日在"膈俞""肝俞""阳陵泉"穴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结果,造模组成石率大于正常组、穴注组,穴注组成石率最低;肝总酶各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只有穴注组对K+Na+玻粒裕忻富钚越险常组高;同时穴注组对降低ALT、AKP、5′玻危约案巫橹β玻恰⒌ㄖβ玻切Ч最好。
主题词胆结石/穴位疗法胆色素类肝/酶学当归注射液/投药和剂量
胆石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结石虽发生于胆道系统,但胆汁由肝脏生成,而肝脏分泌的胆汁成分比例异常或胆汁淤滞,导致胆汁成石力增高,是产生胆石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复方当归注射液对胆色素结石模型豚鼠作穴位注射,以便通过对豚鼠肝脏和血清中部分酶类变化的观察,了解该法经改善肝胆系统血液循环和代谢状况,从肝细胞水平调节胆汁生成和分泌,减少胆汁淤滞,逆转成石趋势的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分组
取实验用雌性豚鼠(月龄2~3月,体重250±20g,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豚鼠每笼饲养4只,先笼养1周以适应环境,然后进入实验状态。药品复方当归注射液(四川雅安制药厂生产)。
(1)正常对照组:每日每只喂正常颗粒饲料50g,喂养120日,分上下午喂,并每日喂适量青饲料。
(2)造模对照组:每日每只喂成石饲料50g(含正常饲料45.43g,致石药物4.57g--其中酪蛋白1g,蔗糖1.5g,纤维素1g,猪油1g,胆酸0.02g,胆固醇0.05g)喂养60日,后改用正常颗粒饲料喂养60日,并每日喂适量青饲料。
(3)针刺治疗组:喂养方式同造模对照组,第61日起,每日用固定器固定豚鼠,针刺一侧"膈俞""肝俞""阳陵泉"穴,连接脉冲电针仪通电15min,用连续波,频率160次/min,左右侧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
(4)肌肉注射组:喂养方式同造模对照组,第61日起,每日用固定器固定15min,隔日1次用复方当归注射液非穴位肌肉注射0.2ml。
(5)穴位注射组:喂养方式同造模对照组,第61日起,每日用固定器固定15min,隔日1次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注一侧"膈俞""肝俞""阳陵泉"穴,每穴0.2ml,两侧交替使用。
1.2标本处理
实验结束禁食24小时,眼眶注射空气处死豚鼠,迅速剖腹取出胆囊,观察有无结石、沉淀及絮状物,用注射器吸出全部胆汁;另抽取心脏血液;低温下切取部分肝脏组织匀浆离心,各标本均置于低温冰箱保存待检。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1.3.1按协和医院法作胆石定性并比较各组豚鼠成石情况。
1.3.2肝质膜ATP酶活性测定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检测。
1.3.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检测。
1.3.4血清碱性磷酸酶(AKP)、5′埠塑账崦(5′玻危)采用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
1.3.5肝组织、胆汁β财咸烟侨┧彳彰(β玻)按2舶被酶葡萄糖醛酸法检测。
2实验结果
2.1各组豚鼠成石情况
见表1。
造模组成石率大于正常组(P<0.01)、穴注组(P<0.05);针刺组和肌注组均大于正常组(P<0.05);与造模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穴注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只有穴注组的成石率降低有统计意义。
豚鼠胆囊结石外形不规则,呈棕褐色,碾碎后涂在白色滤纸上留有明显的棕黄色素,经红外光谱定性是胆色素为主要成分的胆色素结石。
2.2对豚鼠肝质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见表2。
肝总酶(K+Na+Mg2+玻粒裕忻):各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其中以造模组最低。K+Na+玻粒裕忻福航鲈炷W槊飨缘陀谡常组(P<0.05);穴注组与针刺组均比造模组提高(P<0.05),但与正常组比较,仅穴注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g2+玻粒裕忻福焊髯榫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故各组豚鼠肝质膜ATP酶活性比较,只有穴注组K+Na+玻粒裕忻富钚缘奶岣呔哂兄瘟埔庖濉
2.3对豚鼠血清ALT、AKP、5′玻危缘挠跋
见表3。
ALT:造模组显著高于其余4组(P<0.01),但正常组、针刺组、肌注组、穴注组之间无显著差异。AKP:造模组亦显著高于其余4组(P<0.01);但针刺组低于正常组(P<0.05)。5玻危裕涸炷W橄灾高于正常组与穴注组(P<0.01),也高于肌注组(P<0.05),与针刺组无显著差异;穴注组显著低于正常组、针刺组和肌注组,降低5玻危缘男Ч最好。综合判断,穴注组降低ALT、AKP、5玻危缘男Ч较好。
2.4对豚鼠肝组织β玻恰⒌ㄖβ玻堑挠跋
见表4。
肝组织β玻牵涸炷W橄灾高于正常组(P<0.01),也高于穴注组(P<0.05),但与针刺组和肌注组无显著差异(P>0.05)。胆汁β玻牵涸炷W橄灾高于其余4组(P<0.01),但穴注组、针刺组和肌注组仍高于正常组水平(P<0.01)。综合判断,穴注组降低肝组织β玻恰⒌ㄖβ玻堑男Ч较好。
3讨论
3.1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石食物促成结石的主要环节在于肝细胞水平,造模对照组豚鼠肝质膜ATP酶活性降低,调节胆汁形成的作用下降,由于肝脏的受累,血清ALT、AKP、5玻危曰钚陨高,说明肝细胞毛细胆管有胆汁淤积现象;肝组织β玻墙入胆汁,将结合型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石沉积于胆道系统。
3.2穴位注射能提高肝质膜K+Na+玻粒裕忻傅幕钚裕在肝细胞水平调整胆汁的生成与分泌,阻断致石病理胆汁的形成,发挥阻止结石形成和溶解已有结石的作用。肝质膜ATP在调节胆汁的形成和分泌中起重要作用,无论是胆汁酸依赖性或非依赖性胆汁,从摄入肝细胞到分泌入毛细胆管都是一个耗能过程,所以产能过程及ATP酶活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从表2可知,穴注组肝质膜K+Na+玻粒裕忻傅幕钚栽龈撸与造模组和正常组比较P<0.05,穴位注射提高肝质膜ATP酶的活性,增强调节胆汁生成与分泌的能力,这可能是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3.3穴位注射能降低造模组升高的ALT、AKP、5玻危曰钚裕减轻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胆汁淤滞现象,保持胆道通畅,防止胆汁中有形成分的沉积。ALT是反映肝脏损害的比较敏感的指标;AKP与5玻危允鞘粲诘ǖ老低车拿福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的微绒毛及上皮细胞上,胆汁淤滞时,这些酶的生成亢进,逆流入血,使血清AKP、5玻危陨高。从表3发现,穴位注射可使致石饲料引起的豚鼠血清ALT、AKP、5玻危砸斐T龈叩幕钚越档椭琳常水平,穴注组与造模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针刺组与造模组比较,5玻危曰钚晕廾飨圆钜(P>0.05)。说明穴位注射能较好地调整肝脏疏泄功能,消除胆汁淤积而发挥消溶结石的作用。
3.4穴位注射能明显降低造模组豚鼠肝脏、胆汁β玻腔盍Γ降低病理性胆汁的成石力,逆转成石趋势。肝组织的炎症、损伤可使细胞释放内源性β玻仟[3],使进入胆汁的β玻腔钚栽龈撸水解结合性胆红素,再与钙离子结合产生胆色素结石。从表4可知,穴注组肝组织β玻呛偷ㄖβ玻腔钚越显炷W槊飨韵陆(P<0.05,P<0.01)。说明穴位注射能稳定内环境,提高肝细胞抗损伤能力,减少了内源性β玻堑氖头牛抑制了肝组织和胆汁中β玻堑幕钚裕减少了胆石的生成。至于穴位注射如何改善肝细胞代谢,稳定肝细胞内环境,从肝细胞水平阻断致石性的病理性胆汁的形成与分泌,抑制胆石形成并消溶结石的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6参考文献
1陈元方,等.丙谷胺对豚鼠胆色素结石生成的影响.中华消化杂志,1990;29(2):466
2徐叔云,等.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97
3OyabuH:DigDisSci,1984;329:809
(修回日期:2000玻埃氮玻保叮齐淑兰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