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安红色资源开发与城市品质提升
李茜
摘? ?要: 城市品质有其丰富内涵,而其研究是个常讲常新的永恒课题,“人”和“精神”已成为城市品质最核心的内容。红色文化资源对提升西安城市品质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不但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变迁和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虽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促进城市政治生态和人才建设,西安的城市品质一定会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西安; 红色资源; 城市品质
中图分类号: C912.81? ? ? ? ? ? ? ?文獻标识码:? A? ? ? ? ? ?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1.009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9)01-0047-08
一、城市品质的内涵
在世界发展当中,城市化是重要的助推力之一,每一次城市化运动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经济社会载体,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空间。城市品质的发展水平就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治理主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依据。
(一)城市品质研究是个常讲常新的永恒课题
从两千多年前,“城”的概念和实物出现,人们就开始了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品质的思考。柏拉图《理想国》描述的是充满了正义、智慧、勇敢、和谐的城邦,公民道德高尚,国家幸福和谐,物质资料充足。中国的祖先们在城市建设上一以贯之的崇尚“天人合一”思想,《周易》、《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理念被融入到了城市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品质。
百姓对城市品质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从物质资料的富足到基础设施的通达,从经济发展的高速到城市管理的精细,从城市空间的开放到城市生态的优化,内容越来越多,门类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涉及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际上对城市品质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念和纯粹理论层面上,而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研究者的视野已拓展到适宜人类居住的便捷健康视角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认为城市的品质不仅侧重城市文化,还包括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以及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品位和城市质量的统一(Geamlich,1994; 胡迎春,曹大贵,2009) ,并构建了城市宜居性的多角度模型( Mike,2002; 陈强等,2009)。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品质的研究( 吴良镛,2001; 宁越敏等,2002) ,阐释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内涵,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评价方法。文献较为集中在党的十七大之后,结合生态文明的提出,大多关注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2011年上海世博会、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是几个重要节点,围绕它们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新型城镇化背景和城市生活的美好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新市民权益均等化、民生问题、城市病问题、城市建筑、城市规划等都是研究热点。范锐平(2012)、武栋(2011)、陈宇飞(2011)、董霞(2018)等都提出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说,城市品质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要求,是综合性、多维度的复合人居系统概念。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未来城市化发展追求的目标和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人”和“精神”成为城市品质最核心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多年的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强力推动下,城市病得到了高度关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又再一次强调,用系统观的视角看待城市问题,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质,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要通过以人为本、协调创新的现代化治理,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综合对城市品质的研究不难看出,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时代变迁,造就出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城市,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那些指导城市发展的人文哲学思想,它们成为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作用力。而这些作用力是要靠城市中的“人”来完成的。城市品质好的城市,“人”的发展必然健康向上,同时又推动城市不断进步,形成更优秀的城市品质,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城市品质的内涵,就要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既提供特色、宜居、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条件,更要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需求出发,满足精神生活和更高层次追求的需要,并通过城市精神和文化的作用激励人们为了城市更好地工作生活。
巴黎的精致浪漫、纽约的创新时尚是国际城市突出的品质,北京的包容与正气、深圳的革新与时尚、成都的勤奋与安逸、杭州的实干与担当,都是这些发达城市中“人”、“精神”和城市发展互相作用的结果,也正是有了这些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推动力,才形成了它们的鲜明特点,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后续动力,是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基础。
西安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成就了西安的历史地位,也在岁月中滋养出独特的城市品质。有千年都城的大气包容,有西部重镇的豪迈坚定,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引领承传,这些因素共同构筑起当代西安形象和城市精神。但在多年来的内外氛围营造和宣传中,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变迁的关注、强调较多,对大众的认知留下了厚重、沧桑和追忆的印象,让西安的城市品质中缺少了革命的热情和创业的激情,没有把历史上那些变革的、创新的、斗争的精神展现出来。这既是资源利用的遗憾,更是不能以文化作用力助推“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追赶超越大潮的遗憾。
二、红色文化资源对提升西安城市品质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内涵及红色文化资源分类
红色文化指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体现,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人士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植根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沃土,表达了人民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热切盼望,反映了中华儿女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宝贵精神,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斗争史,展现了民族品质和优良传统作风。弘扬红色文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途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重要方法,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向上的正能量。
紅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在资源层面,分别对应的也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以革命遗址等为代表的物质层面,包括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旧址纪念馆、革命历史展览馆、革命纪念地、领导人故居、革命先烈旧居等。是红色文化的客观载体,除了可以供后人参观学习的遗址类之外,还有“人”、“物”和“事”也属于物质层面的范畴。“人”是指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仁人志士、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和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等。“物”是指这些人所用之物,一些见证了历史的重要物件等。“事”是指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第二个方面是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内容。第三个方面是这些期间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迹、优秀传统道德、优良工作作风等。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西安城市品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变迁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它所代表的革命历史和精神是构成城市品质不可或缺的内容。
1. 见证历史更替,塑造城市精神。西安城市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历史的写照,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时代,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不同历史背景下城市呈现不同形态,1100年的建都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有对历史的追忆,有对改革的逃避。很长一段时间,西安的城市精神都乏善可陈,被保守与自我满足所阻碍,得不到长足发展。事实上,在这座城市里发生过轰轰烈烈的战斗,历史上朝代更替的一次次革新给予西安推陈出新的基因,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革命史种很多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事件也发生在这里,当前面临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期,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创造,由此产生和留下的那些红色文化资源,不应该被忽视,而是要发挥起重要的作用来。
发扬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重要路径,是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要求,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西安本土化、具体化的重要手段,融入到城市品质建设中,是给红色文化予以新的载体,更是完善西安城市精神体系,建构多角度、立体化、丰富的西安城市品质的创新之路。给城市品质增加更多积极向上、具有引领力量的内涵,让这种城市精神所带来的文化自信传递到每一个市民那里,表现在各个岗位的奋斗中。成为西安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中激发创新动力,展现具有时代风貌的城市品质。这也正好契合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树立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的要求,是展示西安城市形象的最佳途径。
2. 发挥教化功能,促进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过程中,文化、价值观这些“软实力”要发挥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文化的影响才能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而红色文化则能体现出对思想引领、社会教化等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中遗址资源大多以保护利用为主,其建筑风格都保持原貌,独具特色,对于当前城市建筑千楼一面没有美感的问题是一个弥补,让城市建筑体现出古朴的、具有历史气息的多样性来。例如西安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是典型的关中地区高档民居风格,建国路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优雅的民国建筑风格,在西安城里非常显眼,它们所展现出的中国建筑文化大气沉稳,静穆庄严,使人正心诚意,向往和平,这种建筑风格接地气,与宇宙自然相融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向深入的过程中,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学习成为了一个重要手段。在学习中,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事迹、艰苦奋斗的作风、矢志不移的信仰都会触动参训人员,补精神之“钙”,筑牢思想防线。在对各界群众、中小学生的教育中,让他们明白中国共产党96年的光辉历程,领导人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生动事例,更能激发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在党内坚定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国全民族建立和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具有强大感召力与社会凝聚力的红色文化,关系社会稳定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发挥好这种教化功能,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效果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3. 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已经是大势所趋,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强劲后力,而且也越来越成为贡献最大的产业。
陕西的红色旅游一直是一个金字招牌,尤其是以延安为代表的“延安精神”旅游市场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红色旅游是延安旅游业的核心内容,对延安以及陕西北部地区的发展都是巨大的推动力。延安对枣园旧址、抗大旧址等十大重点红色景区外围环境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延安博物馆、延安北京知青文化展览馆等一批博物馆建设,南泥湾红色文化旅游风景区、延川梁家河和冯庄康坪知青文化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纪念馆、西北局旧址捆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提升旅游景区档次的同时,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发展,旅游者体验满意度提升,“十二五”旅游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3倍、1.5倍,年均分别增长19.3%和20.3%,成为重要经济支柱。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西安市五大经济支柱之一,新近西安市获批全国第二批旅游改革先行区,旅游业即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红色旅游更是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会给旅游市场带来更多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三、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走访、座谈、访谈、文献资料收集、档案资料查询等方式,先后在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市文物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革命公园、杨虎城陵园、西安市烈士陵园、西安市社科院等多家相关研究机构、红色文化遗址等地进行调研,与党史研究专家、一线工作人员、革命后代等数十人交流,并到实地进行走访探寻,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尤其是一些亲历性的访谈对研究帮助非常大。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灵受到净化、党性修养提升的过程,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挖掘和弘扬西安红色文化资源,让它发挥重要作用的决心。
(一)西安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1. 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经过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西安政协文史馆等部门研究人员多年来的努力,整理挖掘出了西安的大多数革命遗址(见表1)。随同遗址一起陈列的照片、被服枪支弹药器材等实物等也是重要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数量巨大,门类众多。
2. 代表人物类。目前能够搜集到的有关代表人物也涉及到了西安革命史的各个时期,尤其以辛亥革命和抗战时期为多。(见表2)
3. 精神和制度文化类。一是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为代表,形成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和革命气节教育方法。为了粉碎顽固派的封锁,“西安八办”工作人员响应党中央大生产的号召,在七贤庄周围开荒种地,养猪养鸡,自制纺车纺线,做衣服、做鞋袜,发扬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面对严峻的处境,党支部及时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形势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坚定了工作人员的革命斗志和理想信念。另外刘少奇在八办留住期间所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类资源。二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最著名就是西安事变,另外还有,一二九西安学生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西安高中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西安回族的抗日活动、西安学生驱戴反日的四二六运动。三是有影响力的组织,如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陕西邮务工会、西安喜剧业、人力车工人、陇海铁路抗敌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地方队部、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西安平津同学会、陕西妇女慰劳会、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西京铁血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西安第一俘虏收容所等。四是一些发挥了作用的演出、歌曲、口号等,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组织演出的《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汉奸做寿》等剧目,冼星海在“西安八办”期间教唱的《黄河大合唱》、《黄水谣》、《游击队之歌》等歌曲,群众救亡团体、青年学生自己创作演出的《游记乐》、《去当兵》等歌剧和《最后一课》、《母亲》、《春风秋雨》等话剧。五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柏氏花園会议、柏筱余毁家革命、关中刀客、秘祭黄陵等。
(二)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及问题
1. 革命遗址等物质资源居多,制度和精神文化资源占比较小。在目前能够列举的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中,革命遗址类是占了绝大多数的,制度文化类、精神文化类占比很小,而且很多不具有西安特色,是响应全国号召或者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结果。一些具有西安特色的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如西安二中学生、抗日救亡团体等自己创作的歌剧、歌曲、话剧等。相比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形成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相比较《红梅赞》、《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量红色歌曲,相比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的著名文章、诗词等,西安所拥有的以及挖掘出来的资源和悠久的革命历史不相符。这种现状也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没有相关的部门和机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也没有考虑应用到大西安的宣传中。
2. 没有形成系统的“西安红色文化理论体系”。综合全国的红色文化研究情况,文献大量出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尤其是十八大之后,研究从管理学、新闻学、历史学、区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个视角进行,德育功能、新时期的价值、内涵外延与本质界定、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理想信念等是研究的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也有一些研究把红色文化与社区参与、公共服务等结合起来,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总体来讲,当前的研究都认同红色文化是跟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红色政权密切联系的积极进步的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先进文化,需要以文化渗透性等原则,以机构的常态化、制度的规范化、人员的专业化和形式的平民化为抓手,构建红色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但涉及西安的资料相对较少,西安市政府、旅游局以及文史研究馆近十年来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多套有关西安地域文化、历史、旅游的丛书,但都鲜有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或只是以革命遗址、红色景点的形式展示,没有形成体系,也很少作为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宣传的主要内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相比起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脍炙人口的精神体系,“西安八办精神”、“西安事变精神”等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总结和宣传。在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对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遗址群、西安事变遗址群的保护研究和精神总结,有关部门才行动起来,但仍然没有形成较为权威、普遍公认的提法,更没有很快应用到西安的实际工作中,这是另一个遗憾之处。
3. 总体保护利用力度不大。仅就遗址类而言,在表1所列示的89个革命遗址中,目前的现状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类是保护利用较好的。这类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代表。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建于1959年,1988年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入选“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二级博物馆。纪念馆从五个方面入手,发挥红色资源作用,一是实施旧址复原陈列,系统展现旧址功能。二是长期举办五个主题鲜明的展览,和多个临时展览,有一支完备的讲解员队伍。三是在多所大中小学开辟学生教育第二课堂,与延安干部学院、西安市委党校、陕西省委党校等建立现场教学基地,通过共建教育基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深入地对广大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是在原有接待站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青年旅舍,提升接待能力。七贤庄青年旅舍荣获全球十大最具特色青年旅舍荣誉称号;五是成立学术委员会,编写出版了大量的读物书籍。在目前来看,此类纪念馆是西安市党员、干部进行红色教育的首选之地,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以及树立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来西安旅游者首选参观地之一,为西安城市形象加分不少。第二类,是仅在原地设立了纪念碑的。如张学良向爱国学生讲话的地方,在灞桥区十里铺设立了一个纪念碑,红二十五军惩处土豪劣绅纪念碑、中共西安情报处交通联络站——奇园茶社纪念碑等。这类遗址限于场地、展示能力等因素,不能很充分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第三类,是已经损毁的。如军装局西安起义遗址、西安胡桃巷——中共西安地委、共青团西安地委机关遗址、中共西安情报处遗址、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地下联络站即莲湖食堂遗址等。这些遗址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党史研究价值,但因为各种因素已经无法看到,是非常大的损失。第四类,是依托于其他建筑的,外界对于遗址本身知之甚少。如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歃血结盟遗址,是在著名的佛教圣地大雁塔内,西安反围城斗争遗址是以西安城墙为主体的,省立二中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西安组织创建遗址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中山学院遗址现为东厅门西安高级中学,西安中山军事学校遗址现位于莲湖区政府院内,杨虎城新城公馆位于陕西省政府机关大院内,中共省立女师、女中支部遗址位于西安市89中等,革命公园成了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很多人不知公园名称从何而来。第五类,是已经看不到遗址的样子,以自然村或机关、学校等形式出现。如红四方面军蓝田汤峪遗址,现在就是汤峪镇塘子街村,红四方面军户县焦将村遗址,现在就是庞光镇焦将村,红二十五军文公岭战斗遗址,现在就是一片山头和植被,共青团陕西临时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旧址现位于蓝田葛牌镇崇光小学,中共高陵支部遗址位于现在的崇皇供销社内,高陵工委遗址位于高陵县崇皇寺市场等。这类遗址也很不便于开展红色教育工作。
四、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
西安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对西安红色文化精神进行提炼总结,宣传具有西安特色的红色文化,完善西安文化体系,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城市多元化思想中的正面导向作用,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等方面,推动城市文化、经济、政治、人才、影响力等建设,是提升西安的城市品质重要途径,也是西安树立红色文化之城形象的重要内容,更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做出重要贡献。
(一)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精神价值
西安的红色文化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1.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西安红色文化精神的灵魂。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有不同的精神指引,辛亥起义时,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抗战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抗战必胜的决心。尤其是处于白色恐怖下的西安,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为中心开展的长达十年的斗争,如果没有坚定而忠诚的信仰,没有谨慎而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机智而勇敢的对敌斗争方法,没有严明而周到的纪律,就不会有为延安保驾护航、源源不断输送物资和人才的传奇故事。解放战争时期是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这些不同时期的理想信念构成了西安红色文化精神的灵魂。
2.团结紧密联系各方力量是西安红色文化精神的核心。辛亥陕西光复是同盟会陕西分会、哥老会及其他组织联合进行的,在这一时期,这几支力量的互相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以西安为中心,引领了全省局势,起到了先驱作用。抗战时期,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在历史转折时做出的重大决定,全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最首要的决定性因素。西安是双十二事变的发生地,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爱国的光荣传统,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团体发展迅速,群众救亡运动轰轰烈烈,最大限度地动员、发动、组织各阶层、各方面的人民投入到抗战中,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充分体现出统一战线法宝的力量,织就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发挥爱国人士重要作用,营造了非常有利的统战局面。解放战争时期是紧密联系和发动群众,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建立起了新的世界。新中国成立以后每一次西安的飞跃阶段都是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实现的。
3.优良的艰苦奋斗作风是西安红色文化精神的特征。革命是提着脑袋的事业,西安的革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变数,伴随战事变化的是当局的大肆反扑,革命党人的不断英勇就义,艰苦斗争浴血奋战就成为常态,辛亥起义中是这样,抗战中更是这样,以“西安八办”为代表的革命者们克服困难,生活工作环境非常简陋,自己纺线织布、种菜种粮自给自足,同时还有非常严明的政治纪律,这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感染了当时的各界人士,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的财富。
(二)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路径
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在利用上,一是要有国际范围的视野,不能就资源谈资源,而是要以國际化眼光来定位和做规划,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利用;二是要有敢于想象的魄力,引进国际知名的创意企业和策划组织,打造一个闪耀的红色文化产品;三是要有善于经营的意识,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体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四是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做好的规划不要轻易改变,循序渐进地实现红色文化对城市和市民的精神滋养,促进城市品质发展。
1.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从对西安红色资源的梳理可以看出,资源总量较大,但目前具有较好地展示能力、接待能力的不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护不力、历史研究挖掘较为滞后造成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遗址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了解和熟知历史,掌握一些重要的事件发生地,并清楚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大量资金的配套支持。
因此利用资源的前提必定是保护,深入研究。第一,要综合党史研究、文物考古研究、理论研究等多个部门的资源,成立“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建专门机构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第二,对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定级,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见证意义的、濒临毁坏、失传的遗址、故事、歌曲、纪念物证、人物等进行高等级保护措施,建立文字和网络档案。通过现代科技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并与国内其他红色资源建立起共享数据库,找寻历史的关联点,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奠定基础。抓紧时间对濒临毁坏的资源进行修复,建立纪念馆、博物馆等设施予以保护。给予见证历史的人物、革命人士后代以政府特别津贴等补助,帮助他们回忆更多历史,并记录在册,整理出版,对那些具有传唱价值、传承利用价值的故事、歌曲等邀请著名文艺工作者进行改编、演绎、演唱等。第三,对有能力开展参观、教育等活动的场馆,给予经济、政策、人才上的大力支持,支持他们对馆藏文物、遗址历史深入挖掘,更新展示方式,讲好遗址故事。第四,以考核机制等约束机制对各行政区政府提出要求,对其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制定保护政策,给予资金、人力等支持,修缮维护馆所,编撰红色文化书籍、宣传册,把有关内容融入到区域建设中。
2. 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注入产业的活力,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提升地区竞争力。在目前的历史语境下,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质资源,而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可在内容上提供高端化的产品,为延长和丰富产业链提供有效动力。
第一要塑造西安红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了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品牌,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但文化品牌的出现并不是逐渐摸索的,而是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就设定好的目标。
对于西安来讲,处于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期,抓住红色文化品牌塑造,就是抓住了今后很长时间的发展机遇。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就是西安事变遗址群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遗址群,它们和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既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崇高品格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的缩影,这些就是品牌塑造的基础,是其价值独特性所在。
要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中寻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代表因素,通过活化资源这一重要方式,结合文化创意和创新,融入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赋予其辨识度较高的文化内涵,给予鲜明的品牌定位,利用各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促进品牌营销,首先在细分市场形成品牌认同,继而推向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品牌认知,才能初步奠定品牌的基础。品牌影响力大小,体现的是一个城市、区域文化创意的水平和能力,体现的是这个城市创新思维、技术革新的能力,更是对时代脉搏把握的能力。
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一定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弘扬具有当代意义的精神价值。要注重既引领群众的认知,又要与群众的感情诉求相吻合,取得最广泛的认同,获得共鸣,这种品牌的感染力才能渗透到生活中,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理念,激发在文化产业消费中的优先选择意识。坚持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的结合,把政府的推动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要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红色特色小镇。红色旅游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能夠在生活休闲中让人们取得正能量的生活体验。一是具有说服力较强的教育功能,使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二是使一些濒临毁灭的红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三是取得了经济效益,通过出售注入红色文化元素的传统商品,既提高生活消费品的品味,又使红色文化产业进入消费市场,可谓一举三得。
红色旅游这种把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的形式由来已久,在延安、井冈山等地已经成为最具知名度的旅游产品,也是当地旅游发展的支柱内容。国家旅游局曾经把2005年定为红色旅游年,各地随之掀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潮。西安的历史文化知名度远远盖过红色文化,在西安旅游发展中关注点集中在历史文化景点(区)上,错过了这个发展机遇。
当前的发展首先要制定《西安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与研学旅游、寻根旅游、博物馆旅游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其次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六要素,尤其是针对西安红色景区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门前无法停车等紧迫问题出台政策,开辟新的停车地点,满足旅游基本需要。再次要对红色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提高红色旅游景点(区)讲解水平、服务水平都是目前建设的重点。
以红色文化景点为核心,建设城市红色文化特色街区是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也可以以红色旅游为内容,吸取特色小镇“小而精”的特点,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小镇。推动旅游纪念品,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成为西安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要发展红色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门类。要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和口碑效应,必须要增加红色旅游的内容丰富性,西安具备这样的资源因素。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红色书籍展演等活动,号召和引导西安的出版社以及国内出版社组织资源编撰有关西安红色文化书籍及系列丛书,与新华书店、曲江书城、万邦书城等知名书店合作,推出红色专区等,活跃红色文化市场。组织西安旅游集团、曲江演艺集团等创作反映西安红色文化的歌剧、话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演艺节目,作为西安旅游“月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文化市场,增加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 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促进城市政治生态和人才建设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教育教化作用,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一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实践证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是可行而有效的。为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尤其是中央党校要求各地党校的党性教育专题要占到70%以上,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并融入到党性教育中,能够与理论教育形成互补,更能让党员领导干部在亲身感受中接受教育,提高培训的效果。
第二要加强对大中小学生和市民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形式过于死板、内容太多说教,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或让学生经常到那些纪念馆、展览馆、旧址参观,听亲历者现身说法,听研究者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国史、革命传统教育,用真情实感影响和感染学生,会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热情,不仅把知识学到,更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决心。对于广大市民更是一种最佳的凝聚人心的方式,通过在各个纪念馆里举办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市民客观的了解历史,让那些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的先进典型,尤其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模范人物激励、感染、启发市民,增强对祖国和西安这座城市的热爱,以红色文化育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政治生态和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
4.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城市影响力。西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一带一路”不断在提高,我们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宣传,让世界知道一个丰富多彩的西安,讲好西安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第一要借助友好城市的力量,邀请国内外友好城市代表团访问西安,感受西安红色文化氛围,借助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等机构的力量,聘请城市宣传使者,传播西安红色文化。
第二要拓宽国际视野,构建符合国际传播规则的城市营销网络。全新设计定位和制定实施面向全球的城市形象推广计划,以“感受西安”为主题,设计特点鲜明、立体化、多元化西安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充分利用和挖掘重大事件、重要平台、重要节庆等机会,构建现代营销体系、营销渠道和营销传播机制,用好新闻媒体传播、事件传播、影视剧传播、文艺作品传播、内部营销传播、口碑效应传播、新媒体传播等七大渠道,积极加大在国际知名门户网站和社交账号上传播力度和精准度,发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安籍知名人士的作用,邀请全球顶尖的各个领域领军人物参与到西安城市宣传中。制造具有轰动效应和全球吸引力的正能量城市热点,借助多种现代传播渠道让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导游、翻译等跨文化传播人才。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的合作,建立境外传播平台,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
总而言之,西安红色文化资源是“追赶超越”中一个宝贵的优势,它所蕴含的红色精神,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弘扬,将会助推西安城市品质建设,推动西安发展。
参考文献:
[1]Gramlich,E.M.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A Review Essa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4(3).
[2]胡迎春,曹大贵.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6).
[3]陈强,尤建新,鲍悦华.基于市民生活满意度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J].公共管理学报,2006(3).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宁越敏 ,项鼎,魏兰.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J].城市规划,2002(10):29-34.
[6]徐林,曹紅华.城市品质: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一种匡正——基于国内31个城市的数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1).
[7]董霞,张晓玉.论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59.
[8]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革命遗址览胜[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9]西安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辛亥风云[Z].2016.
[10]西安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抗战风云[Z].2016.
[11]马静.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现机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6(8).
[12]范玉刚.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5(4).
[13]高璐佳,魏晴晴.甘肃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的实现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6(4).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摘? ?要: 城市品质有其丰富内涵,而其研究是个常讲常新的永恒课题,“人”和“精神”已成为城市品质最核心的内容。红色文化资源对提升西安城市品质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不但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变迁和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虽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促进城市政治生态和人才建设,西安的城市品质一定会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西安; 红色资源; 城市品质
中图分类号: C912.81? ? ? ? ? ? ? ?文獻标识码:? A? ? ? ? ? ?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1.009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9)01-0047-08
一、城市品质的内涵
在世界发展当中,城市化是重要的助推力之一,每一次城市化运动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经济社会载体,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空间。城市品质的发展水平就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治理主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依据。
(一)城市品质研究是个常讲常新的永恒课题
从两千多年前,“城”的概念和实物出现,人们就开始了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品质的思考。柏拉图《理想国》描述的是充满了正义、智慧、勇敢、和谐的城邦,公民道德高尚,国家幸福和谐,物质资料充足。中国的祖先们在城市建设上一以贯之的崇尚“天人合一”思想,《周易》、《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理念被融入到了城市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品质。
百姓对城市品质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从物质资料的富足到基础设施的通达,从经济发展的高速到城市管理的精细,从城市空间的开放到城市生态的优化,内容越来越多,门类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涉及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际上对城市品质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念和纯粹理论层面上,而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研究者的视野已拓展到适宜人类居住的便捷健康视角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认为城市的品质不仅侧重城市文化,还包括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以及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品位和城市质量的统一(Geamlich,1994; 胡迎春,曹大贵,2009) ,并构建了城市宜居性的多角度模型( Mike,2002; 陈强等,2009)。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品质的研究( 吴良镛,2001; 宁越敏等,2002) ,阐释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内涵,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评价方法。文献较为集中在党的十七大之后,结合生态文明的提出,大多关注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2011年上海世博会、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是几个重要节点,围绕它们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新型城镇化背景和城市生活的美好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新市民权益均等化、民生问题、城市病问题、城市建筑、城市规划等都是研究热点。范锐平(2012)、武栋(2011)、陈宇飞(2011)、董霞(2018)等都提出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说,城市品质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要求,是综合性、多维度的复合人居系统概念。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未来城市化发展追求的目标和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人”和“精神”成为城市品质最核心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多年的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强力推动下,城市病得到了高度关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又再一次强调,用系统观的视角看待城市问题,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质,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要通过以人为本、协调创新的现代化治理,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综合对城市品质的研究不难看出,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时代变迁,造就出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城市,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那些指导城市发展的人文哲学思想,它们成为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作用力。而这些作用力是要靠城市中的“人”来完成的。城市品质好的城市,“人”的发展必然健康向上,同时又推动城市不断进步,形成更优秀的城市品质,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城市品质的内涵,就要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既提供特色、宜居、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条件,更要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需求出发,满足精神生活和更高层次追求的需要,并通过城市精神和文化的作用激励人们为了城市更好地工作生活。
巴黎的精致浪漫、纽约的创新时尚是国际城市突出的品质,北京的包容与正气、深圳的革新与时尚、成都的勤奋与安逸、杭州的实干与担当,都是这些发达城市中“人”、“精神”和城市发展互相作用的结果,也正是有了这些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推动力,才形成了它们的鲜明特点,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后续动力,是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基础。
西安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成就了西安的历史地位,也在岁月中滋养出独特的城市品质。有千年都城的大气包容,有西部重镇的豪迈坚定,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引领承传,这些因素共同构筑起当代西安形象和城市精神。但在多年来的内外氛围营造和宣传中,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变迁的关注、强调较多,对大众的认知留下了厚重、沧桑和追忆的印象,让西安的城市品质中缺少了革命的热情和创业的激情,没有把历史上那些变革的、创新的、斗争的精神展现出来。这既是资源利用的遗憾,更是不能以文化作用力助推“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追赶超越大潮的遗憾。
二、红色文化资源对提升西安城市品质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内涵及红色文化资源分类
红色文化指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体现,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人士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植根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沃土,表达了人民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热切盼望,反映了中华儿女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宝贵精神,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斗争史,展现了民族品质和优良传统作风。弘扬红色文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途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重要方法,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向上的正能量。
紅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在资源层面,分别对应的也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以革命遗址等为代表的物质层面,包括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旧址纪念馆、革命历史展览馆、革命纪念地、领导人故居、革命先烈旧居等。是红色文化的客观载体,除了可以供后人参观学习的遗址类之外,还有“人”、“物”和“事”也属于物质层面的范畴。“人”是指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仁人志士、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和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等。“物”是指这些人所用之物,一些见证了历史的重要物件等。“事”是指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第二个方面是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内容。第三个方面是这些期间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迹、优秀传统道德、优良工作作风等。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西安城市品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变迁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它所代表的革命历史和精神是构成城市品质不可或缺的内容。
1. 见证历史更替,塑造城市精神。西安城市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历史的写照,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时代,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不同历史背景下城市呈现不同形态,1100年的建都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有对历史的追忆,有对改革的逃避。很长一段时间,西安的城市精神都乏善可陈,被保守与自我满足所阻碍,得不到长足发展。事实上,在这座城市里发生过轰轰烈烈的战斗,历史上朝代更替的一次次革新给予西安推陈出新的基因,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革命史种很多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事件也发生在这里,当前面临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期,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创造,由此产生和留下的那些红色文化资源,不应该被忽视,而是要发挥起重要的作用来。
发扬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重要路径,是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要求,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西安本土化、具体化的重要手段,融入到城市品质建设中,是给红色文化予以新的载体,更是完善西安城市精神体系,建构多角度、立体化、丰富的西安城市品质的创新之路。给城市品质增加更多积极向上、具有引领力量的内涵,让这种城市精神所带来的文化自信传递到每一个市民那里,表现在各个岗位的奋斗中。成为西安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中激发创新动力,展现具有时代风貌的城市品质。这也正好契合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树立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的要求,是展示西安城市形象的最佳途径。
2. 发挥教化功能,促进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过程中,文化、价值观这些“软实力”要发挥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文化的影响才能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而红色文化则能体现出对思想引领、社会教化等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中遗址资源大多以保护利用为主,其建筑风格都保持原貌,独具特色,对于当前城市建筑千楼一面没有美感的问题是一个弥补,让城市建筑体现出古朴的、具有历史气息的多样性来。例如西安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是典型的关中地区高档民居风格,建国路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优雅的民国建筑风格,在西安城里非常显眼,它们所展现出的中国建筑文化大气沉稳,静穆庄严,使人正心诚意,向往和平,这种建筑风格接地气,与宇宙自然相融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向深入的过程中,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学习成为了一个重要手段。在学习中,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事迹、艰苦奋斗的作风、矢志不移的信仰都会触动参训人员,补精神之“钙”,筑牢思想防线。在对各界群众、中小学生的教育中,让他们明白中国共产党96年的光辉历程,领导人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生动事例,更能激发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在党内坚定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国全民族建立和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具有强大感召力与社会凝聚力的红色文化,关系社会稳定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发挥好这种教化功能,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效果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3. 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已经是大势所趋,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强劲后力,而且也越来越成为贡献最大的产业。
陕西的红色旅游一直是一个金字招牌,尤其是以延安为代表的“延安精神”旅游市场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红色旅游是延安旅游业的核心内容,对延安以及陕西北部地区的发展都是巨大的推动力。延安对枣园旧址、抗大旧址等十大重点红色景区外围环境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延安博物馆、延安北京知青文化展览馆等一批博物馆建设,南泥湾红色文化旅游风景区、延川梁家河和冯庄康坪知青文化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纪念馆、西北局旧址捆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提升旅游景区档次的同时,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发展,旅游者体验满意度提升,“十二五”旅游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3倍、1.5倍,年均分别增长19.3%和20.3%,成为重要经济支柱。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西安市五大经济支柱之一,新近西安市获批全国第二批旅游改革先行区,旅游业即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红色旅游更是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会给旅游市场带来更多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三、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走访、座谈、访谈、文献资料收集、档案资料查询等方式,先后在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市文物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革命公园、杨虎城陵园、西安市烈士陵园、西安市社科院等多家相关研究机构、红色文化遗址等地进行调研,与党史研究专家、一线工作人员、革命后代等数十人交流,并到实地进行走访探寻,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尤其是一些亲历性的访谈对研究帮助非常大。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灵受到净化、党性修养提升的过程,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挖掘和弘扬西安红色文化资源,让它发挥重要作用的决心。
(一)西安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1. 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经过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西安政协文史馆等部门研究人员多年来的努力,整理挖掘出了西安的大多数革命遗址(见表1)。随同遗址一起陈列的照片、被服枪支弹药器材等实物等也是重要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数量巨大,门类众多。
2. 代表人物类。目前能够搜集到的有关代表人物也涉及到了西安革命史的各个时期,尤其以辛亥革命和抗战时期为多。(见表2)
3. 精神和制度文化类。一是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为代表,形成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和革命气节教育方法。为了粉碎顽固派的封锁,“西安八办”工作人员响应党中央大生产的号召,在七贤庄周围开荒种地,养猪养鸡,自制纺车纺线,做衣服、做鞋袜,发扬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面对严峻的处境,党支部及时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形势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坚定了工作人员的革命斗志和理想信念。另外刘少奇在八办留住期间所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类资源。二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最著名就是西安事变,另外还有,一二九西安学生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西安高中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西安回族的抗日活动、西安学生驱戴反日的四二六运动。三是有影响力的组织,如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陕西邮务工会、西安喜剧业、人力车工人、陇海铁路抗敌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地方队部、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西安平津同学会、陕西妇女慰劳会、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西京铁血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西安第一俘虏收容所等。四是一些发挥了作用的演出、歌曲、口号等,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组织演出的《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汉奸做寿》等剧目,冼星海在“西安八办”期间教唱的《黄河大合唱》、《黄水谣》、《游击队之歌》等歌曲,群众救亡团体、青年学生自己创作演出的《游记乐》、《去当兵》等歌剧和《最后一课》、《母亲》、《春风秋雨》等话剧。五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柏氏花園会议、柏筱余毁家革命、关中刀客、秘祭黄陵等。
(二)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及问题
1. 革命遗址等物质资源居多,制度和精神文化资源占比较小。在目前能够列举的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中,革命遗址类是占了绝大多数的,制度文化类、精神文化类占比很小,而且很多不具有西安特色,是响应全国号召或者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结果。一些具有西安特色的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如西安二中学生、抗日救亡团体等自己创作的歌剧、歌曲、话剧等。相比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形成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相比较《红梅赞》、《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量红色歌曲,相比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的著名文章、诗词等,西安所拥有的以及挖掘出来的资源和悠久的革命历史不相符。这种现状也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没有相关的部门和机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也没有考虑应用到大西安的宣传中。
2. 没有形成系统的“西安红色文化理论体系”。综合全国的红色文化研究情况,文献大量出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尤其是十八大之后,研究从管理学、新闻学、历史学、区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个视角进行,德育功能、新时期的价值、内涵外延与本质界定、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理想信念等是研究的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也有一些研究把红色文化与社区参与、公共服务等结合起来,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总体来讲,当前的研究都认同红色文化是跟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红色政权密切联系的积极进步的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先进文化,需要以文化渗透性等原则,以机构的常态化、制度的规范化、人员的专业化和形式的平民化为抓手,构建红色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但涉及西安的资料相对较少,西安市政府、旅游局以及文史研究馆近十年来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多套有关西安地域文化、历史、旅游的丛书,但都鲜有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或只是以革命遗址、红色景点的形式展示,没有形成体系,也很少作为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宣传的主要内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相比起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脍炙人口的精神体系,“西安八办精神”、“西安事变精神”等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总结和宣传。在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对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遗址群、西安事变遗址群的保护研究和精神总结,有关部门才行动起来,但仍然没有形成较为权威、普遍公认的提法,更没有很快应用到西安的实际工作中,这是另一个遗憾之处。
3. 总体保护利用力度不大。仅就遗址类而言,在表1所列示的89个革命遗址中,目前的现状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类是保护利用较好的。这类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代表。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建于1959年,1988年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入选“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二级博物馆。纪念馆从五个方面入手,发挥红色资源作用,一是实施旧址复原陈列,系统展现旧址功能。二是长期举办五个主题鲜明的展览,和多个临时展览,有一支完备的讲解员队伍。三是在多所大中小学开辟学生教育第二课堂,与延安干部学院、西安市委党校、陕西省委党校等建立现场教学基地,通过共建教育基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深入地对广大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是在原有接待站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青年旅舍,提升接待能力。七贤庄青年旅舍荣获全球十大最具特色青年旅舍荣誉称号;五是成立学术委员会,编写出版了大量的读物书籍。在目前来看,此类纪念馆是西安市党员、干部进行红色教育的首选之地,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以及树立西安红色文化之城形象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来西安旅游者首选参观地之一,为西安城市形象加分不少。第二类,是仅在原地设立了纪念碑的。如张学良向爱国学生讲话的地方,在灞桥区十里铺设立了一个纪念碑,红二十五军惩处土豪劣绅纪念碑、中共西安情报处交通联络站——奇园茶社纪念碑等。这类遗址限于场地、展示能力等因素,不能很充分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第三类,是已经损毁的。如军装局西安起义遗址、西安胡桃巷——中共西安地委、共青团西安地委机关遗址、中共西安情报处遗址、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地下联络站即莲湖食堂遗址等。这些遗址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党史研究价值,但因为各种因素已经无法看到,是非常大的损失。第四类,是依托于其他建筑的,外界对于遗址本身知之甚少。如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歃血结盟遗址,是在著名的佛教圣地大雁塔内,西安反围城斗争遗址是以西安城墙为主体的,省立二中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西安组织创建遗址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中山学院遗址现为东厅门西安高级中学,西安中山军事学校遗址现位于莲湖区政府院内,杨虎城新城公馆位于陕西省政府机关大院内,中共省立女师、女中支部遗址位于西安市89中等,革命公园成了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很多人不知公园名称从何而来。第五类,是已经看不到遗址的样子,以自然村或机关、学校等形式出现。如红四方面军蓝田汤峪遗址,现在就是汤峪镇塘子街村,红四方面军户县焦将村遗址,现在就是庞光镇焦将村,红二十五军文公岭战斗遗址,现在就是一片山头和植被,共青团陕西临时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旧址现位于蓝田葛牌镇崇光小学,中共高陵支部遗址位于现在的崇皇供销社内,高陵工委遗址位于高陵县崇皇寺市场等。这类遗址也很不便于开展红色教育工作。
四、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
西安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对西安红色文化精神进行提炼总结,宣传具有西安特色的红色文化,完善西安文化体系,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城市多元化思想中的正面导向作用,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等方面,推动城市文化、经济、政治、人才、影响力等建设,是提升西安的城市品质重要途径,也是西安树立红色文化之城形象的重要内容,更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做出重要贡献。
(一)西安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精神价值
西安的红色文化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1.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西安红色文化精神的灵魂。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有不同的精神指引,辛亥起义时,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抗战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抗战必胜的决心。尤其是处于白色恐怖下的西安,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为中心开展的长达十年的斗争,如果没有坚定而忠诚的信仰,没有谨慎而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机智而勇敢的对敌斗争方法,没有严明而周到的纪律,就不会有为延安保驾护航、源源不断输送物资和人才的传奇故事。解放战争时期是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这些不同时期的理想信念构成了西安红色文化精神的灵魂。
2.团结紧密联系各方力量是西安红色文化精神的核心。辛亥陕西光复是同盟会陕西分会、哥老会及其他组织联合进行的,在这一时期,这几支力量的互相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以西安为中心,引领了全省局势,起到了先驱作用。抗战时期,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在历史转折时做出的重大决定,全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最首要的决定性因素。西安是双十二事变的发生地,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爱国的光荣传统,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团体发展迅速,群众救亡运动轰轰烈烈,最大限度地动员、发动、组织各阶层、各方面的人民投入到抗战中,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充分体现出统一战线法宝的力量,织就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发挥爱国人士重要作用,营造了非常有利的统战局面。解放战争时期是紧密联系和发动群众,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建立起了新的世界。新中国成立以后每一次西安的飞跃阶段都是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实现的。
3.优良的艰苦奋斗作风是西安红色文化精神的特征。革命是提着脑袋的事业,西安的革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变数,伴随战事变化的是当局的大肆反扑,革命党人的不断英勇就义,艰苦斗争浴血奋战就成为常态,辛亥起义中是这样,抗战中更是这样,以“西安八办”为代表的革命者们克服困难,生活工作环境非常简陋,自己纺线织布、种菜种粮自给自足,同时还有非常严明的政治纪律,这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感染了当时的各界人士,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的财富。
(二)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路径
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在利用上,一是要有国际范围的视野,不能就资源谈资源,而是要以國际化眼光来定位和做规划,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利用;二是要有敢于想象的魄力,引进国际知名的创意企业和策划组织,打造一个闪耀的红色文化产品;三是要有善于经营的意识,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体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四是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做好的规划不要轻易改变,循序渐进地实现红色文化对城市和市民的精神滋养,促进城市品质发展。
1.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从对西安红色资源的梳理可以看出,资源总量较大,但目前具有较好地展示能力、接待能力的不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护不力、历史研究挖掘较为滞后造成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遗址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了解和熟知历史,掌握一些重要的事件发生地,并清楚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大量资金的配套支持。
因此利用资源的前提必定是保护,深入研究。第一,要综合党史研究、文物考古研究、理论研究等多个部门的资源,成立“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建专门机构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第二,对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定级,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见证意义的、濒临毁坏、失传的遗址、故事、歌曲、纪念物证、人物等进行高等级保护措施,建立文字和网络档案。通过现代科技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并与国内其他红色资源建立起共享数据库,找寻历史的关联点,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奠定基础。抓紧时间对濒临毁坏的资源进行修复,建立纪念馆、博物馆等设施予以保护。给予见证历史的人物、革命人士后代以政府特别津贴等补助,帮助他们回忆更多历史,并记录在册,整理出版,对那些具有传唱价值、传承利用价值的故事、歌曲等邀请著名文艺工作者进行改编、演绎、演唱等。第三,对有能力开展参观、教育等活动的场馆,给予经济、政策、人才上的大力支持,支持他们对馆藏文物、遗址历史深入挖掘,更新展示方式,讲好遗址故事。第四,以考核机制等约束机制对各行政区政府提出要求,对其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制定保护政策,给予资金、人力等支持,修缮维护馆所,编撰红色文化书籍、宣传册,把有关内容融入到区域建设中。
2. 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注入产业的活力,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提升地区竞争力。在目前的历史语境下,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质资源,而西安红色文化资源可在内容上提供高端化的产品,为延长和丰富产业链提供有效动力。
第一要塑造西安红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了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品牌,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但文化品牌的出现并不是逐渐摸索的,而是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就设定好的目标。
对于西安来讲,处于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期,抓住红色文化品牌塑造,就是抓住了今后很长时间的发展机遇。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就是西安事变遗址群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遗址群,它们和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既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崇高品格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的缩影,这些就是品牌塑造的基础,是其价值独特性所在。
要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中寻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代表因素,通过活化资源这一重要方式,结合文化创意和创新,融入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赋予其辨识度较高的文化内涵,给予鲜明的品牌定位,利用各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促进品牌营销,首先在细分市场形成品牌认同,继而推向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品牌认知,才能初步奠定品牌的基础。品牌影响力大小,体现的是一个城市、区域文化创意的水平和能力,体现的是这个城市创新思维、技术革新的能力,更是对时代脉搏把握的能力。
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一定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弘扬具有当代意义的精神价值。要注重既引领群众的认知,又要与群众的感情诉求相吻合,取得最广泛的认同,获得共鸣,这种品牌的感染力才能渗透到生活中,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理念,激发在文化产业消费中的优先选择意识。坚持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的结合,把政府的推动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要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红色特色小镇。红色旅游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能夠在生活休闲中让人们取得正能量的生活体验。一是具有说服力较强的教育功能,使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二是使一些濒临毁灭的红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三是取得了经济效益,通过出售注入红色文化元素的传统商品,既提高生活消费品的品味,又使红色文化产业进入消费市场,可谓一举三得。
红色旅游这种把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的形式由来已久,在延安、井冈山等地已经成为最具知名度的旅游产品,也是当地旅游发展的支柱内容。国家旅游局曾经把2005年定为红色旅游年,各地随之掀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潮。西安的历史文化知名度远远盖过红色文化,在西安旅游发展中关注点集中在历史文化景点(区)上,错过了这个发展机遇。
当前的发展首先要制定《西安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与研学旅游、寻根旅游、博物馆旅游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其次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六要素,尤其是针对西安红色景区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门前无法停车等紧迫问题出台政策,开辟新的停车地点,满足旅游基本需要。再次要对红色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提高红色旅游景点(区)讲解水平、服务水平都是目前建设的重点。
以红色文化景点为核心,建设城市红色文化特色街区是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也可以以红色旅游为内容,吸取特色小镇“小而精”的特点,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小镇。推动旅游纪念品,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成为西安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要发展红色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门类。要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和口碑效应,必须要增加红色旅游的内容丰富性,西安具备这样的资源因素。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红色书籍展演等活动,号召和引导西安的出版社以及国内出版社组织资源编撰有关西安红色文化书籍及系列丛书,与新华书店、曲江书城、万邦书城等知名书店合作,推出红色专区等,活跃红色文化市场。组织西安旅游集团、曲江演艺集团等创作反映西安红色文化的歌剧、话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演艺节目,作为西安旅游“月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文化市场,增加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 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促进城市政治生态和人才建设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教育教化作用,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一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实践证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是可行而有效的。为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尤其是中央党校要求各地党校的党性教育专题要占到70%以上,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并融入到党性教育中,能够与理论教育形成互补,更能让党员领导干部在亲身感受中接受教育,提高培训的效果。
第二要加强对大中小学生和市民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形式过于死板、内容太多说教,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或让学生经常到那些纪念馆、展览馆、旧址参观,听亲历者现身说法,听研究者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国史、革命传统教育,用真情实感影响和感染学生,会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热情,不仅把知识学到,更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决心。对于广大市民更是一种最佳的凝聚人心的方式,通过在各个纪念馆里举办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市民客观的了解历史,让那些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的先进典型,尤其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模范人物激励、感染、启发市民,增强对祖国和西安这座城市的热爱,以红色文化育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政治生态和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
4.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城市影响力。西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一带一路”不断在提高,我们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宣传,让世界知道一个丰富多彩的西安,讲好西安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第一要借助友好城市的力量,邀请国内外友好城市代表团访问西安,感受西安红色文化氛围,借助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等机构的力量,聘请城市宣传使者,传播西安红色文化。
第二要拓宽国际视野,构建符合国际传播规则的城市营销网络。全新设计定位和制定实施面向全球的城市形象推广计划,以“感受西安”为主题,设计特点鲜明、立体化、多元化西安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充分利用和挖掘重大事件、重要平台、重要节庆等机会,构建现代营销体系、营销渠道和营销传播机制,用好新闻媒体传播、事件传播、影视剧传播、文艺作品传播、内部营销传播、口碑效应传播、新媒体传播等七大渠道,积极加大在国际知名门户网站和社交账号上传播力度和精准度,发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安籍知名人士的作用,邀请全球顶尖的各个领域领军人物参与到西安城市宣传中。制造具有轰动效应和全球吸引力的正能量城市热点,借助多种现代传播渠道让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导游、翻译等跨文化传播人才。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的合作,建立境外传播平台,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
总而言之,西安红色文化资源是“追赶超越”中一个宝贵的优势,它所蕴含的红色精神,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弘扬,将会助推西安城市品质建设,推动西安发展。
参考文献:
[1]Gramlich,E.M.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A Review Essa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4(3).
[2]胡迎春,曹大贵.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6).
[3]陈强,尤建新,鲍悦华.基于市民生活满意度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J].公共管理学报,2006(3).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宁越敏 ,项鼎,魏兰.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J].城市规划,2002(10):29-34.
[6]徐林,曹紅华.城市品质: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一种匡正——基于国内31个城市的数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1).
[7]董霞,张晓玉.论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59.
[8]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革命遗址览胜[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9]西安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辛亥风云[Z].2016.
[10]西安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抗战风云[Z].2016.
[11]马静.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现机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6(8).
[12]范玉刚.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5(4).
[13]高璐佳,魏晴晴.甘肃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的实现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6(4).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