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支撑的应急安全教育:本土实践与路径探索

摘? ?要: 当前,应急产业和应急安全教育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获得较大发展和水平上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与人民基本安全需求满足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促进应急安全产业发展和应急安全教育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和应急安全教育水平提升,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共同关注和破解的新时代命题。青岛海丽雅近年来围绕应急安全产业发展和应急安全教育进行了探索,聚焦应急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政府要继续加强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应急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行业和企业乃至全社会要关注应急产业和应急安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应急产业和应急安全教育的相互支撑,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和协同发展,提高应急安全管理水平,为保障群众人身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应急安全教育; 应急安全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7.4?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1.012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9)01-0066-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不断增多且成因机理复杂,已经呈现出自然致灾因素和人为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社会矛盾与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等特点,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易发,考验应急安全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对应急安全的需求迫切又多元,标准和期盼越来越高。与严峻的应急安全形势和不断增长的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应急产业市场潜力远未转化为实际需求,存在应急安全产业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利用不足,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等问题;应急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与之配套的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缺乏顶层设计、面向基层和贴近实战的体验教育不够、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等现实问题。应急安全产业是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提供特定产品和专门服务的新型产业,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支撑和保障。《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应急产业产值大幅增长;推进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开展救援能力专业培训,强化大中小学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提升公众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现有科普及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支持企业建设面向公众的培训演练和自救互救体验馆,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素质。同时,《规划》将“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体验基地建设”作为重点建设项目。2018年,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将面临脱胎换骨的重塑:一方面,应急管理职业化和专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以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为核心任务的应急安全教育将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应急安全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如何针对影响应急安全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以产业尤其是应急产业为支撑,促进应急安全“教育链”和“产业链”的结合,继而整合各方力量和多种资源,创新应急安全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安全教育新格局,构建与当前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相适应的应急安全教育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提高应急防灾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群众人身安全,已成为学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和亟需破解的新时代命题。
二、应急安全教育概念界定与研究述评
(一)应急安全教育概念界定
当前,国内学界和实务界常用的与“应急安全教育”有交叉和涵盖意义的一些概念主要有:“应急教育”、“灾难教育”、“灾害教育”、“公共危机教育”、“防灾教育”、“应急避险教育”、“应急科普宣教”、“公共安全教育”等[1]48。笔者认为,所谓应急安全教育是基于个体或社会整体安全需要,以提升应急管理和安全治理能力为目的,遵循应急安全管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的一种社会活动。为进一步厘清应急安全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从应急安全教育对象、主要内容、基本形式和最终目的等维度展开进一步分析。首先,应急安全教育对象从人在与突发事件和灾难灾害交互作用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受害者、救援者和管理者三类人群[1];若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和教育形式,可以将应急安全教育对象分为普通市民、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其次,就应急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言,有学者结合不同的对象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以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演练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教育、以面向专业和职业的应急管理人员与党政干部的教育培训、以应急理论知识系统传授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2]。最后,就应急安全教育基本形式而言,有学者结合不同阶段的教育形式将应急安全教育分为具有递进、并行、交叉和共融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应急安全科普宣傳、应急安全知识讲授、应急安全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1]。应急安全教育最终目的是减少灾害、风险、危机和突发事件威胁,确保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笔者所指的应急安全教育主要是面向普通市民,以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和提升应急自救互救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从应急管理流程看,它属于应急准备的重要内容,事关应急反应及事后处置能力,对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应急安全教育研究的基本维度
学界对应急安全教育的关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了应急安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分析。如,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严峻亟需加强社会公众的应急安全教育[3]、应尽快补上全民应急安全教育这一课[4]、公共安全要补齐应急安全教育短板[5]等等。二是结合不同领域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教育探讨。如,针对核与辐射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教育[6]、针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教育[7][8]、针对溺水、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教育[9]等等。三是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而实施的应急安全教育。如,针对城乡社区群众的应急安全教育[10]、针对在校学生的应急安全教育[11][12]、针对家庭成员的应急安全教育[13]等等。四是对国外应急安全教育经验及其借鉴的研究。如,对美国应急安全教育经验的介绍和分析[13][2]、日本应急安全教育的经验与借鉴研究[14]等等。五是应急安全本土实践探索经验的介绍和分析。如,国内校园应急安全教育的经验介绍[15]、我国应急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16]、各地和相关单位依托应急安全教育基地和场馆的应急安全教育经验分析[17][18][19][20]等等。
综上,学界对应急安全教育从基本概念界定、应急安全教育对象和内容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多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了应急安全教育相关研究,也有学者对国内外的应急安全教育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通过对当前围绕应急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缺少对应急安全教育本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相对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应急安全教育,我国应急安全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也不乏相关研究成果的呈现,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和构建适合我国本土需要和特色的应急安全教育体系,这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第二,缺少结合产业尤其是应急产业发展研究探讨应急安全教育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具体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急安全教育是应急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产业发展也是应急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和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当前,学界围绕应急产业发展研究应急安全教育的成果相对匮乏,不利于促进产教相互支撑和相互融合相关决策和实践。
三、海丽雅集团应急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 海丽雅集团基本情况
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始建于1922年,是一个将近百年的企业。公司创建以来,始终矢志不渝地传承“安全·专业·厚德”的企业精神,走“专、精、特、新”之路,大力发展应急安全及保障事业。目前,集团已成为涵盖特种绳缆与应急自救产品研发生产、应急安全场馆建设、应急安全教育培训、应急自救整体解决方案制定与实施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有创新产品1000余种,专利1600余项,是“中国专利申请50强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中国高科技产业化奖、中国管理科学创新奖等奖项,以及全国首批“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企业、全国“百佳”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国家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山东省著名商标等百余项殊荣。集团下设青岛海丽花边织带有限公司、青岛华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亿和海丽安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亿和海丽应急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山东海丽应急安全培训中心、青岛海丽应急安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二级子公司。集团在工业安全绳缆、军事特种绳缆,海洋特种绳缆研发生产上不断创新,多次为海洋科考船“大洋一号”、“科学号”、“探索一号”、“雪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等研发配套特种绳缆,创下中国绳缆界“四个第一”:中国深度第一、强度第一、温度第一、精度第一,有“中国绳王”之美誉。近年来,集团在研发生产安全防护自救产品的同时,将应急教育培训作为重要业务板块规划和发展,积极开展应急教育建设与应急知识普及、应急场馆(基地)建设、应急安全教育技术咨询、应急安全项目研究、应急安全教材编写、校园风险评估、应急安全专题培训等业务。
(二)围绕应急安全教育的探索
目前,集团围绕应急安全教育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 成立青岛应急安全培训中心,丰富教育形式。集团在山东省内建设了30余个应急安全教育科普馆,筹资建设了全省首家集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于一体的,以防灾应急避险安全知识互动式综合体验为内容的场所——青岛市应急安全教育培训中心。中心由消防体验培训区、地铁体验培训区、地震体验培训区、暴风雨体验培训区、校园应急培训区、医疗自救培训区、交通应急培训区、安全生产及人防培训区、多媒体培训教室等区域和互动点组成。2016年,中心创新性引入“移动应急安全体验馆”,运用“场景式+体验式”教育模式,以知识问答、互动游戏、逃生演练等形式,丰富教育体验形式。移动应急安全体验馆在北京、青岛、济南等地区开展应急安全教育活动,约40万名群众从中受益。
2. 建设运营应急安全教育场馆,拓展教育空间。企业以“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为目标,借鑒美国“灾难城”专业应急防灾理念和沉浸式教育理念,仅在青岛就投资建设和运营了三大场馆:(1)市北场馆。该馆建于2014年,是在青岛市应急办指导下,由海丽雅自主设计和投资建设及运营的专业场馆。场馆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大沙路2号,总面积2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00万元,涵盖了消防应急安全教育、地铁应急逃生等10大体验区、25个体验点,是国内首个“体验式”应急安全场馆。(2)市南场馆。该馆2017年由海丽雅集团承建、运营,以家庭应急安全演练实训和体验为主要业务。场馆位于市南区东海西路6号,总面积3000平方米,含室内、室外两部分,共计40多个体验点。(3)西区场馆。2018年,集团承建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应急安全实训基地,场馆位于青西新区太行山路336号,室内外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一期总投资2450万元,涵盖消防安全教育、自然灾害体验、交通安全教育体验、安全生产体验、校园安全教育、红十字医疗救助实训、禁毒安全与教育、人民防空体验等90多个体验点。
3. 整合集团应急安全教育资源,争取教育资质。近年来,集团先后荣获或挂牌“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山东行政学院应急管理中心应急培训基地”、“山东科技大学产学研基地”“青岛市行政学院培训基地”、“青岛市教育局中小学应急安全体验培训基地”、“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少年安全教育实践基地”、“青岛市红十字生命安全体验基地”、“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青岛市应急安全体验培训(市北)中心”等20多项授牌。目前已发展成为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应急安全体验与教育培训的专业化首选单位。通过与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集团应急安全教育资质较为齐全多元,大大提高了集团应急安全教育层次,为开展应急安全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4. 打造应急安全教育团队,提升教育能力。目前,集团教学团队专兼结合,既有一线应急安全实务工作者,也有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确保了应急安全教育能力和水平。集团通过招聘和培养,组建了由100余名专业讲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成员中50%具有“第一应急响应人”、“应急救援员”、“AHA救护员”、“美国心脏协会 FIRST AID CPR AED”等资格证书;另外,集团企业聘请了50余名应急及安全专家组成兼职教育团队,围绕应急安全课程体系建构、创新性培训项目开发、应急场馆设备研发等内容开展教研活动或讲授专门课程,不断提升应急安全教育培训专业能力、服务水平。尤其在校园安全风险评估方面,企业聚焦校园隐患,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高危风险解决方案,面向在校师生量身定制应急疏散预案及演练、校园应急安全专业知识培训、校园应急安全运动会等相关业务活动。
5. 开展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增强教育效果。在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方面,集团采用“走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开展体验教育。前者主要依托市北、市南和西区三大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场馆,向普通市民和基层单位人员开展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后者借助移动式体验馆,将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进一步向社区、街道、学校等基层和一线延伸,大大扩展了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近三年来,企业已先后为全市782所中小学的26.5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体验式”安全应急知识传授与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活动。这种寓教于乐和真实体验的应急安全体验培训方式,激发教育对象参与积极性,培养了群众应急安全意识,传授了应急逃生技能,为市民安全素质提升和社会安全稳定做出了贡献。
四、基于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
基于产业支撑的应急安全教育,涉及产业和教育两个领域,离不开有力的统筹组织领导。
1. 科学制定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立足国家安全体系构建,科学制定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应急产业与应急安全教育协同发展的规划,为应急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提供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思路和实施步骤;另一方面,应当围绕应急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这一重要任务,围绕税收减免、经费投入和购买服务等重点环节制定和落实相应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为应急安全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企业多元化和全方位参与应急安全教育工作,以整合资源,厚实保障。
2. 明确细化责任,加强监督监管。各级政府应当推动发展改革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等相关单位,以应急产业和应急安全教育协同与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围绕吸引应急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这一重要任务,明确牵头部门,细化落实好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做好应急安全产业与应急安全教育工作的衔接,以打造合力。为确保规划实施和政策落地,应强化监督评估,将规划和建设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责任部门和地方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内容,组织开展产业支撑应急管理规划实施情况督导评估,确保应急产业有序有效参与,保证应急安全教育质量。
(二)优化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的协同机制
应急产业发展支撑应急安全教育需要协调各模块和各层面关系,才能确保这一系统工程的协调运行。
1. 完善资源共享机制。资源是应急安全教育发展的基础性物质保障,也是确保应急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的文化教育、应急管理等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应急安全教育发展目标和情景,与企业行业主动对接,平衡好彼此利益和需求,制定好资源共享规则,打破资源垄断现象,突破资源分散壁垒,搭建资源流通渠道,促进资源需求供给主体协调,确保物质设备、信息、技术和人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整合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促进产业与教育的互动互赢和共建共享,打造应急安全教育各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急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国家安全体系构建提供人才供给和产业支撑。
2. 行业组织参与机制。行业组织是行业、政府之间不可缺少的协调者,具有“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特点,介于产业与教育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急安全行业组织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二者的融合度和发展水平。为此,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重视培育孵化培育应急安全行业组织,尤其要充分发挥安全风险防控服务专业化社会组织、应急安全教育产业联盟(协会)等平台的沟通协调、指导和服务功能,将政府“不应干”、“不能干”和“不便干”的工作委托行业组织,发挥其在规划研究、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整合高校、培训机构、公益性机构和应急安全产业资源,促进应急安全“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无缝衔接。
3. 完善项目(成果)驱动机制。应急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探索基于利益和需求的动力机制是确保可持续和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各级政府应当本着“政府引导、重点推进、以点带面、上下联动”的原则,重视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性意义的国家级和区域性的应急安全产教融合示范点或实验项目;政府要定期对表现好,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调动企业行业参与企业投身于应急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一批具有传统优势和创新特色的企业围绕应急安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和产教融合,总结项目运行经验,激发内生动力,创造良好环境,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应急安全教育活动
目前,我国应急安全产业产值已达到近万亿规模,应急安全企业必将为应急安全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和强有力支撑。为此,政府应当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国家总体安全观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秉承“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围绕行业参与应急安全教育制定和完善奖励政策,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应急安全教育活动。
1. 鼓励企业整合资源,突出创新,加强应急安全教育教具教材、应急防灾仿真设备和配套产品的开发,为应急安全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支持,为应急安全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提高应急安全教育现代化水平。
2. 鼓励应急安全企业参与安全文化公园、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基地(场馆)等安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应急培训和体验,丰富应急安全教育形式,拓展应急安全教育空间。
3. 鼓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特定资质的企业,协助教育部门制定、审核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和相关标准,组织、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安全演练、预防和安全风险教育,丰实应急安全教育内容,促进应急安全教育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
4. 鼓励企业从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災减灾救灾等方面组织专业力量精心创作应急安全文化产品,围绕应急安全教育制作警示教育片、展板挂图、公益广告、微电影、动漫、科普影视作品等安全文化产品,深度参与应急安全文化建设,持续传播和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共享优秀成果。
(四)深化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实践探索
应急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就属性而言,应急安全教育既是知识产业一部分,也是应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应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 要强化基于产业支撑的应急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应急产业与应急安全教育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从事应急安全产业的企业,都应当对应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深刻的认识,将应急安全教育的推动作为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新的生长点,围绕应急安全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而不懈努力。
2. 加大基于产业支撑和产教融合的应急安全理论研究。当前,应急安全产业已经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应急安全教育也成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安全教育理论研究状况和研究水平是相关决策和实践的重要前提,却在现实中滞后于实践需要,亟待加强。为此,学界应当围绕应急产业与应急安全教育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应急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本土经验的总结提升开展相关的系统研究和探索,服务于基于应急产业发展和应急安全教育高水平发展格局,为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會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泽宇.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初探[J].中国减灾,2014(19).
[2]陆继锋,曹梦彩.FEMA对美国应急管理教育的贡献与启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7(4).
[3]杨明生.亟待加强公众的应急教育[J].学习月刊,2011(7).
[4]尹于世.应尽快补上全民应急教育这一课[N]. 新华每日电讯,2012-09-10(003).
[5]樊良树.公共安全应补安全教育短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7).
[6]任庆余,赵进沛,张延华.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对公众的影响及加强应急教育措施分析[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7(3).
[7]朱红亮.基于转型期社会热点事件高校应急教育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
[8]陈静,林珊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教育模式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
[9]葛冬冬.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视域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究——基于对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4).
[10]区晶莹,马泽雄,俞守华.城乡社区公众应急教育发展路径探讨——以广东“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为例[J].教育导刊,2017(7).
[11]吴晓涛,姬东艳.我国小学应急教育体系优化研究[J].灾害学,2017(2).
[12]郝艳华,等.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应急教育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2).
[13]Adams Lear,雨薇.美国地震和火灾的家庭应急教育[J].少年儿童研究,2011(5).
[14]纪新青.3·11日本地震对中国公共危机教育的启示[J].理论界,2011(6).
[15]安全教育探新路 应急管理进校园——鸡西市南山小学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调查[J].中国应急管理,2009(4).
[16]袁宏永,陈建国,张志.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方法和体系探索[J].中国应急管理,2008(10).
[17]“公安部爆炸物品公共安全教育训练基地建设推进会”在我校召开[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18]刘则晴.主题展览设计中的闭环设计——以宁波市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4).
[19]刘宁.因势利导,建设公共安全教育馆[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7-11-20(006).
[20]王晴.北京公共安全教育馆落成 市民可演练灾害自救[J].中国消防,2005(16).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