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中西医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柳婷
【关键词】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中西医;影响因素
中风对患者来讲本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困扰,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而偏瘫肢体肿胀就是中风后常出现的并发症,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为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带来了阻碍。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中医疗法,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在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治疗中逐渐加入了中医疗法,中西医对该疾病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影响。文章就以我院近两年收治的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为例来研究,分析中西医对该疾病产生的影响,详情如下所述。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随机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法,即西药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医疗法,即补阳还五汤加减疗法。所有患者均经临床CT影像学检查并确诊,同时也满足中医学的相关诊断标准,主要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68.3±7.6岁,病期为1-5个月,平均病期为3.1个月,脑梗死患者为18例,而脑出血为1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8.8±7.9岁,病期为1~6个月,平均病期为3.6个月,脑梗死患者为17例,而脑出血为11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完整,经验证P>0.05,对比性较好。
1.2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中参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主要以降压和降脂以及降黏为目标,每天都需要采取vitB1和vitB12治疗,每日1次。此外还需口服地巴唑10mg,每日3次,治疗时间为1个月。
观察组在以上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疗法,采用中医研制的补阳还五汤加减疗法,具体的中医配方为:黄芪、川穹、红花、丹参、川牛漆、地龙、茯苓、泽泻、山楂和桂枝,药物用量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加水500ml后开始煎熬,煎至200ml,分为2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治疗时间同为1个月。
1.3疗效判定在中西医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中,可分为三个阶段。显著: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出现了好转,且肿胀现象已经消失;有效: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出现了轻微好转,且肿胀现象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未出现好转,肿胀现象也并无减轻,或有更严重的发展趋势。
1.4统计学运用实施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进行分析和整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用t验证,计数用n%表示,再用卡方验证,若P<0.05,则认为组间差异明显。2、结果
经观察和统计,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22例),而观察组的治疗总效率为92.9%(26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对该疾病能产生更大帮助,P<0.05,详见表一。3、讨论
3.1西医影响因素临床中对于中风后肢体肿胀的发生原因尚无定论,还存在较多的观点。现代西医提出该现象可能与患者的交感神经受到损伤有关,进而引发了微循环障碍让局部肢体的温度出现降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中风急性期患者处于长期卧床状态,可能也与其缺乏活动和锻炼有关。其一,肌力因素,这类患者的肌力水平往往很低,而随着肌力水平的上升,患者发生肢体肿胀的几率也会明显降低。肌力与骨骼肌泵密切相关,肌力水平下降会影响到静脉和淋巴回流,进而引发肿胀,同时其導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也不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康复治疗中可以参照此项。其二,患者的FMA水平,包括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患者患有肢体肿胀的概率与FMA水平密切相关,评分越差其患病概率越大。此外,患病者的年龄普遍较大,主要为老年患者。
3.2中医影响因素我国中医学指出,肢体肿胀与患者中风后的气血运行不顺畅有关,而经络瘀阻和阳气不升以及气滞寒凝等现象就会逐渐诱发肢体肿胀一。其一,血瘀症候,中医有津血同源的观点,现代中医又提出了血水同病的观点,认为津血同源就是血水同病的基础所在。人体内的津血在经脉的协助下为整个机体带来濡养,而血瘀症会导致经脉阻滞,从而引发患者的津液运行受到阻碍,局部出现水停进而渗出脉外,最终导致了肢体水肿。同时津液在运行也需要气的助力,瘀血内阻让气机不畅,使得局部津停从而引发肿胀。其二,气虚症候,经中医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气虚症候可让中风病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的概率增加。中医学指出气可行津,起也能摄津。人体的津液在传输和排泄中都离不开气的助力,如果患者气虚,其带来的助力必然会减弱,进而引发津液代谢不良,同时,痰、饮和水以及湿的病理都与其密切相关。
以上,在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临床治疗中,单纯采用西医疗法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大幅度提升其治疗效果,可为患者提供更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