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范围过于广,特殊值来帮忙
王凤鸣 王法岩
函数恒成立问题,一直是函数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一直是学生的头痛之事,我们知道,对于恒成立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分离参数求最值,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求函数的最值,但是在直接求函数的最值中,可能需要进行分类讨论,而分类讨论又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有些问题,分类讨论的所分的类特别的多,导致学生进行不下去,那么对于有些问题,我们能不能有效的减少分类呢?近期,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在随后的讲评课上,笔者借助其中的一道题目,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化运算的技巧.
本题的第(1)问很容易求解,予以略过,
本题的第(2)问得分非常低,从评分系统查询,可以发现该问的平均分为1.2分,为了探究该题,笔者在课堂上对此题进行讲评.(以下是课堂实录,老师简称师,学生简称生)
2 课堂实录
师:对于第二问,我想知道大家在考试的时候是如何想的? (此时班级沉默不语)
见此情况,笔者继续发问:我们可以畅所欲言,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发现错误,我们才有机会改正错误,谁愿意谈一下自己考试时的想法,只要愿意谈的,我给每人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此时班级顿时活跃起来)
生1:我发现此题的最高项系数含有参数,我先讨论了a=0,这样我发现此时不成立,我又讨论了a>0,此时开口向上,对称轴方程为x=a+2/2a,然后我就做不下去了.
师:生1 的思路很清楚,讲得也很好呀(此时我拿出一个小礼物一一棒棒糖发给生1,全班顿时热闹起来,很多同学举起手要回答),但是他没有继续下去,我们谁能对他的方法进行补充呢?
生2:对a+2/2a分别与0和1比,找出此函数的最大值(上确界),让它的最大值(上确界)小于0就可以了,但是考试的时候我没有写下去,我发现太复杂了,讨论了a>0以后,还需要讨论a<0,而此时还需要对a+2/2a分别与0和1进行比较,这样实在太复杂,没有信心做下去了.
师:生2的思路清晰吗?(大家异口同声:很清晰),但是为什么做不下去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坚持下去能不能成功?
生:一定可以成功,但是太复杂,
师:这就是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全班大笑)那么一道问题,我们分类讨论需要分7类,是有点复杂了,如果是我,我也不想做下去了,那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办法可以简化我们的分类?
师:非常好,生3有效的简化了我们的问题,当a>0时,不需要进行讨论了,那么a<0时是否也能简化呢?
此时大家再一次陷入沉默,
生4:当a<0时,此时是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最大值除了在x=0或者x=l处取得外,还有可能在对称轴x=a+2/2a处取得,而此对称轴又是变化的,那就必须对它进行讨论了,我认为不能简化了,
此时学生几乎都点头表示赞同.
师:好,那我给大家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我比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重,大家能猜猜我大概有多重吗?
此时班级再一次沸腾起来,下面都在猜测我的体重,
生5:至少60KG.
师:为什么?
生5:因为我是我们班的一员,而我是60KG呀,您比我们班所有同学都重,所以你至少60KG.
此时,其他学生大笑,
师:大家静下来,想一想生5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道理,能不能把他说的话提炼出数学的语言,有分7类,而是一类也没有分,大家想明白吗?对于分类较多的问题,我们如何处理?
生8:讨论范围过于广,特殊值来帮忙.
师:(总结)生8总结的特别好,如果我们分类讨论的类特别多时,我们可以尝试先带入特殊值进行缩小参数的范围,从而减少我们分类讨论的类,
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学生很快得到了结果,并且大大简化了分类讨论,下面演算的同学也大多数很快得到了结果,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深刻体会了特殊值方法的作用.
3 课后反思
3.1 抽丝剥茧,查找错因
拿到学生的考试成绩,除了分析成绩以外,还要分析在丢分严重的题目上的错因:有些是知识上的漏洞;有些是方法掌握不牢固;有些本身是易错点;有些是难点等等,对于难点的突破,不能简单地分析一下题目,讲讲答案就行了,要分析学生没有突破难点的原因,要做到这点就不能仅仅看学生的试卷了,要深入学生答题过程的想法,让学生再现答题方法和思路受阻点,本节课选择在课堂上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和困惑,从而精确“号脉”.
3.2 关注新知生长点,合理切入答案
找到学生答题上的受阻点,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答案的合理性,并接受答案,从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采取举例子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并总结方法,课堂教学是富有鲜活个性的灵动生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我们要关注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创设合理的情景来切入解法,而不是直接把把答案灌给学生.
3.3 完善教学环节,有效突破难点
现在有不少的教师在测试结果下来后抱怨:“这道题我讲许多遍了,学生还是不会!”“这种方法我上周刚刚讲过,怎么还是不会?”
殊不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前面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偏差,但是却没有引起教师的深度反思,然后在试卷讲评环节上,也没有研究学生的错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讲方式,依旧只是把解法机械重复,造成学生依旧无法突破难点.
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从难点的出现、难点的测试,到学生的反馈、难点的重现,需要做持续性的关注,要根据学生对难点掌握情况的生成,对我们预设的内容进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4 總结
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需要做持续性的追踪,从而,定制出与学生现状相吻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
函数恒成立问题,一直是函数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一直是学生的头痛之事,我们知道,对于恒成立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分离参数求最值,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求函数的最值,但是在直接求函数的最值中,可能需要进行分类讨论,而分类讨论又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有些问题,分类讨论的所分的类特别的多,导致学生进行不下去,那么对于有些问题,我们能不能有效的减少分类呢?近期,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在随后的讲评课上,笔者借助其中的一道题目,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化运算的技巧.
本题的第(1)问很容易求解,予以略过,
本题的第(2)问得分非常低,从评分系统查询,可以发现该问的平均分为1.2分,为了探究该题,笔者在课堂上对此题进行讲评.(以下是课堂实录,老师简称师,学生简称生)
2 课堂实录
师:对于第二问,我想知道大家在考试的时候是如何想的? (此时班级沉默不语)
见此情况,笔者继续发问:我们可以畅所欲言,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发现错误,我们才有机会改正错误,谁愿意谈一下自己考试时的想法,只要愿意谈的,我给每人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此时班级顿时活跃起来)
生1:我发现此题的最高项系数含有参数,我先讨论了a=0,这样我发现此时不成立,我又讨论了a>0,此时开口向上,对称轴方程为x=a+2/2a,然后我就做不下去了.
师:生1 的思路很清楚,讲得也很好呀(此时我拿出一个小礼物一一棒棒糖发给生1,全班顿时热闹起来,很多同学举起手要回答),但是他没有继续下去,我们谁能对他的方法进行补充呢?
生2:对a+2/2a分别与0和1比,找出此函数的最大值(上确界),让它的最大值(上确界)小于0就可以了,但是考试的时候我没有写下去,我发现太复杂了,讨论了a>0以后,还需要讨论a<0,而此时还需要对a+2/2a分别与0和1进行比较,这样实在太复杂,没有信心做下去了.
师:生2的思路清晰吗?(大家异口同声:很清晰),但是为什么做不下去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坚持下去能不能成功?
生:一定可以成功,但是太复杂,
师:这就是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全班大笑)那么一道问题,我们分类讨论需要分7类,是有点复杂了,如果是我,我也不想做下去了,那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办法可以简化我们的分类?
师:非常好,生3有效的简化了我们的问题,当a>0时,不需要进行讨论了,那么a<0时是否也能简化呢?
此时大家再一次陷入沉默,
生4:当a<0时,此时是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最大值除了在x=0或者x=l处取得外,还有可能在对称轴x=a+2/2a处取得,而此对称轴又是变化的,那就必须对它进行讨论了,我认为不能简化了,
此时学生几乎都点头表示赞同.
师:好,那我给大家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我比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重,大家能猜猜我大概有多重吗?
此时班级再一次沸腾起来,下面都在猜测我的体重,
生5:至少60KG.
师:为什么?
生5:因为我是我们班的一员,而我是60KG呀,您比我们班所有同学都重,所以你至少60KG.
此时,其他学生大笑,
师:大家静下来,想一想生5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道理,能不能把他说的话提炼出数学的语言,有分7类,而是一类也没有分,大家想明白吗?对于分类较多的问题,我们如何处理?
生8:讨论范围过于广,特殊值来帮忙.
师:(总结)生8总结的特别好,如果我们分类讨论的类特别多时,我们可以尝试先带入特殊值进行缩小参数的范围,从而减少我们分类讨论的类,
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学生很快得到了结果,并且大大简化了分类讨论,下面演算的同学也大多数很快得到了结果,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深刻体会了特殊值方法的作用.
3 课后反思
3.1 抽丝剥茧,查找错因
拿到学生的考试成绩,除了分析成绩以外,还要分析在丢分严重的题目上的错因:有些是知识上的漏洞;有些是方法掌握不牢固;有些本身是易错点;有些是难点等等,对于难点的突破,不能简单地分析一下题目,讲讲答案就行了,要分析学生没有突破难点的原因,要做到这点就不能仅仅看学生的试卷了,要深入学生答题过程的想法,让学生再现答题方法和思路受阻点,本节课选择在课堂上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和困惑,从而精确“号脉”.
3.2 关注新知生长点,合理切入答案
找到学生答题上的受阻点,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答案的合理性,并接受答案,从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采取举例子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并总结方法,课堂教学是富有鲜活个性的灵动生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我们要关注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创设合理的情景来切入解法,而不是直接把把答案灌给学生.
3.3 完善教学环节,有效突破难点
现在有不少的教师在测试结果下来后抱怨:“这道题我讲许多遍了,学生还是不会!”“这种方法我上周刚刚讲过,怎么还是不会?”
殊不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前面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偏差,但是却没有引起教师的深度反思,然后在试卷讲评环节上,也没有研究学生的错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评讲方式,依旧只是把解法机械重复,造成学生依旧无法突破难点.
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从难点的出现、难点的测试,到学生的反馈、难点的重现,需要做持续性的关注,要根据学生对难点掌握情况的生成,对我们预设的内容进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4 總结
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需要做持续性的追踪,从而,定制出与学生现状相吻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