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解题反思,促进自主学习
缪平
[摘 ?要] 文章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进行了实践与研究,通过反思审题过程、反思解题结果、反思解题思想方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反思的习惯,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提升学习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数学;审题;解题;反思;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反思是在解题过后的再思考、再认识,达到逐步提升的一个过程.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在初中数学学习活动中,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大多数是通过数学解题来实现的. 随时进行反思,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关键措施.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师进行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反思审题过程,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审题不是把字面意思读一遍就结束了,而是要迅速准确地把握住题目的题表信息和题目的隐含信息.
1. 反思是否读出了题表信息
例:如图1所示,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C,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C,点A是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P在直线BC上,且S=·S,求点P的坐标.
认真审题,我们发现这一题强调的是“点P在直线BC上”,显然题目中的表层信息是要考虑点P在直线上的位置,要分类讨论点P可能在第一象限,可能在第二象限,当然由题意S=S,可否定点P在第四象限. 学会读出题中的表层信息可以减少题目漏解,确保解答的完备性.
通过反思审题,学会读出表层信息,就是要能够根据题目的“字面”意义获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 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要考虑两个解是相等还是不相等. 再如,已知两个三角形相似,要注意是否存在不同点的对应关系. 两圆相切要考虑两圆有外切和内切,△ABC是等腰三角形,要分成三种情况讨论,①AB=BC, ②AB=AC,③BC=AC.
2. 反思是否读出了题目的隐含信息
例:已知x,x是关于x的方程x2-(m-1)x+2m=0的两根,且满足x+x=8,求m的值.
分析:这题表面看似简单,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x+x=m-1,xx=2m,x+x=(x+x)2-2xx=(m-1)2-4m=m2-6m+1=8,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可求出m的值. 但这题要考虑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前提是解要存在,所以需要Δ≥0.
解题时因审题不准,概念不清,忽视条件,套用相近知识,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读懂题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前提. 波利亚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就进行计算. ”事实上,这样的错误经常出现.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分两步读题,第一步:每读一小部分,找出这句话的关键部分做上记号,同时思考由这部分我们可得出哪些信息,这样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读完整道题. 第二步:再快读整道题,找出整道题的重点,避开与解题无关的文字,直击主题.
反思解题结果,查缺补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检验不是计算题的专利,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由于缺少检验而导致的,因此养成检验的习惯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1. 学会边算边验
例:抛物线y=ax2+bx+c(a≠0)经过(0,1)和(2,3)两点.
(1)如果拋物线的开口向下,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求a的取值范围;
(2)若对称轴为x=-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这题的第一问错的学生非常多,原因是直接由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即得a<0,如果这样做,那就漏掉了条件“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这时我们要细细品味这句话,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这需要我们在解题时边算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到位,防止无效劳动.
2. 学会算完再验
例: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5x+m2-3m+2=0的常数项为0,求m的值.
分析:m2-3m+2=0,可解得m=1,m=2,这时如果不再验算,那这道题就徒劳无功了. 这题的验算只需将m=1,m=2代入原方程,将m=1代入就会发现原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
解题后可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 让学生学会验算,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探讨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有很大帮助. 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非常重要.
反思解题方法,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既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又能开拓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数学思维运用能力,找到问题的最优解法.?摇
例:如图2,点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EC⊥OA,ED⊥OB,垂足分别是C,D.
求证:(1)∠ECD=∠EDC;(2)OC=OD;(3)OE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解法1:利用△OCE≌△ODE,得到∠OED=∠OEC,再通过证明图中的两个小三角形全等来证明∠ECD=∠EDC;同样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OE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解法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D=EC,再由等边对等角得到∠EDC=∠ECD,继而得到∠ODC=∠OCD,再由等角对等边得到OC=OD;第三个问题直接由ED=EC,OC=OD得到OE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在肯定学生们答案的同时,让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 通过比较,激活了学生们的最优化解题意识,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解题以后的反思,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提炼可用于以后解题的方法.
2. 反思归类,将类似题型作比较,找异同点,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很多同学做题时做一题扔一题,从不归纳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要题型稍微一变,就束手无策. 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分析比较类似题型,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掌握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我们去解决这类问题. 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类似题型,从而掌握一类问题的解法.
例如在梯形中出现一腰上的中点时,连接顶点和这个中点并延长与另一底边相交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图1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DCB=75°,以CD为一边的等边三角形DCE的另一顶点E在腰AB上
(1)求∠AED的度数;
(2)求证:AB=BC;
(3)如图3所示,若F为线段CD上一点,∠FBC=30°,求的值.
分析:本題的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可以解决,主要问题在第三问,由结果求的值易想到构造相似三角形求值,单看这一题构造起来就不太容易,如果能够和上面两题类比,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有梯形的腰的中点,这时我们作如图4所示的辅助线,利用△DFG≌△CFB可得=1.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通过这一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有效的解题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 在解题活动中,学生养成良好反思能力,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