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课前自主预习,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胡君妍
[摘 ?要] 在“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彰显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有效手段,引导初中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基于学生差异,确立预习目标;细化预习要求,提升预习效率;优选预习内容,设置预习任务;更新预习模式,提升预习效果”的策略,能让初中生的课前预习更高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前预习十分重要,但是,初中生往往因为自主性不高,不会主动进行课前预习,或者有一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仅仅只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粗略的阅读,无法呈现良好的预习效果. 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使学生脱离传统方式的禁锢,进行有效的自主预习. 教师可以对预习设计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展开预习活动,并取得有效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一方面可以提升课堂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基于学生差异,确立预习目标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知识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教师给每一位学生都布置同样的预习内容,毫无疑问会给有些学生造成一定的预习困难. 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设置预习目标的过程中,要进行分层次设计. 教师应该合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给学生设置符合其学习水平的预习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展开有效的预习活动.
例如,引导学生预习“全等三角形”一课时,可以给基础好和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系统认识全等三角形后,分析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掌握如何判断三角形全等即可. 这样一来,无论是处于什么基础的学生,都能通过预习学习到新知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以上案例中,正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了不同梯度的预习目标,才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预习的参与度,提升了数学预习的整体效率.
细化预习要求,提升预习效率
学生通常不会主动预习,因此教师要布置好预习任务并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 学生在预习任务的引导之下,能够快速找到预习的关键之处,实现高效预习.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现实,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对比新知识和旧知识,让学生找到预习的途径,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在预习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初步掌握.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如何进行预习,如此,学生的预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例如,教学“平移”之前,可给学生提出如下预习要求: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平移相关的案例数不胜数,你们可以对这些案例进行搜集,并在课堂上展示. 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细致观察,并对平移的特点和过程展开分析,最终实现对平移基本属性的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搜集,学生都找到了相关案例,并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平移现象,这便为之后的课堂教学鉴定了基础,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进行查找与分析,可以让学生细致观察平移现象,随后更深刻地认识平移的概念,从而有效推动课程进度.
优选预习内容,设置预习任务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学习数学. 因此,教师让学生预习时,应该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从而设置与学生兴趣相契合的预习.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尽可能地使预习任务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 设置预习任务时,除了关注学生的兴趣而外,还要关注任务的层次性,要设置出具有区分度的任务,尽量给每一位学生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
例如,教学“探索勾股定理”之前,可为学生设置以下预习要求: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搜索推演勾股定理的方法,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 教师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开始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勾股定理的推演方法展开细致探索,最终,每位同学都选择了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在班级展示. 无论是哪种方法,学生都能够进行清晰的讲解,将自己挑选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随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最终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的查找,得到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之所以学生会对这一方法产生兴趣,是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信息进行搜集,进而保证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更丰富的认识.
更新预习模式,提升预习效果
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的都是传统的方式,即只是浏览课本或者单纯地依赖教师,无法在预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预习效率不尽如人意.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开展翻转式课堂,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发現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对该问题进行解决.
1. 利用微课引导自主预习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知识点进行微课录制. 微课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不仅储存方便,还能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灵活观看. 在教育资源情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多数教师都只是让学生翻阅课本进行预习,这样一来,学生无法理解教材中的知识,还有可能会对知识出现错误认知. 而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出现,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此时就出现了如微课、视频等帮助教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更加方便地学习.
例如,教学“平行线的性质”之前,可先给学生录制微课,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平行线的特征. 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合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以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后续学习. 接着,将教师录制好的微课上传到视频网站上,供学生自主下载.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给学生留下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物品进行描述,并总结该物品的特征,总结之后发送到教师的邮箱. 基于此,教师就可以直接把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了.
2. 构建小组引导合作预习
教师无法每时每刻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预习成果. 如果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出现了疑问,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友情,另一方面,能形成监督与督促的效果,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学习的状况.
例如,在让学生预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勾股定理的相关概念,还要让学生在预习之后,通过小组讨论做几道与勾股定理相关的试题. 随后,在课堂上要求每个小组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案进行展示. 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反思和回顾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杜绝了学生之间的作弊状况;另一方面,在学生之间营造出团结合作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预习可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不断改进与创新预习设计,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预习.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新型预习方式,让学生明确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离不开预习.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在进行之后的学习时都能主动进行预习,并通过预习熟悉知识点,使自己的学习效率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