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趣味课堂”教学探究
王新宇
[摘? 要] 新课程下,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极其关注的问题. 文章以多个教学片段为例,通过以下教学策略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表象,以物激趣;创设情境,以情激趣;设置悬念,以疑激趣;实践操作,以动激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趣味性;激趣;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中数学的地位日益显赫,加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使数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初中生思维能力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传统数学课堂更倾向于理论化,教师从教材出发展开教学活动,试图将相关的数学知识“种植”给学生,客观上造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沉闷压抑和枯燥乏味,学生兴趣逐渐缺失,更有甚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造成了学习上的消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着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引领学生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自然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教学中.
丰富表象,以物激趣
多媒体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和真实的音像感,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客观的感性素材,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感知,可以较快调动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融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
案例1?摇 在执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将图形设计制作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进行知识的建构,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知识更浅显易懂,这比生硬的讲解和空洞的探讨更有效,有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案例2?摇 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仅仅依靠语言的叙述是难以清楚呈现知识的本质的,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一疑难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变幻多端的颜色和精美绝伦的图案,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形形色色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树叶、古建筑等,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并找一找它们的对称轴,从而恰到好处地解疑激趣. 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手段完美融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
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学生的学习往往取决于需求和诱因. 学习需求是激发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重要载体,更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当与学习需求相匹配的诱因出现时,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始发生转变,转变为学习动机. 针对这一需求,数学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趣味课堂的重要性,通过生动有趣的诱因,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因此,首先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感性素材,激发学生學习动机的最佳强度,有效地学习;其次从学习目标出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树立好正确的、积极的学习目标,快乐地学习;再次,需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动力,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思考:通过数学学习,想要达到什么具体目标,自身的理想是什么,数学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从而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案例3?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借助以下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出身于一个乡下贫苦家庭,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算账先生. 高斯从小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开始找寻元素几何学中的基础证明方法了,并发现了二次项定理,对无穷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到了十六岁时,竟大胆预言欧氏几何之外的几何学. 后来高斯还利用代数方法解决了数千年以来无法解决的几何难题,并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
此案例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服务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晰学习目标,从而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进行数学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摇?摇
设置悬念,以疑激趣
设置悬念也叫“吊胃口”,借助巧妙设置,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从而刺激学生的有效思维,产生揭开知识奥秘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奇材料、悬念问题等,巧妙设置悬念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激发“诱人期待”的教学魅力.
案例4?摇 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就设置悬念:各位同学,我们一起思考一下,在你看来小蜻蜓、小蝴蝶的图案相较于其余图案哪个更美一点?为什么呢?这一悬念一旦提出,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从而清晰阐明自身的观点. 此时,教师无须立刻抛出正确结论,而应引导学生揭示知识发展过程的矛盾,让他们处于“疑问”“好奇”的感觉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不少学生给出了“更自然”“两边一样大”等感性答案. 笔者拾级而上,问:“那我们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给这种自然的、两边一样大的图形取一个名称呢?”学生经过分析、概括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大部分学生能给出“对称图形”的答案,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也能准确概述为“轴对称图形”. 最后,笔者进行总结:“轴对称图形是……”
此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关键性启发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揭示“谜底”,从而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思考的愉悦和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实践操作,以动激趣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善于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本质的欲望,并借助手、口、脑多感官的参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一旦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联,思维则停止运作. 因此,若想让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这一矛盾得到有效调和,实践操作是关键,借助直观形式让学生亲历新知生成的过程,感悟学习的乐趣.
案例5?摇 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待学生逐步探究得出轴对称图形的规律,笔者抓住契机拾级而上: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的轴对称图形吗?这一开放性的追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让其积极捕捉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出:“好了,现在请每位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动手,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进行评比和展示. ”由于学生都是具有好胜心理的个体,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情绪高昂,一个个投入了操作实践中,在积极思考的同时努力探索. 经过几分钟的操作和实践,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作品,笔者将作品一一“请”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笔者再度提出:“下面再请每位学生取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先对折(不限方向),并在折好的那一侧画上漂亮的图案,然后将这一图案沿边缘剪下来. 现在打开这张长方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呢?”同样基于经验、观察和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对折后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且在打开纸片后形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 笔者又问:“我们对比制作的图形和之前观察的多个图形,有何共同点?”至此,通过对其本质的追问,轴对称的概念和认识方法探究完成,取得了课堂教学的成功.
以上活动,教师借助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发现和创造,引导他们在数学观察中得出概念本质. 学生在这样充满乐趣的活动中,逐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这就是实践操作的价值所在.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去发掘内在的兴趣因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