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问题

胡小玲
摘要:本文围绕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问题,揭示了分歧的现状,然后结合国际上高职本科的经验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建议:在以综合化、模块化的应用能力为导向设计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实践教学应控制在40%~50%之间,不能喧宾夺主的超过5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平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在社会各方影响之下,围绕应用型本科而展开的各类研究已逐渐地深入并系统化。以鲁武霞为代表的学者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认为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等同于国际上的高职本科教育[1]。即应用型本科应着眼于将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达到本科,以便于破解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困境,使专科高职与本科高职形成相互衔接的人才结构,协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转型变革的需要[2]。
虽然已经明确了应用型本科的转型方向就是国际上的高职本科。但是,在应用型本科究竟该如何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问题上争议较大。
1 改革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已经开始日渐偏重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化理论教学。从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提高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压缩理论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的做法是很普遍很正常的现象。一些走在前列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甚至依照国际上的高职本科教育的标准将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提高至40%~50%(国际高职本科标准)。这是一种好现象,显示出来的是一种动真格的改革姿态,非常有利于应用型本科的成功转型。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笔者提出的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该如何把握?拿什么来判断实践教学改革是否已经过头?如何能够保证学生既具有企业所期盼的高职专科生一样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本科生该有的充分的职业发展潜力?总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最终将应用型本科生的教育改革成了仅比高职专科生多一年学籍的,实质意义上的高职专科教育。又或者,改来改去还是局限在普通本科层面上的跃跃欲试。
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之争
2.1“理实并重”论
高职本科专业课程的开发,应充分体现理实并重及理实融通的准则。不但要开设相当分量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中要设置相对独立的理论性课程体系,以突出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层次特点,更要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应用性,突出专业主干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配合和贯通,以反映高职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高层次职业实践能力的本质要求[3]。
2.2“实践比重不能太高”说
2017年9月,前高等教育评估专家凌云教授在“南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常态监测与质量诊断专题讲座”上明确指出:接近于50%的实践学分比重偏高了点。其理由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理论不足如何体现高技能?但具体在多少比重不算高,教授并没有明确地指出。
2.3重实践轻理论的实例
与此同时,有个别应用型本科则潜心钻研在重实践轻理论的路上。比如某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由以前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为突显实践教学。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学时由原来的25% 增加到 50%;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教学学时由原来的40%增加到100%;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学时由原来的50%增加到100%,如表1[4]。
这是将原来普通本科课程的理论学时直接改革成实践学时的典型,最终的专业整体实践教学比重远超理论教学的比重。
如果要问“如此的重实践轻理论型的改革如何能体现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的区别?”那么,请问谁能拿出科学、合理的占比范围?
3 国际上高职本科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区域针对性、技术针对性和职业针对性。二是培养计划强调对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体系兼顾技术理论的完整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三是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衔接,并保持与科技发展同步。四是培养模式强调“产、学、研”合作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技术现场教学。五是师资队伍强调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和工程师资格。
按照国际上高职本科教育的标准来看,我国应用性本科生也应注重“运用新技术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上,要有鲜明的职业定向特征。二是培养计划上,不同于以学科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而应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技术知识体系和职业体系整合为主线设计培养规格及课程架构。三是课程与教学内容上,高职本科课程设置趋向综合化和模块化,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实践课程比例高(约占40%~50%)。四是知识能力结构上,高职本科毕业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强[5]。
另一方面,相对于高职专科课程,本科课程的实践性知识应该更多的是策略性知识以及关于全局统筹的知识。这是因为,本科层次的技术人才所从事的主要是基于标准或原则的策略性实践,以及需要统筹各个部分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而不是固化的程序性操作或单纯的局部性工作[6]。
4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计划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的理论教学绝非是简单粗暴地在普通本科基础上砍掉理论教学学时、学分,也不是在高职专科的基础上增加理论教学的学时、学分。而应该是抛开所有普通本科、高职专科的桎梏,全身心地从学生的应用能力角度以综合化、模块化的能力为依据重建课程体系、重设教学环节。
4.1理论课程应以综合化、模块化的应用能力为导向设计
既然要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那么反映到教学方面便是理论教学依然是根本,只不过所授的理论不再是以学科为主线的理论,而是以综合化、模块化的应用能力为导向设计成的应用型必备理论。
比如管理类专业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基础课往往设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等。笔者认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课程的设置可看成是典型的以学科为主线设计的课程,应该加以调整。因为在本子上用纸笔精确计算的能力并不是用人企业的需求,这是学术基础,不是应用能力基础。其实,在数学运算方面,企业需要的是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手段灵活处理实际管理类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应该尝试开设《管理类应用数学》——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整合而来,且应当占有充分的学时比重。《应用统计学》等这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应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这些数学运算的实操。
只有满足了以综合化、模块化的应用能力为导向设计理论课程的条件,才可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问题。
4.2实践教学不能喧宾夺主
根据国际上高职本科的经验借鉴,笔者认为判断应用型本科是否已经脱离本科教育本色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层次。
既然理论课程已经是以应用为导向设计的,那么再单纯追求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重已没必要。因此,笔者认为:为保证应用能力的层次,在加大加快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时期,总体来说,教学计划中的学时、学分分配也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只不过理论是应用型理论),最起码的底线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绝不能进入“重实践轻理论”的误区。因此,实践教学的比重应控制在40%~50%之间,不能喧宾夺主的超过50%,至于具体的合理比重是多少,只有实践出真知,可能会因专业不同而不同。
但是,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時间来提高应用的熟练程度和自主更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5]鲁武霞,张炳生. 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J].江苏高教,2012(03):139- 141.
[2] 鲁武霞.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困境及其超越——以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1- 94.
[3] 刘华,叶柏森. 理实并重及理实融通:高职本科专业课程的开发准则[J].教育发展研究,2015(7):39- 43.
[4] 夏晶晖.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技能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193- 196.
[6] 刘华,叶柏森.理实并重及理实融通:高职本科专业课程的开发准则[J].教育发展研究,2015(7):39- 43.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