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肝动脉血流的影响

赛西亚等
赛西亚 王勇强 段 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014010)
摘 要 依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经络理论,应用彩色超声多谱勒诊断仪,对35例正常人及异常组对照,在针刺肝脏体表穴位时,监测针刺前后肝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显示,针刺会使多数人肝血流量增加,其机理针刺可以使动脉管径增宽,血流速度加快,加强肝内代谢,从而改善肝脏的功能。主题词 肝动脉/针灸效应 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 血流速度/针灸效应笔者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试针刺前后肝动脉血流的变化,经测试后发现,针刺可以使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正常人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8~40岁。均经临床、超声波及生化检查,排除肝脏疾病。异常组为慢性乙型肝炎34例,男27例,女7例;年龄18~39岁;病程1~3年。经临床及生化检查确诊,病理证实11例。
仪器使用美国HDI3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全部病例均在针刺前后各做1次超声血流观察。病例采用左侧卧位,用彩色多谱勒先显示腹腔动脉,依次显示肝总动脉及肝固有动脉的血流,将取样点放在肝门区肝动脉管腔内,二维超声显示其管腔纤细,内径1~3mm,彩色多谱勒血流图显示肝动脉血流鲜红而明亮,随心动周期而发生明暗变化。确定肝动脉后,测其内径,用脉冲多谱勒显示频谱,测量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平均流速(Vmean),阻力指数及积分,根据数据算出血流量。每例检测3~5个频谱,取其平均值,声速与血管夹角<60度。
针刺穴位选用肝俞、章门、梁门。上穴进针后,用中等强度行针捻转,待得气后(手下有重滞感或酸麻胀痛感),留针15min,之间行针2次,出针后观察并记录针刺后肝动脉血流变化情况。
2 结果从表1、表2可以看出,正常组35例,肝动脉血流在针刺后全部加快,肝动脉内径也全部增宽。异常组34例中,针刺后肝动脉血流加快28例,肝动脉内径增宽34例。
3 讨论现代病理研究认为,病毒性肝炎血管病变与肝实质病变相伴发生。病毒抗原和血管粘附分子在肝窦及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膜表面,刺激并吸引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受刺激移动并游出血管,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激活肝间质细胞引起该区域血管炎症、增生、破坏、阻塞等病变以及肝实质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增生。
血管壁的炎症引起的血管破坏和血栓形成。轻者可修复,重者致肝小叶坏死。因此以超声观察肝血管血流变化,可间接反映肝实质损坏程度。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从体表肢节到内在脏腑由经络系统联络而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穴是分布在各条经脉上的针灸刺激点,也就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聚集和出入的部位,经穴与腑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当脏腑机能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经脉反映在体表经穴上,同样,外部刺激因素也可以通过经穴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机体发生病变时,针灸经穴可以传导反映,调整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平衡,增强抗病能力,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经络理论和经穴特性,笔者选用了肝俞、章门、梁门穴,针刺后进行超声检测,证实针刺以上穴位确能提高肝动脉血流量。肝俞为膀胱经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穴近肝脏,为肝脉经气转输之处,且主治肝脏疾病,故名肝俞。肝俞有调补营血,消凝祛瘀,通络止痛之功。章门属肝经,位于侧腹部,第11肋前端稍下方,当屈肘合腋时,肘尖处即是。本穴为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梁门穴属胃经,位于脐上4寸,中脘旁开2寸处。本穴具有理气化滞之功。此3穴均具有理气、消滞、通瘀的特性。针刺这3个穴位,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达到恢复肝主疏泄之功能。使肝的疏泄功能和肝的藏血功能协调平衡,使瘀滞得化,气帅血行,从而血脉通畅,血流量增大。
(收稿日期:19990613,赵昕发稿)
相关文章!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李欣【摘要】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50237例处方,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 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

    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郭东青[摘要]目的 探討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

  • 数字化正畸平台在正畸学临床教

    王菲 黄倩倩 李海振 郭昱成 王爽 侯玉霞[摘要]目的:探讨Ortholink优领数字化正畸平台对正畸学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为